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就业扩容与增收潜力
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而服装产业具有“市场容量大、导入难度小、吸纳就业多、带动能力强”的特点,可吸纳农村留守妇女、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就近就业。例如,通过家庭作坊、乡镇加工点等形式,农民可参与服装裁剪、缝纫等环节,实现“家门口就业”,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又稳定增收渠道。
2.联农带农机制的创新应用
文件提出“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服装产业可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协议,提供技术培训和原料支持,农民以灵活用工形式参与生产,并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等方式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例如,光山县已形成“电商+服装加工”的产业集群,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3.资源禀赋与产业升级的结合
文件要求“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县域可依托传统纺织技艺、民族服饰文化等特色资源,发展差异化服装产业。例如,雅致的汴绣、平顶山市鲁山县非遗“布老虎”、非遗“捶草印花技艺”等非遗工艺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既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又能推动文化传承与旅游融合,形成“一县一品”的特色产业链。
1.打造县域服装产业集群
园区化布局:在县域内规划服装产业园区,整合分散的家庭作坊和中小微企业,形成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的集聚区。文件提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可引入数字化裁剪、智能物流等技术,提升生产效率。
承接产业转移:利用大中城市疏解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服装企业向县域梯度转移,同时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如村级寄递物流服务站、冷链配送网络等。
推动产供销全链条协同前端设计创新:联合高校和设计机构,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服装产品,例如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时装,打造高辨识度品牌。
后端电商赋能:依托农村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拓展销售渠道。文件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专项行动”,可支持农民参与电商培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强化政策与金融支持用地与资金保障:文件明确“探索农户闲置住房盘活利用”,可将闲置农房改造为服装加工车间;同时,利用“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农业保险等工具,降低企业投资风险。
人才培育机制:推广订单式、定向式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培养服装设计、电商运营等专业人才,解决“技能不匹配”问题。
避免同质化竞争:需加强县域间产业规划协同,明确差异化定位,防止低端产能过剩。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文件强调“严格耕地总量管控”,服装产业应优先利用闲置资源,推广绿色生产工艺,避免环境污染。
保障劳动者权益: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险覆盖,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为县域服装产业提供了政策红利与发展框架。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将通过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品牌、拓展电商渠道,推动县域服装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同时,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提升产业竞争力,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让服装产业成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新引擎,为河南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行业力量。
行业呼吁各地以文件为指引,因地制宜探索实践路径,让乡村服装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金钥匙”。
来源: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