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对于产业创新至关重要,但也面临诸多难题。东北老工业基地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科教资源,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因地制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国内一场行业瞩目的新材料交流会上,一家成立不到三年的民营企业,一下子推出了3款新产品。

长春赛诺海思生物医用材料有限公司科创专员 孙海:之所以产品上新速度那么快,是因为我们有核心技术。
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短短两年多,核心技术接连突破,不是靠企业自己研发,而是有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那就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在这里,记者发现,研制新材料产品的初始原料,竟然来自“玉米地”,而吉林正是玉米产业大省。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科研团队不断在核心催化剂上取得突破。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孙小红:这种玉米经过一些生物和化学的变化,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我们把分子链“手拉手”,连成了一个新的材料,这就是聚乳酸。
研发人员告诉记者,聚乳酸这种新材料的最大特点在于可降解,因此可以用在可吸收缝合线、骨钉骨板、心脏支架等终端产品上。
应用场景有了,核心技术有了,生产原料可以就地取材,科技成果要进入产线,还缺厂房和市场。于是,政府部门利用专项债券资金,提供基础设施配套;借助吉林和浙江的对口合作关系,当地还帮着企业到南方拓展下游客户。就在一季度,企业的主体厂区正式启用。

长春赛诺海思生物医用材料有限公司科创专员 刘焱龙: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科技成果转化,往往是“省内开花、省外结果”,而且在产业链布局上也是“只做头、不做尾”。现在,我们新材料项目,从实验室的工艺定型到最终的量产,只用了一年的时间。

为了缩短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距离,眼下,吉林正在探索“双向订单式揭榜挂帅”“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各种新模式;同时,在今年一季度,新增派416名“科创专员”入驻362家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创新。

吉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发展规划处处长 王冰:科技成果转化在不断提速。一方面,我们把高校院所里的人才派驻到企业做“科创专员”,另一方面,我们也把企业行业里的高技术人才请到高校做“产业教授”。在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企业梯次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一根“丝”增值十倍 老企业跑出新赛道
新企业成长的同时,老工业基地里的一些老厂子,也搭上了产业创新的快车,在转型升级上探索破题的新思路。
记者来到吉林市的这家大型人造丝企业时,正赶上他们的集中出货。这批人造丝产品一共770箱,即将发往欧洲,下游客户主要是服饰企业。

当记者深入企业的仓库调研时,发现还有一些包装和外形完全不同的产品,走近一看,标签上写的是“碳纤维丝”“风电拉挤板”这样的字样,成品库里竟然还出现了无人机桨叶、低空飞行器、自行车这样的产品。
这家做人造丝起家的老厂子,现在做起了碳丝,也就是这两年热门的轻量化新材料——碳纤维。

吉林化纤集团碳纤维复材销售经理 刘宁:我们原来的客户都是以传统纺织为主,现在的客户在风电装备、汽车、轨道交通、体育器材、航空航天等领域。

企业研发人员告诉记者,制造碳丝和人造丝的工艺流程有相似之处,但制造碳丝对工艺精度和温度等相关参数的要求却是大大提高。一季度,他们完成了新一轮的工艺升级和设备更新。

吉林化纤集团碳纤维原丝科研团队负责人 陈海军:我们经过了2000多次的实验,突破了聚合制备的新技术,相当于进入了一个碳纤维的新赛道。同样是卖丝,每吨碳丝的价格是人造丝的10倍左右。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碳纤维产业的崛起,在带动大企业转型的同时,也让小企业加快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一家位于梅河口市的渔具企业,现在不光用碳纤维生产鱼竿,还用碳纤维生产滑雪杖、曲棍球杆等等,就在一季度,他们还接到了人形机器人结构件的新订单。

吉林依华渔具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 安艳玉:今年一季度的收入,差不多是去年同期的2倍。现在转型发展的路也更多了,除了户外运动这些领域,我们还要往碳纤维和树脂新材料、体育器材、无人机、机器人这样的新赛道去做更多的创新。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