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台 —— 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助您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新用户注册 立即登录
换一个
获取短信验证码
×
×

100%国产,桐乡打破国外垄断!

发布时间:2024-06-13  阅读数:35472

100%国产,桐乡打破国外垄断!


栏目名片

围绕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聚焦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桐乡发布开设《千里走单骑》专栏,讲述桐乡企业瞄准“高精尖”,如何冲破发展壁垒、行业垄断,在桐乡拼出热辣滚烫的故事。

在位于平湖的某氢能企业内,机器臂在半空中挥舞,将一个个巨大的玻璃纤维Ⅳ型压力气瓶搬运至指定位置。

 

“与传统金属容器钢瓶相比,我们的玻纤气瓶自重可以减少70%,储氢能力也大幅提升,是传统金属容器的2至3倍。”公司负责人介绍。

 

这项全球领先储运技术的基础原材料,全部来自桐乡的巨石集团。

 

图片


氢能作为一种零碳能源,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二次能源,也是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驱动引擎,其产业链上下游任一细分行业,都将是千亿级别

 

近年来,嘉兴大力布局氢能产业。而作为全国玻纤龙头企业的巨石,早已在这新赛道上发力。

 

“这就是我们经过多年自主研发生产出来的产品,为氢能源在未来全球市场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巨石集团研发中心副主任徐胜杰博士指着展厅内的一个白色圆柱体,说道。

 

记者走近细看,只见圆柱体的表面按照某种规律布满了道道纹路,整个圆柱体像极了一个被拉长放大的“毛线球”

 

图片


这上面的每一道纹路其实就是玻璃纤维,起到保护气瓶的作用。

 

1个长度11米左右的储氢瓶,就要用掉将近700公斤的玻璃纤维产品。100吨的玻璃纤维,可制成150个左右的大型储氢瓶。”徐胜杰介绍。

 

这组数据,着实令人有些惊讶。

 

“其实,关于储氢瓶材料的研发工作,我们从2017年就开始了。徐胜杰接着说。

 

记者,再次被震惊了。

 

彼时国外氢能发展已如火如荼。“你们可以做吗?”某次展会上,一位国外客户向巨石提出了产品需求。

 

一句话,让巨石敏锐地捕捉到了新市场。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没有那么轻松。

 

纤细的“绕指柔”材料最终转化为强度远超“百炼钢”的储氢容器,储运材料的性能必须足够稳定。

 

几经甄选,高模量高强度玻璃纤维系列成为巨石的首选。


图片

 

但徐胜杰和团队却感到压力颇大,“氢能应用属于高端领域,还是得往更高标准去优化调试。”他为记者举例,储氢瓶材料要求的玻纤拉伸强度要比普通产品高出50%以上,其使用寿命也要达到20年之久

 

拉伸强度、蠕变性能、疲劳性能……一项项指标,团队成员逐个击破。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达标,而是创造标准。”

 

团队还不声不响干了一件大事——“我们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浸润剂的100%原料国产化。”

 

浸润剂是什么?储氢瓶的外保护层是由玻璃纤维和环氧树脂构成,简单理解,浸润剂就是两种材料的粘合剂。

 

“在缠绕领域,传统玻璃纤维进入环氧树脂会产生气泡,从而影响产品性能,新型浸润剂除了能实现界面结合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要有效避免大量气泡的产生。”徐胜杰向记者解释。

 

但长期以来,该技术一直被国外所垄断,也就是俗称的“卡脖子”问题。

 

“没有,我们就自己研究。”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试剂,涉及的分子结构就多达上万种。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整天,渴了喝凉水,饿了啃面包,对成百上千个参数一遍遍验证、分析、微调……这支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年轻团队,很拼。


图片

 

徐胜杰坦言,可能为了某个参数,团队会“挣扎”好几个礼拜,“比如之前遇到只要添加某种原材料浸润剂就会沉淀失效,找了好久原因也没找到,一度都想放弃了。后来团队尝试改变分子结构,对原材料进行修饰,问题迎难而解。”

 

9个月时间,尝试了超300种配方,团队终于迎来了产品成型的成功时刻。“当看到一步步研发的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应用的时候,是无比激动的,坚持原始创新,真的不容易。”

 

巨石浸润剂原料的自主研发,也打破了国内市场相关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国产自主化供应。

 

“桐乡罐”的研发量产,也让桐乡在氢能产业这块“必争之地”赢得了一定主动权和话语权

 

“随着氢能产业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大街上跑的氢能汽车都会有巨石产品的烙印。”徐胜杰信心满满。



本文由桐乡发布出品
记者|杨文婕
照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张卓君

责编|宋佳

来源:桐乡发布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