今年6月1日,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棉花期货迎来上市20周年。
20年来,棉花期货通过完善价格发现机制,丰富涉棉产业链企业的风险管理手段,不断稳定棉纺织企业生产经营,促进棉农稳收增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服务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棉花主产国、主销国,也是棉花进口大国和棉纺织服装出口大国,在世界棉花原料及制成品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2004年,棉花期货在郑商所上市。在棉花市场改革过程中,棉花期货的上市,拉开了市场快速协调发展的帷幕。郑商所坚持走深化产业改革之路,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为涉棉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从2004年至今,棉花期货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价格发现功能逐步凸显,不仅为棉纺织产业链企业提供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还在服务棉纺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实施以来,棉花期货高效发挥价格发现功能。当市场供需失衡、产业政策发生变化时,棉花期货能够精准、快速作出反应,为涉棉产业链企业科学研判棉花市场形势提供有力依据。
自2016年以来,郑商所先后开展33个棉花“保险+期货”试点。同时,郑商所构建和开发多维场外业务,比如场外平台仓单买断式回购业务。
2017年9月以来,郑商所在新疆共设置了12个交割仓库,顺应了棉花产业向新疆加快转移的趋势,服务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70万吨的新疆棉通过期货市场进行保值销售,主要形式是注册生成仓单。
经历20年的成长和蜕变,当前,棉花期货能够精准反映市场供需变化,期货价格已经成为指引涉棉企业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风向标,运用期货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也成为涉棉企业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涉棉企业广泛开展基于棉花期货价格的点价交易、基差贸易,稳定原料成本和产品售价,减少市场价格波动对其影响,提升经营效益。在我国棉花主产区新疆,依托期货市场的“基差交易”模式取代传统“一口价”的棉花贸易方式,成为棉花贸易市场主流。
如今担任上海国际棉花交易中心首席专家、常务副总经理的姬广坡,曾参与过棉花期货的研发。他表示:“20年来,棉花期货已经成为涉棉企业离不开的工具。”
河南同舟棉业有限公司集棉花收购加工、棉纺织品服装生产、进出口贸易、仓储物流服务等业务于一体。该公司董事长魏刚民表示:“我几十年来始终与棉花打交道。我们运用棉花期货,进行深层次的套期保值。如果没有棉花期货,公司就不会发展到今天。”
“现在不管是市场规模,还是期权衍生品的进一步应用,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棉花期货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国际市场交易所的任何品种。”路易达孚(中国)原董事长陈涛说。
在保障棉花期货平稳运行的基础上,郑商所相继推出棉纱期货、棉花期权和场外综合业务平台,建立了品种丰富、工具齐全的纺织产品衍生品交易中心,实体企业可选择的“工具箱”更加丰富。作为产业发展的稳定器和产业政策实施的助推器,棉花期货持续赋能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棉花期货上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20年来的发展,目前构建起了以棉花期货为中心,包括棉花期权、棉纱期货、场外市场的综合棉花衍生品体系。棉花期货的套期保值和价格风险功能良好。目前,95%大中型轧花企业和棉花贸易企业均参与到棉花期货的交易中。
“自上市以来,棉花期现价格相关性达到0.95。在中国证监会组织的全市场全品种的功能评估中,棉花期货连续5年达到A类。20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服务企业,服务实体产业,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接下来,郑商所将持续优化棉花期货的规则制度体系,助力构筑涉棉产业链新质生产力,服务涉棉产业高质量发展。”郑商所上述负责人表示。
来源: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