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台 —— 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助您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新用户注册 立即登录
换一个
获取短信验证码
×
×

河南光山:破立并举开辟羽绒产业新天地

发布时间:2024-09-18  阅读数:32084

河南光山:破立并举开辟羽绒产业新天地

以下文章来源于光山宣传 ,作者汤继运


位于河南省信阳市的光山县,素有“中国羽绒之乡”的称号,是全国著名的羽绒材料集散地、羽绒服装加工基地和羽绒制品销售中心,其羽绒产业已有三十余年历史,产品远销海外。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个如今生机勃勃的地方产业,竟然与当地一个羽绒巨头的倒闭息息相关。在这样一个颇具福祸相依辩证法现象的背后,浮现的是光山羽绒产业在曲折中不断探索、持续向上的奋斗历程。


图片

“繁花”时代:金鸳鸯的腾飞与陨落

电视剧《繁花》大火之后,人们常就剧中“三羊牌”服饰的原型问题津津乐道。殊不知,在光山也曾有一服装品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引起抢购热潮,并远销海外几十个国家,一度成为“中国名牌产品”。这个品牌就是来自光山县的“金鸳鸯”。

光山县北枕淮河水,南依大别山,地处豫东南、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因县北之浮光山“俯映长淮,每有光耀”得名。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丰富的植被,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麻鸭独特的品种特征,自古就有“浮光(光山)多美鸭”之说。改革开放时期,光山县家禽养殖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了以13个乡镇为基础的麻鸭养殖基地。虽说“麻鸭浑身都是宝”,然而鸭绒的价值却长期未能得到当地百姓的有效发掘,拿鸭毛换洋火(火柴)、把鸭毛扔到粪凼里沤粪是时人处理鸭绒的生动写照。

图片

1981年,在江西共青农场的鸭鸭羽绒厂担任技术员的光山人冷广春眼见家乡坐拥优质麻鸭、青山绿水、庞大农村闲置劳动力的资源禀赋却依然“抱着金碗讨饭吃”,遂放弃在赣的优渥生活和晋升前途,“绒”归故里,带着羽绒工业技术回到家乡,被安排进县社队企业管理局。在冷广春的提议下,县社队企业管理局与白雀公社联合成立了羽绒厂筹办领导组,并拿出三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派遣韩光源、冷广春等人前往鸭鸭羽绒厂学习考察。

1981年4月,光山县第一家羽绒厂——光山县羽绒制品厂成立,正式开启了光山羽绒产业时代。7月22日,该厂生产的第一件羽绒服问世。在全国大多人都还沉睡在过去的计划经济里没有醒来时,光山这个偏僻的小县城,却办成了全国第5家羽绒厂,填补了省、市羽绒业的空白。

图片

然而,要想永远地立足于市场,必须打造出知名的服装品牌,设计属于自己的商标。厂长韩光源经过一番冥思苦想,遂将“金鸳鸯”报送至国家商标局。1984年秋,“金鸳鸯”商标正式启用。在“金鸳鸯”进入市场后的一年里,该企业获得多个大奖,与知名品牌“鸭鸭”“美尔姿”齐名。此后,光山先后建立起了光山县绒毛制品厂、金皇后羽绒厂、深圳华大羽绒厂等23家羽绒制品企业,初步形成了羽绒产业集群,光山羽绒产业迎来了高光时刻。

1986年,金鸳鸯入驻“上海第一百货商店”,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国有百货零售企业;同年,金鸳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订货会;次年,金鸳鸯牌羽绒服广告语“相聚情谊长,依依金鸳鸯”登上央视,一时广为传唱。

1994年10月,金鸳鸯牌羽绒服被纺织工业部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公司时有员工近4000人,年生产各类羽绒制品500多万件,年产值2亿元,产品远销日本、美国等国,而且还在罗马尼亚、乌克兰、南斯拉夫等国设立跨国公司,被评为“中国行业百强企业”。

图片

好景不长,1998年,金鸳鸯羽绒厂因经营不善、国企改制等原因,宣告破产。1000多名在岗工人瞬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一时不知所措。当此之时,光山羽绒产业、广大下岗工人何去何从?

群珠散落:走向全国的光山充绒大军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金鸳鸯时期,大量的技术工人被培养起来。90年代中期起,随着金鸳鸯的逐步没落,大量技术骨干、下岗工人凭借自身技术优势,自立门户,从事“翻旧复新”“现场充绒”业务。就这样,一个以光山为大本营,以充绒业为基础产业,辐射到鹅鸭养殖、服装加工、绒毛加工、布料加工、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庞大产业链横空出世。

图片

短短几年间,光山涌现出充绒户1万余家,从业者达10万余人,2万多个经营门店遍及全国大中城市和重点城乡集镇,被业界誉为“光山羽绒现象”。直到现在,光山全县外出做现场充绒经营的商户尚有2000户左右,羽绒产业链企业300余家。何谓“现场充绒”?简单来说,就是定制化服务,顾客选买好衣壳或布料,现场看羽绒及克重,商家当场完成充绒,制成成衣。每年上半年,充绒户会在家里自裁自剪,缝制填充,生产出几千件成品或半成品,而后到全国各目标城市“踩点”,租赁商铺。中秋节前后,充绒户会带上“装备”,带着2至3个帮工,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羽绒服装业务,做4个月生意,直至春节前返回。

在人均月薪不足1000元的本世纪一零年代初,一些生意比较好的光山充绒夫妻店一年下来可以有十到二十万的收入,在县域范围内属于妥妥的高薪阶层。但这些门店大多散落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创造的财富并没有直接转化为推进县域范围内产业发展的流动资本,人们戏称这种现象为“富民不富县”。

图片

但无论如何,充绒大军的崛起,总体上依然牵引了光山县整个羽绒产业多点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带动光山人增收致富。2013年以来,光山为发展壮大羽绒产业,推动产业集聚,相继建成了羽绒服装产业园、羽博城羽绒特色小镇和会展中心等,集聚培育了一批羽绒服装加工企业和产业集群。2018年,“光山羽绒”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证书;2019年,光山县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服装行业协会联合命名为“中国羽绒服产业名城”;2020年,再获“中国羽绒之乡”称号。

筑巢引凤,掀起羽绒产业回归潮

“孔雀东南飞”,是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对内地人才外流现象所作的形象比喻。如何让飞走的“孔雀”再飞回来,考验着每一个地方决策者。

图片

发展“雁归经济”,不仅要打“亲情牌”,更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套。为吸引农民工回乡创业,光山县为入驻产业园、羽博城的小微羽绒企业提供免费厂房、办公设备,并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编制了羽绒产业发展规划,以羽绒产业为主导发展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大力发展羽绒产业。此举不仅为曾经东南飞的“孔雀”在老家筑新巢,为这些“孔雀”提供了栖息之地和发展机遇,而且通过提供多种渠道的创业就业机会,创造多种模式的发家致富条件,营造多种适宜的引商安商环境,留住人,拴住心。

如今,越来越多曾经从“金鸳鸯”走出的光山人,又回到家乡办厂。许多服装厂选择将加工车间建在乡镇驻地以及较大的村旁边,如此不仅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还可解决村民家门口就业的需求,可谓一举两得。平时留守在村的妇女们可以通过就近进厂务工获得一笔平均三四千元的可观收入。一些厂房甚至设有专门安置职工子女的区域,以供职工随时看护孩子,保障职工家庭稳定,缓解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种种压力。

图片

然而,光山羽绒产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在地的许多企业都围绕代加工展开业务,缺少能走出去的知名在地品牌,而仅有的几家本土品牌又多瞄准均价三百元每件、一二百元每件的中低端市场,产品设计简单,款式陈旧,创新力、品牌力严重缺失。另一方面,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顾客通过淘宝、拼多多等购物平台购买羽绒服,光山传统的“现场充绒”和线下实体服装市场的业务遭受严重冲击。

压力之下,光山县正积极拥抱新技术、新业态、新思维,不仅建立起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运行体系,成立了数字经济产业园、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羽绒电商供货联盟协会,强化和完善本地专业市场和电商网络渠道,还连续举办五届“中国·光山羽绒时装周”活动,借助重要时间节点的密集线上宣传、交易活动搭乘电子商务的发展快车。

图片

此外,借助文产特派员制度,光山县引入服装设计师李文爽,广泛汇聚行业资源,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光山)羽绒服装及制品设计大赛”,共吸引来自全国的139位选手的380多份作品参与。参赛作品的款式、面料早已全部定型配好,有利于羽绒产业在短时间内补齐设计短板,企业只需照单生产即可,大大简化了“创新扩散”的流程。

在动态曲折又充满多元主体互动联结的羽绒产业发展实践中,昨日的“金鸳鸯”,今日的充绒大军、返乡创客,正共同锻造着一个更具活力、立足光山、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的光山羽绒产业新时代。

(作者:汤继运)


编 辑 | 张明一

审 核 | 叶俊  沙垚

监 制 | 罗仕银

总监制 | 曾 波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