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交易当日,成交量便达到410.4万吨,成交额21023.01万元,实现首个开门红。
事实上,“碳交易”、“碳市场”,这些看似新鲜的概念都是在中国提出“3060”双碳目标后走入大众视野的,但在这之前围绕碳排放,碳足迹等领域的工作我们其实已经走了很多年。碳交易市场的上线,充分说明日益恶化的全球气候问题所掀起的碳中和与新能源革命,其规模和重要性已经不亚于我们经历了几十年的IT革命。如何走在低碳时代的前沿,是包括纺织行业在内的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必须未雨绸缪、仔细思考的问题。
实现“3060”目标
化学纤维企业先行一步
据报道,被全国碳市场首批纳入的行业是电力行业,共有2225家电力企业参与交易,同时发放了两年共约40亿吨的配额。按照第一天开盘价48元/吨的价格估算,刚刚开盘的全国碳市场已然是一个千亿规模的新兴市场。
但据估算,目前中国碳市场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40亿吨/年,这个数字在全球20多个排放交易体系中居首位。也就是说:我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
随着电力行业打头阵之后,“十四五”期间,八大高耗能行业余下的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电力和航空等或将全部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当前,钢铁、石化等重点领域已经排队等候,而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产业也随之被市场赋予了无穷的发展想象。此外,碳市场催生出的诸多碳金融产品,也让社会资本为碳市场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乍看起来碳交易似乎与纺织工业并无太大关系,但其实从长期来看,新能源重要性的提升、生产方式改变所带来的产业颠覆式的变革,这些都将在未来成为影响纺织工业发展模式的重要变量。
在中国提出“3060”目标之后,纺织行业首个明确响应的企业是“新乡化纤”。作为作为全球最大的再生纤维素长丝生产商之一,中国主板上市企业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率先提出公司将提前2年,在2028年实现碳排放达峰,2035年实现40%碳减排,在2055年实现碳中和,并积极与全球产业链伙伴共同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而行动。
新乡化纤(白鹭)表示,企业还将开展以下气候行动,真正将碳减排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结。比如:加入“气候创新2030行动”,设定符合《巴黎协定》和中国自主贡献目标的新乡化纤气候行动规划;落实《巴黎协定》和“气候创新2030行动”的脱碳路线图,定期开展碳信息披露;加入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全生命周期评价工作组,启动零碳产品开发计划,争取2022年推出零碳再生纤维素长丝,降低向客户的供应链碳足迹输出。
“2020年新冠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在面对共同的危机时,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独善其身。”新乡化纤(白鹭)总经理宋德顺如此说道。
兰精集团作为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纤维企业,也做出表率。集团中国区纺织事业部商务总监戴富强表示:兰精集团制订了明确地目标和承诺,将脱碳列为集团未来发展的关键优先事项。集团将第一个里程碑设在2030年,计划以2017年为基准,到2030年将每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一半,并坚定地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
纺织“零碳目标”推进
大国责任之下的主动作为
化学纤维企业作为纺织上游、化工下游,对于碳排放的重视自然有自身行业属性的因素在其中。虽然石化行业不是首批纳入管理的行业,但“三桶油”旗下进入“首批”名单的30多家企业中就有我们熟悉的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
当然,当前进行碳交易的目前只有部分国有化纤企业,但是围绕“零碳目标”纺织工业作为广泛链接消费与生产的行业其实早在2017年就开始进行规划与探索。2017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就启动了碳管理创新2020行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宣布推动纺织服装行业制定绿色低碳发展转型路线图,并推动2050零碳产业这一目标,纺织行业也是中国最早推进产业级零碳目标的行业。
2018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全球29个品牌和企业以及10个支持组织在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委员会的指导下发起《时尚产业气候行动宪章》,晨风集团、劲霸男装和盛泰集团等一批中国企业纷纷签署宪章加入到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致力全球时尚产业2050净零碳目标的达成,同时探索中国国家自主减排贡献的纺织服装行业行动方案和全球产业协作与创新。
犹记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气候变化巴黎峰会上指: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作为中国最早推进行业整体气候行动的消费产业,也是基于这个理念下的产业责任之所在。
“零碳目标”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基于自身产业转型升级所提出的行业目标,在国家“3060”目标的框架下更彰显其及极其卓越的超前远见及主动自省的行业觉悟。
龙头企业各自实践
“零碳”是大势所趋
毋庸置疑,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开启,双碳时代已然来临。许多纺织化纤企业都在摸索、对标、实践自身发展与双碳语境的接轨。
盛虹集团作为化纤龙头企业代表,近年来持续向上游走,已成为国家七大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中江苏连云港基地的龙头企业,其投资建设的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在快速推进,将于2021年建成投产。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介绍说,盛虹石化已建成的各项目环保投资总计达到27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9%;正在建设的16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677亿元,其中环保投资43亿元,占项目总投资额近6%,环保投资额度、占比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这也保证了项目在环保工艺技术和设备方面的先进性,各项能耗、排放指标都远优于国家标准,为企业绿色、环保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缪汉根表示,谁先实现绿色转型,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目前,公司已经着手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总体规划,并且启动了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项目研究,探索碳减排前沿技术和长期实现零碳生产的技术路径。此外,盛虹极响应国家“绿色低碳”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利用连云港田湾核电站提供的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燃煤热电厂对项目进行热能供应。核能供热项目具有无碳、环保独特优势,每年可减少标煤消耗84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3800吨、氮氧化物5500吨、二氧化碳2300万吨。核能技术应用后,盛虹项目的煤炭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总量将大幅降低,也有望在全行业内率先实现“零碳供热”,为我国石化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树立新的标杆。
7月19日,金鹰集团中国区宣布将在2030年前碳排放减少30%,旗下亚太森博和赛得利两大业务集团也分别设定了各自的减碳目标。其中,赛得利承诺到2030年减排30%的同时宣布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据悉,为落实企业减碳目标,以实际行动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2021年4月金鹰中国区成立碳管理委员会,由中国区总裁担任主席,委员会将全面指导和监督金鹰中国区碳管理事宜。旗下赛得利表示将依托科学方法,在运营、供应链和产品层面实现碳中和。负责任地采购和回收关键原辅材料、提高工厂的能源效率、使用可循环替代原材料、产品创新和排放抵消是未来碳减排工作重点关注的领域。
“碳边境税”倒逼
从经济到品牌形象的深远影响
恐怕大多数的纺织人都不知道,现在外贸出口至欧盟的商品是需要交“碳税”的,中国生产型外贸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7月14日欧盟委员会公布碳边境关税政策提案,计划向他国征收碳排放进口关税,中国生产线外贸企业正面临着新的国际贸易环境,尤其是对于服装制造企业改革迫在眉睫。而就在7月17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启的第二天,国内首场关于碳中和服装出口的发布会在无锡举办,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正推进产业零碳目标的实现。
“我们将从供应链、生产、运输、运营四个方面推进碳排放的改革,用数字化推动服装行业在碳中和上的进步。”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周海红在7月17日的发布会上表示。“长三角碳中和服装供应链联盟”在会上正式成立,据悉,这个联盟的成员正达成一致意见,为服装供应链的零碳排放贡献力量。
根据法国生态转型署公布的数据,时尚服装业是世界上仅次于石化工业的第二大污染产业,占据全球碳排放量的10%,每生产一件T恤平均耗费2700升水,每生产一条牛仔裤需要消耗11000升水。报道称:中国作为服装制造业的大国,出口的纺织品碳排放量达到1.54千克/美元,而欧盟的出口纺织碳排放量仅为0.24千克/美元,两者相差6倍之多,这也意味着中国纺织出口在未来需要付出更多碳税。
但,分析指出,碳边境税的直接成本还不是影响最深远的,更深层次的还有全球竞争上的间接成本。全球“碳中和”背景下,中国纺织出口企业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参与竞争,当下国内企业在参与全球制造的竞争上,已经从低成本制造向品牌优势转型,一旦被欧美国家贴上“不环保”的标签,势必对品牌资产造成损失。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红豆股份发布了首批带有“碳中和”标签的出口产品,每个消费者都可从手机端上小小的二维码上,追踪到产品的碳足迹,包括生产、加工、运输耗费了多少碳,全部数目一目了然。
摸石头过河
虽任重道远但无法回头
随着全国两会将“碳达峰”“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内的服装品牌正在掀起一场新的产业改革。特步、太平鸟、探路者、李宁等国产服装企业已经推出不少环保绿色的新产品,但似乎依旧无法从产业链上对“零碳”概念给出终极解决方案。
魏桥集团是纺织龙头企业,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经济峰会“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分论坛上,集团董事长张波建议,我国应完善“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及早建立与国际接轨、统一互认的标准体系。
作为制造业中体量巨大的代表性企业,魏桥除了纺织在电解铝行业也是“巨无霸”,企业对于“双碳”的关注度自然极高。张波表示,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实事求是地提出梯次“双碳”方案,引导各行各业尽快实现碳减排目标。我国要加强政策支持,推动清洁替代。合理制定清洁替代的激励政策,提高供给侧和消费侧生产、使用清洁能源的积极性。
张波提及,近年来,魏桥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升级。而在推动行业低碳转型方面,魏桥的“双碳”目标和行动规划将于年内向社会公布。
自然,每一个人都明白在实现“双碳目标”的道路上,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我们还有许多需要更新、完善的地方,但同样的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尽管任重道远,但却无法回头,因为这背后除了大国担当的气度之外,也符合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