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性突破:汉服填补汉族“服饰空白”
自1949年全国青联成立以来,人民大会堂的正式会议场合中,各民族代表均以本民族服饰参会,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委员常年身着传统袍服、头饰,唯独汉族代表始终以西装示人。这种“隐形缺席”被称为“2000年文明古国的服饰断层”。“这不仅是服饰的选择,更是一场文化宣言。”

文化解码:汉服背后的民族叙事
追溯至2003年,河南电工王乐天身着自制汉服走上郑州街头,被媒体称为“现代汉服第一人”。22年间,这场由民间发起的文化复兴运动已从“小众爱好”发展为拥有千万参与者的社会现象。据统计,2025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突破300亿元,抖音平台“汉服”话题播放量达1200亿次。
此次全国青联会议的汉服亮相,恰逢民族叙事权重上升的历史节点。近年来,从《国家宝藏》到《衣尚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持续占据收视高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晚会以汉服为载体,创造单期播放量超50亿次的传播奇迹。青年委员的选择,正是这一文化趋势的延续与深化。汉服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通过服饰重构汉族的文化身份认同。

从“民间自觉”到“国家叙事”
此次汉服亮相并非偶然,汉服的“破圈”也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支持。近年来,政策文件多次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服作为文化符号被纳入文旅融合、非遗保护等国家战略。
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贺信中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融合指明方向。

以前穿汉服上街会被嘲笑“cosplay”、“唱戏”,但是这二十二年来汉服爱好者通过论坛、贴吧、QQ群等平台聚集,形成“同袍”社群。他们自发研究古籍、复原形制、举办雅集,将汉服从“影视道具”转变为承载文化记忆的载体。2010年前后,随着B站、抖音等新媒体的崛起,汉服以“国风”“古潮”等标签进入大众视野,逐渐从“小众爱好”发展为拥有千万参与者的文化现象。今天,它已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一部分。

尽管此次事件引发广泛赞誉,但争议亦随之而来。部分观点担忧“过度强调民族服饰可能引发分裂”,更有声音质疑“汉服是否适合正式场合”。对此,引用《左传》“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回应:“汉服不是排他的符号,而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具象化呈现。当藏袍、蒙古袍可以出现在人民大会堂,汉服为何不可?”
目前,全国已有23个省份将汉服体验纳入文旅项目,洛阳、开封等城市更是通过丰富的汉服文旅活动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也有效的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了河南省乃至全国的汉服旅游亮点城市。可以预见,随着00后、10后成为社会主流,汉服或将从“文化现象”进化为“生活常态”,正如和服之于日本、韩服之于韩国,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标识。
来源: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