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塔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不解,这个虚拟的障碍的存在,让人们之间存有怀疑,背叛。通过时尚,找到人们间共性的东西,推翻巴别塔,实现和谐。
时尚并非“源于生活”,而是恰恰相反,生活源于时尚。时尚是空心的,并无本质——这就是时尚的本质, 听起来像个悖论。时尚所拟的不是生活,而是一些“图像”:以前的老电影、以前的流行元素、哥特式文艺、各个城市街头的着装,这些被拟的对象也是“空心的”,拟像的意思是对图像的再次模拟。这就是今天的时尚的本质,但表现出来的说法是:复古、Vintage、灵感源自未来。时尚周的意义正于探寻时尚和生活的关系,生活在变化,时尚也随之变化,最终时尚成了“源头”,它引领着生活,它决定着生活,生活模仿着它。
我们曾试图揣测新锐设计师的想法,假想他们的神秘与难以琢磨的情感。可当真正走进他们,感触到他们的温度,体会到他们的朝气与疲惫时,却发现褪去光环后的设计师离我们那么近。在时尚周这样一个场景之下,让我们无视所有隔阂,和这些新鲜出炉的服装设计师们开诚布公地好好聊聊。



Q1: 你们设计的时候的底层思维是什么呢?
A1:我的设计理念应该是来源于对社会的感触吧。我们设计出来的作品都是我们思想的外在呈现,有关于社会的,关于种族的,关于性别差异的。我们出生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都在摄入大量的信息,所以我们比以往的设计师多了份对于时事热点的敏锐度。而这些都会融入我们的设计中,希望能通过作品表达新一代的态度。
Q2:我们都知道设计其实是一件很耗精神的工作,所以你在设计过程中最享受什么?
A2:享受创造吧。我觉得创造是神性的东西,而人最想夸示的是我们不具有的东西。所以我喜欢看着作品一步步成型,好像看到一个小小的生命、小小的宇宙的诞生。这种成就感会冲破之前所有的疲惫,并且我能从中享受到很多东西,甚至产生新的灵感。
Q3:你是通过哪些渠道来完善自己的设计理念?
A3:奇思妙想是很多元的,我们有着广泛的兴趣,也有着众多的渠道去接触学习。这是处于一个信息壁垒越来越小的时代的优势,我们无须很费力就能了解到很多信息。所以我们的理念往往就来源于生活的细节,比如说电影的某个场景,书中的某句话。这些都可能会给我们灵感,而最终这些理念都会通过作品呈现出来。
Q4:你觉得你们这一代新兴的设计师区别于其他设计师的地方在哪?你觉得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吗?
A4:我觉得我们是个性极具伸张的一代,我们更加的广阔和大胆,敢于去碰触边缘化的题材,敢于发声和表达。我觉得仅仅活着是不够的,还需要阳光、自由、和一点花的芬芳。所以我们在不断探求新的可能性,制造专属我们Z时代的标签,关于创新,关于突破。
虽然他们眼中满怀着希望,美好,但仍有一丝即将面临真正社会的忧虑。他们本属于美好,却也不得不落入现实,而这大概是所有设计师的必经之路,让设计落地。所以我们不再沉迷美好,来更深层次地了解一下新锐设计师将要面临的,因为生活才是设计的灵魂。
Q1:你对自己接下来的工作生活有哪些规划吗?
A1:规划的话应该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做好眼前的工作,比如说好好完成毕业设计,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一个圆满的句号。然后可能会试着继续努力深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可能找一个工作,把自己的想法落地,制造出更多令人惊喜的服饰。
Q2:你觉得毕业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A2:最大的问题应该是理想和面包的选择。就像当下不断提及的内卷化,其实每个行业都面临着很大的竞争,我们不惧竞争,但也不想无序竞争。我们有着丰满的理想,但是当真正进入社会,理想撞到现实的时候可能会有落差。所以很感激学校,很感激时尚周对于我们的保护,像一个巨大的壳裹着我们,让我们既不脱离社会,又不必独自面对社会,然后慢慢成长起来。
Q3:在设计上理想与现实肯定会有差距,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A3:要把想象中的作品真正的创造出来肯定都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说用料的制约,做工的不同等等,这些都会影响成品的效果。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学会接受它,接受不完美,然后尽可能去完善它,用不同的设计方法、不同的材质去制作。
Q4:你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感到满意吗?
A4:比起“满意”,我更愿意用“庆幸”来形容。每个专业都有不易的一面,有晦涩的部分,但设计让我在疲惫的生活中还有勇气做出神仙一样的事。通过设计,我将自己的懊恼锁进作品中,将忧愁,疲惫感藏得深而又深,呈现出天真无邪的乐观模样。


设计终会落地,当新锐设计师看透生活的本质后仍热爱生活时,新锐设计师的作品才真正产生了灵魂。现实很重,但他们仍然充满生命力、创造力,现实只是他们旅程中小小的阻碍,雕琢着他们的设计底色,他们无所畏惧,像是不炙热却热切的朝阳,闪耀在未来时尚的天空。杭州国际时装周作为他们最初的起点,把他们的初心保存下来,鹰搏击长空,时尚周是新锐设计师最初温暖的巢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