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安全防护用纺织品行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在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升。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统计,2024年,我国安全防护用纺织品的纤维加工量达到64万吨,同比增长7%,近10年的年均增速达到7.7%。2024年,该领域骨干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7%。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近日向《中国纺织报》记者表示,目前中国安全防护用纺织品产业规模已居全球首位,产品种类覆盖特殊领域防护、应急消防、石油化工、电力防护等多个领域。2025年,我国主流个体防护用纺织品的性能和质量将达国际同期先进水平;预计到2030年,高性能、复合化、智能化防护材料将实现重要突破。
基础研究:撬动创新的 “原点力量”
我国每年因电弧导致的伤亡事故约8.4万起,电弧核心温度极高。陕西元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安防研发中心副主任徐炎炎介绍,其研制的轻质高效防电弧面料减重约27%,假人轰燃测试烧伤面积远低于标准。在轰燃测试系统中,所有部件实现国产化,还解决了温度测量难题。
针对高温、高热作业环境,元丰公司进行基础研究,开发热防护性能预测技术,使高防护等级热响应双层织物预测误差大幅降低;构建多组分纤维复配纱线性能数据库,研发评价技术,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利用空气腔可控技术,提升热响应织物性能且洗涤后不起泡。其高等级熔融金属飞溅防护面料,穿着轻便,防护性能达国际标准,改变了我国高等级防飞溅服依赖进口的局面。
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副院长翁文国表示,高温环境下人员热损伤是多种因素耦合结果。学院团队深入研究基础理论,研制的脂肪酸酯/芳纶芯壳型相变纤维性能优异。在火灾防护研究中,团队开展多项基础课题研究,取得一系列技术突破,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助力安全防护用纺织品行业高端化、高技术产品开发与应用。
四个面向:创新突破的技术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卫林指出,我国功能防护用纤维与织物创新结构有四大核心发展方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发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面向经济主战场研制高值高质功能纤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研发智能纤维与制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创新生物医用纤维与智能纺织。
武汉纺织大学团队取得多项成果,如研发的零铅医用核辐射防护手套和一次性防护服,厚度仅0.37毫米,重量334克/平方米,弥补铅防护盲区,X射线防护性能优于进口产品。还解决了玄武岩等无机纤维纺织易脆断、服用性差的问题,研发的玄武岩无损复构纱面料阻燃性能优异;实现高耐冲击编织头盔柔性制造,研发的碳纤维/芳纶复合编织体高强、耐弯折。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桂梅表示,近年来安全防护用纺织品创新方向众多,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化水平提升,非织造布加工技术完善,功能涂层与复合技术发展,智能纺织品应用领域革新。热防护织物应用日益扩大,如“高集成救援人员个体防护装备”项目,使装备由被动转为主动防护;针对核生化个体防护装备依赖进口问题,相关项目攻克毒害气体监测与防控核心技术,解决了有限空间毒害物质防控难题,为安全防控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标准体系:把握未来的“话语高地”
李桂梅指出,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国产化材料应用示范替代工程,推行与时俱进的行业标准,破解国外限制垄断,提升话语权,是我国安全防护用纺织品产业的重要任务。如研发的多孔陶瓷纤维,耐热温度高,是下一代可循环使用的过滤吸附材料。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丁彬教授介绍了下一代纺织品研究方向,包括高舒适性热管理、辐射调控、能源电子纺织品等,可满足轻质高效热防护需求。
陈倬为表示,近两年标准工作重点是将阻燃及热防护性能关键指标测试方法融入强制性标准体系。元丰公司徐炎炎称,公司建立了行业标准评价体系,参与编制国家标准,开发的测试仪数据与国际一致且稳定性更好。
我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工作由标委会管理,产品标准多为强制性,已建立完善标准体系。李桂梅表示,2025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将启动“十五五”发展战略研究,全行业要在多领域形成技术优势,完善标准体系,实现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来源:全球纺织网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