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纺织行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伴随数字化转型与提质升级政策密集出台,企业纷纷运用数智技术,推动管理升级、流程再造与场景创新,让新质生产力为行业发展注入动能。
一键生成设计、虚拟模特展示、数字化管理产存……当前纺织行业的科技感日益凸显。
以往的高能耗、高成本、低附加值曾限制纺织业发展。把握机遇的企业正通过应用数智技术,驱动管理革新、流程优化与场景突破,向新质生产力要活力、要动能,重塑产业链,促进产业创新升级。

视角之一:管理升级 节约成本
纺织业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千人纱、万人布”曾是真实写照。
而在安徽泗县的新虹纺织有限公司,近万平米车间内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仅需少数工人参与即可,办公室人员通过数字化系统实时监测全流程运行。
“过去靠人工作业、经验管理,效率低成本高,难争市场主动。”总经理尤疆徽说。2014年起公司投入千万元推进数智化改造,如今订单、生产、设备全面数字化,有效提升了管理效能与运转效率,显著降本增效。
“不再是多人管单机,现一人可操控多台。”生产厂长朱有祥称,近年大幅节省用工同时,产能实现翻番。订单进度是朱有祥关注重点,数字化系统让他通过手机即可清晰掌握产线状况与设备状态。“系统还能自动精准生成订单进度、库存、质量分析及工资等维度的报表,量化生产活动与产出。”他表示,以往耗时费力的事务,如今几分钟便可更精准完成。
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与制造融合,重塑了生产与管理模式,为传统纺织厂注入新生机。
近年安徽强化数智赋能,大力推动纺织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扩面提质。截至2024年底,全省规上企业中97.27%(2.34万家)已启动数字化转型,其中69.47%(1.67万家)成功实现数字化改造。

视角之二:流程再造 绿色高效
一朵羽绒需经历150道工序,一匹布要通过1万次拉滑测试,一件羽绒服则需完成1.5万-2万次摩擦测试。在江苏常熟波司登智能制造基地,"智改数转网联"技术让传统生产流程焕发新生,关键工序自动化率突破90%。
在智能裁剪车间,数十层布料在自动裁剪机上一次成型,精准裁出各种形状的布片,既提升效率又减少浪费。为解决羽绒服钻绒问题,工厂采用每3厘米13针的精密缝制工艺。过去依赖熟练工人的工序,如今通过智能模板机,新手工人也能同时操作两台设备,确保针脚均匀一致。
充绒环节实现智能化升级:工人只需将衣片套在出绒口,机器就会根据云端数据精确填充羽绒,精度可达0.01克。超声波封口技术有效防止飞绒,吊挂系统自动配送各部件至工位,彻底改变传统"人找衣片"的生产模式。
波司登还将数字化应用于全流程管理:通过整合全渠道数据,畅销款补货率达99%,实现精准产销;智能物流系统优化运输路线,降低库存和碳排放。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制造平台使单位产品能耗下降45.92%,产值能耗降低42.11%,成为业内首家获"双绿色"认证的企业。
江苏省自2021年大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截至2024年底,全省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91.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70.1%,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89.1%,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树立标杆。
视角之三:场景创新 助力研发
在杭州凌迪数字科技的展厅里,设计师轻点鼠标即可完成面料搭配、款式设计和工艺选择,虚拟模特实时展示服装动态效果,革新了传统服装研发模式。"通过我们的数字平台,
从设计到工厂投产实现全流程数字化,新品上市周期从传统的一周压缩至24小时。"创始人刘郴介绍道。该公司以自研柔性仿真引擎为核心,构建了涵盖AI创意、3D设计、智能审款、快速改版、直连生产和数字营销的全链路数字化解决方案。
这种"数字样衣"模式显著提升了产业效率。以杭州锦惠贸易为例,应用该技术后样衣制作周期从30天缩短至3天,采用率提升20个百分点,物料成本直降60%。目前,杭州上城区已建成时尚中心、数字时尚产业园等载体,集聚了大量服装供应链企业。
浙江省经信厅张君处长表示:"我们正着力搭建产业对接平台,发挥省级数字化服务商优势,全面推进服装产业全链路数字化转型。"数据显示,中国纺织行业智能化水平已居工业领域前列:纺织机械自主化率超75%,高端装备国产化率超50%,设备联网率达50%。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阎岩副会长指出:"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加速推动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这种以数字技术驱动的产业变革,不仅提升了设计生产效率,更构建起绿色低碳的新型研发体系。
来源:中国消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