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尚很重要,健康同样重要。当疫情肆虐漫及全球,戴上口罩是对自己的防护,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在抗“疫”进入复产新阶段,口罩也成为大家必备的“复工神器”。天天戴口罩,有人可能觉得麻烦、不美观,其实完全不必有压抑感和强迫感,口罩也可以是一种轻松的时尚单品。

疫情下的中国设计
疫情之下,中国不光有逆行而上的医务工作者,从公共设施到个人防护,从医疗设备到云端协同办公平台,从视觉设计到时尚设计,设计师们秉持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防疫攻坚战中贡献着设计智慧。
陈闻
尚乎设计总监 · 陈闻
中国时尚大奖金顶奖获得者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
欧亚(法国)文化艺术交流协会艺术总监
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兼职教授

陈闻设计的数码时尚防护口罩在兼具防护功能的基础上,将数码直喷技术融入到口罩设计中,使单调的口罩戴起来更加时尚。
在陈闻的带领下,设计团队从面料、结构、工艺等考虑,发挥尚乎的专业优势,通过数码直喷技术将图片展现在口罩上,针对不同的群众和定位,为消费群体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数码时尚防护口罩在尚乎平台全面发售,
接受个人及团队的预定!
张义超
结合疫情情况,张义超利用竹纤维制作符合防疫要求的既环保又可替换型的口罩,可以每天更换滤芯,解决口罩资源缺乏和浪费的问题。

其中,设计师的一名医生朋友张怡也参与到口罩的开发中来,她将自己手绘的童趣插画印在口罩上面,这使口罩增加了更多的趣味性和创新性。他们从质地、颜色、款式、图案等方面考虑口罩与服饰搭配,让一片小小的口罩时尚起来并兼具“百毒不侵”的功能,是设计师和口罩共同的使命。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邓兆萍
广东普丽衣曼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执行董事长兼设计总监
中国时尚大奖2016年度中国最佳女装设计师
中国时尚大奖2003年度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
亚洲时尚联合会中国委员会理事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时装艺术委员会执行委员
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常务副会长
邓兆萍表示,疫情期间她每天都在为广州市5万多个环卫工人寻找防疫物资,由于物资的严重缺乏,使她萌生自己做口罩的想法。

她以绿色环保、舒适设计、时尚美观为理念,采用科技滤材,研究设计的PI纳米级气凝胶膜口罩已经通过检测,并准备17号上市。这款口罩可以清洗,重复使用7到10次,将有效缓解口罩短缺的情况。目前,该口罩已经注册了外观专利技术。



口罩最初是想着孩子设计的,所以它的设计和防护要求更高,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一个防雾的功能,可以挡到70%、80%的雾化,方便了戴眼镜人群的使用。接下来,她会在这款口罩上,尝试增加一些传统文化的图案,让非遗文化传承进一步走进生活。


刘盛毅
设计师刘盛毅设计的“大猩猩口罩套”在千篇一律的一次性口罩中脱颖而出,形成差异化,做人群中的颜值担当,强调时尚态度。它的灵感来源于“大猩猩”的笑脸,双层开口处仿佛咧开的嘴巴,挂耳处似大猩猩耳朵,寓意面对疫情依然保持坚定勇敢的态度。

“大猩猩口罩套”具备双层防泼水功能,适用于大人和中童,尺寸可用于市面上任何一款一次性口罩,依仗着比普通口罩更大的“敷脸”面积,它还可以把外部污染源控制在最小范围。
它除了可以搭配一次性口罩使用之外,还可以直接口罩套加口罩滤芯使用。在设计师刘盛毅看来,这种设计避免了浪费,非常适合复工的小伙伴。


3月12日,刘盛毅代表哇吲品牌以个人名义向湖北武汉志愿者援助哇吲大猩猩口罩套共计1500个,志愿者使用后给到一致好评,应志愿者需求3月13日再次支援大猩猩口罩套2000个,刘盛毅表示这次疫情共备足了5000个用于捐赠的大猩猩口罩套,可用于随时供给武汉志愿者使用。

刘盛毅说:“目前中国产品收录只有医用口罩以及民用口罩(防尘口罩)并无口罩套这产品,疫情期间我发明了一种特殊新型使用方法;在一次性口罩上加了大猩猩口罩套来保持一次性口罩的干净卫生以及不影响一次性口罩的原有功能,满足了武汉志愿者团队当下的最需要。它的设计重点是在大猩猩口罩套口鼻区域开了个可调节大小范围的通气挡雨窗檐造型、其他部分采用纺织行业的梭织尼龙防泼水材料来整体覆盖此设计形成控制了一次性口罩与外部环境接触达到最小范围然后又可自然透气,提高了武汉志愿者的工作效率以及他们的安全信心。”

口罩的起源和发展创新
口罩起源较早,最早在13世纪已经出现。中国古代在宫廷中已经开始使用口罩以避免侍从的气息接触到皇帝的食物。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将这种做法介绍给全世界。

1895年,德国医生莱德奇提出:手术过程中的感染,是医生的呼吸和说话造成的。所以,他从自己的私家诊所开始,在手术时用纱布蒙住口鼻。1897年,一个英国医生在莱德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后来一位法国医生又给纱布系上布条,可以挂耳朵上,于是真正意义上的口罩诞生了。

而中国人伍连德博士也为口罩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1910年中国东北鼠疫大爆发的时候,为阻挡鼠疫的飞沫传播,伍连德发明了一种用两层纱布制作的口罩,被称之为“伍氏口罩”,这种口罩制造简单,材料易获得,制作成本只需要国币两分半。这种口罩就是今天医护人员还在使用的一次性口罩原型。

后来,伦敦大雾等历史大气污染事件,使普通人在没有疫病传染时也带上了口罩。在中国,则因为2003年非典,和北方雾霾,使用口罩的普通老百姓越来越多。

常用口罩可分为医用口罩、普通纱布口罩、工业防尘口罩、家用防尘口罩四大类。其中医用口罩又可分为普通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外科口罩等。
医用口罩产业链上中游,主要使用聚乙烯等原材料生产无纺布。常见的一次性医用口罩主要由三层无纺布组成:最内层是普通无纺布,中间过滤层使用驻极处理的聚丙烯熔喷无纺布,最外层是进行了防水处理的无纺布。


口罩的时尚演绎
因为3月意大利北部发生严重疫情,从米兰前往巴黎的时尚人士渐渐都戴上了口罩。俄罗斯电视主持人Yana Rudkovskaya在出席Chanel发布会时,佩戴装饰有山茶花的口罩引发关注。

四大时装周期间,秀场提供的防护用品、秀场外的防护造型,一点也不马虎。


而时尚界关于口罩的创意设计也不胜枚举。各种宗教性、艺术性、鬼马设计甚至是防毒面具等蒙面时尚,在各大秀场上更是一度成为点睛之笔。设计也日趋天马行空、精致有趣逐渐演变为烘托艺术氛围加强概念表达的“蒙面时尚”。
Louis Vuitton在其2008年春夏时装秀上,以一系列护士服设计和黑色半透明口罩拉开序幕,灵感来自艺术家Richard Prince。



美籍华裔设计师Alexander Wang的2019春季成衣系列推出了3款金属回形针装饰的黑色硬质口罩。



环保主义者教你防辐射,Marine Serre做了一系列功能性防污染口罩。而且这些口罩是和法国R-Pur公司的合作,里外一共六层,基本上相当于一个轻巧版的防毒面具。



Masha Ma在2014年秋冬季做了一系列的花朵刺绣蕾丝口罩,形状并不是普通的三角蒙面巾,而是完全按照手绘花朵剪了一块布料下来。


2011年,中国设计师张驰将防毒面具作为品牌logo推出,以时尚的态度传达环保的理念,引发圈内外人士对环保的思考。


初弎设计师张国钦在中国国际时装周10+3 Remix发布会,秉承传统文化艺术铸就潮流的精神,始终主打中国风设计。他的设计灵感源于古代官服刺绣,寓意延年益寿,毕竟生存在快时代下的我们,身体健康才能追逐自己的梦想。







明星“口罩侠”安全又时尚
我们经常能看到明星们在机场或者街拍中戴着各式口罩,口罩的作用并不单单再是隐蔽身份的单一功能,它还可以保护皮肤、隔绝污染、搭配造型,同时肩负着提高时尚完成度的重要使命。

比如:对于有着潮流风向标之称的权志龙来说,口罩简直就等同于一件时尚单品,不论是彩排还是自拍,戴上口罩的GD显得更Cool。



明星们的口罩look更凸显了他们优越的眉眼和高挺的鼻梁。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国内明星
more+
疫情期间,很多口罩生产企业,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以支付三倍的工资7*24小时的方式,加班加点的抓生产口罩。国难之时,我们向这些企业致敬。希望未来中国的口罩研发设计,可以拥有更强的产品实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具创意的时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