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巧媳妇工程的产能下沉、工厂进村、能人挑头、骨干领办、规范运营,让农民接受工业化洗礼,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是解决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有效途径。服务县域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河南服装在行动!
“党支部好领导,我把村里表一表:支部书记孟庆中,副主任孟庆义,会计名叫陈超锋,三人拧成一股绳。板子厂、制衣厂,绣花、灯带、筷子厂,还有富硒香醋厂,服装车间生产忙,村民腰包鼓囊囊。”2024年6月23日,记者在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胡桥乡崔集村采访时,94岁老人胡爱芝唱起了崔集村流传的顺口溜。
记者看到,现在的崔集村道路通达顺畅,民居宽敞亮堂,车间里机器轰鸣,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哒哒哒……”位于崔集村村委会隔壁的夏邑县美特制衣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缝纫机工作的声音此起彼伏。该公司总经理孟文芳原来在南通做服装生意,2017年返乡创业。该公司主要生产睡衣,产品除供应国内的市场外,还远销国外,年产值达6000万元,吸纳300人就业,人均月工资5000元。此外,该公司每年还为村集体经济带来3万元的帮扶车间租金收入。
“我每天送完孩子就来乡村振兴车间上班,离家近,农忙时还可以回家干农活,平时也不耽误照顾家里老人。上个月我拿到5400元的工资呢。”在夏邑县美特制衣有限公司上班的孟茹茹高兴地说。
在村里的电脑绣花厂,负责人刘强介绍,他和爱人朱心茹于2011年在常熟市打工,因为都喜欢绣花而结缘。婚后朱心茹用嫁妆钱购买了绣花设备。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在他们不仅在本村有电脑绣花车间,而且在县产业集聚区也有车间。
在崔集村,加工业、制造业、服装业是发展较早的三大产业。近几年,该村的西瓜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形成了又一个支柱产业。
“十几年前的崔集村是个远近闻名的穷村乱村,如今的崔集村,鸟语花香,绿草葱茏,道路整洁宽敞,风景随处可见。”77岁村民崔文广笑着说。
崔集村在“五星”支部创建中,产业兴旺星、生态宜居星、平安法治星、文明幸福星已经创建成功。人心齐,泰山移。“建强班子抓党员,党支部过硬是关键。”崔集村党支部书记孟庆中信心满满地说,“今年支部过硬星一定能够创建成功。”
富裕起来的崔集村,积极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新建村级卫生室占地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建设15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60平方米的文化大舞台、各类书刊读物近万册的农家书屋一处,购买了乐器30套,组建了村民腰鼓队;定期组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庭院”评选活动。(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韩丰 张壮伟 通讯员 夏天)
(原载于2024年6月25日《商丘日报》5版)
来源: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