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丝绸行业正迈入发展新阶段,新旧转换间,古老丝绸立足传统经典,以创新为主导,焕发无限生机,而用工缺乏、人才断层则是困扰行业发展的一道难题。
在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前不久组织的一次调研中,丝绸企业普遍反映,目前丝绸产业管理及研发人才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面临新兴人才短缺的困难局面。
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以下简称“大染坊”)多年来主要从事代工出口业务,想要打造品牌,但因公司设计人才储备不足而受限。不仅如此,大染坊想做跨境电商也缺乏英语人才,即使把招聘条件从英语六级降到了四级,仍难招到合适的人才。对于他们来说,再想要招到既懂专业又了解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就更是难上加难。
在四川省丝绸协会特邀副会长李伟看来,目前四川省茧丝绸企业招工难、用工缺且老龄化等问题较为严重。这一行业共性问题背后,反映出行业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完善,多数企业在岗位培训、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不足,省内茧丝绸应用型高职院校不多,技能型、工匠型用工岗位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不强等深层原因。
招工难、人才青黄不接问题,是四川南充六合集团纺织车间党支部书记、主任王丽心中的一个结。“目前丝绸行业的中坚力量还是我们的长辈,他们受过丝绸方面的专业培训。”让王丽担忧的是,目前学习丝绸专业的年轻人数量在减少,丝纺等一些地方特色传统专业也正渐渐从专业院校中消失。“以我们企业为例,年轻人的比例大约只有10%,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集中在40岁左右。”
王丽表示,丝绸人才培养周期长,很多工种若没有两三年的实操,成不了熟练工,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持续多年的深耕与积累。而人才流失严重,直接导致企业人才断层、技术断档、生产效率下降。因此,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就亟待破解以上问题,让行业拥有更多新生力量。
与此同时,基于企业智能转型的长远考虑,不少丝绸企业希望储备更多高技能人才。对技能人才求贤若渴,这与当前行业人才现状形成明显的反差。
近年来,一些产业集群地区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于是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人才。
吴江高新区(盛泽镇)以加快推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载体建设为突破口,布局青年科技人才。自首个博士后工作站——东方盛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3年建站以来,目前,盛泽镇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家。与此同时,盛泽镇充分运用省市区等相关奖励政策,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吸引。
广西蒙山县深化同广西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研究院、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等科研院所合作,投资1亿元成功创建五星级桑蚕产业示范区,打造拥有13家丝绸加工企业的茧丝绸产业集群,累计吸引10多名高层次紧缺人才去蒙山县发展。蒙山县累计投入科研经费3826万元,引进科研人才和新兴技术,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稳步推进蒙山县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丝绸企业也加大力度,千方百计吸纳专业人才。
为了吸引人才,淄博凯利丝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利丝绸”)与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等学校进行合作,对接高校相关人才,让更多青年力量了解丝绸,并深耕丝绸产业。
江苏华佳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佳丝绸”)董事长兼总经理俞金键回到家乡投身企业,在将时尚设计融入传统丝绸的同时,还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一批批人才,让企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与华佳一样,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久楷”)也努力为年轻人才打造一个可以大显身手的舞台。上久楷董事长吴建华介绍,企业对设计师待遇优厚,包括提供租房、购房补贴等。
既要引得来,还要留得住、用得好。为了留住人才,广西宜州区近年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和企业扶持政策,推动蚕桑产业逐年壮大。
主动发力、创新机制,加大人才“养成”力度,也是丝绸行业企业正在做的事情。
“万事利集团将青年人才的培养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启航计划不仅是新员工融入企业的重要一步,更是集团面向未来,打造高素质、年轻化和高端化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此期新员工平均年龄26岁,‘00后’占比44%,分布在集团投资管理、资产运行板块和各职能部门。”万事利集团副总裁程翀说。
万事利集团总裁屠红燕表示,希望在更高层面发力,进一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将企业主导的创新平台与高水平国家级实验室、科学院等的研发资源予以打通,促进人才的流通与培养。
巴贝集团近年来坚持产、学、研结合,遵循“高端人才靠引进、中级人才靠培养”的宗旨,以“专家+员工”的课题模式,通过项目实施、以老带新等方式推动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发和产业化人才,逐渐形成了113人的研发团队。围绕目标要求,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主动集聚高校院所等创新资源进行全产业链、全创新链联合攻关。
在苏州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正看来,要保障丝绸传承及发展队伍,就必须多平台凝聚人才。一是建立紧密的学术集群。二是重视高新技术人才发展。围绕丝绸方向共建丝绸产业研究院并开设丝绸专班,围绕丝绸产业进行区域合作,在人才培养、平台共建、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方面形成融合,打造校地发展新格局。三是加大丝绸师资队伍培养力度。“加强高校、职业院校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开设丝绸相关专业和课程。鼓励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推动设立丝绸专门工作室,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丝绸产业教育培训。推出‘丝绸传承人培育计划’等,严格筛选丝绸专家、学者、传承人,坚决落实相关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并设立专项定额补助,建设更有竞争力的丝绸人才队伍。”李正说。
编辑 / 王丹阳
来源: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