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台 —— 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助您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新用户注册 立即登录
换一个
获取短信验证码
×
×

好文推荐 | 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服饰复活 — 舞剧《五星出东方》服装造型赏析​

发布时间:2021-08-21  阅读数:8034

好文推荐 | 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服饰复活 — 舞剧《五星出东方》服装造型赏析​

小编荐言:近年来优秀的戏剧舞台服饰设计作品层出不穷,值得大家去多多观摩思考,反复揣摩这些行业优秀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并从中学习吸收。今天为大家分享阳东霖老师及其服装设计团队的设计作品——舞剧《五星出东方》。希望家在观看文章时这部作品中思考学习下三个方面


(1)影视造型图绘制技法在戏剧舞台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2)实际文献资料在舞台服饰设计中的借鉴与创新;

(3)舞台服饰整体色彩、面料风格的把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五星出东方》中精美的服饰吧!


(文章转载于YSPACE云庐设计)


图片


舞剧《五星出东方》由北京演艺集团制作,北京歌剧舞剧院演出,借古丝绸之路新疆和田段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讲述一个动人的传奇故事。在这部舞剧中,国宝将不再是静静平躺在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一段传奇的见证者、讲述者。

图片

“五星出东方汉代织锦护臂”为国家一级文物

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大发现之一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一块汉代蜀地织锦护臂,护臂上织有八个汉隶文字:

五星出东方 利中国

时间来到2021年,这块织锦的故事还在继续。以“五星出东方”为主题,国内顶尖舞剧创作团队进行了一场视角独特、意义非凡的艺术创作,让文物“活”起来,用舞蹈“讲”故事,重新绽放千年织锦的无穷魅力。

图片演出剧照


剧中穿越千年历史,打开时空大门,再现西域戍边的大汉校尉与北人将领在精绝古城从最早的误解,到通力合作最后化干戈为玉帛并建立深厚友谊的动人故事。诠释了新疆自古以来就在祖国的怀抱当中,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结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题。
全剧服饰造型设计力求严谨、考据,竭力让沉睡千年的文物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舞台上,这是最大的难点也是挑战,原封不动的照搬不适合舞台艺术的表现和演员的表演,过度设计又容易丢失历史原型的质朴感和韵味。这就要求服装团队首先要熟知该段历史的服饰特点、文化风情,在历史为骨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找到文物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平衡点,在有限的空间内去进行无限的创作。


图片


男主角奉 人物造型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定妆照 奉扮演者罗昱文


图片


演出剧照


女一号春君的服装参考了1959年民丰县尼雅夫妻合葬墓出土文物,浅蓝色长袖女绢衣。 该衣领与袖口均饰白娟,腰间略有褶皱 ,系有白、红色小带各一。绢衣款式新颖,保留了地域独特的袍装, 色调素雅清新,体现出一种兼容并蓄之美。

图片


图片


图片


壁画中女性上身著偏襟小袖内衣,外罩喇叭口半袖衫。

在尼雅魏晋墓葬中、龟兹石窟壁画中都能找到可类比的实物或形象资料。


图片


女主角春君 人物造型图


图片


演出剧照


到了汉代,发辫已经成为西域居民的主要发式 ,如上图洛浦县山普拉古墓出土的女尸,其辫发分为两种,一是编发,均为三股编成一根,多达四根;二是搓辫, 将两股搓成一根,最多达16根,其中夹杂假发辫。精女子除了双辫外,也喜欢多辫。


图片


图片

1992年洛浦县山普拉2号墓出土  毛布裙残片


图片


女主角春君 人物造型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定装照 春君扮演者古丽米娜


在该舞剧人物造型创作中,根据舞台艺术的特点和剧情的设置,我们舍弃了装饰感过强、颜色艳丽等特点,通过出土文物史料,寻根溯源民族服饰的发展变化,尽最大可能还原千年之前精绝古城的气质和独特审美。在保留典型元素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和融合。构建出一个丝绸之路上各民族心向东方,同生共荣的美学世界观。希望能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丝绸之路上异彩纷呈的绚烂之美和古拙质朴的生活之美。


图片



图片

楼兰汉晋墓葬出土绢袍


图片
奉 精绝风格服饰


图片


一、锦帛素棉的典雅风姿——精绝古城服饰


精绝古城的服饰以西域独特的圆领套头长衣,灯笼袖,缀织裙,间色裙等典型款式为主,结合窄袖,斜襟,长袍等服饰特点,提取出土服饰中的米色,土黄,葭灰,枣褐,朱樱等色调,对出土文物中典型的织锦纹样,进行解构与重组,搭配金,银,铜等质地的首饰,缝制精巧的锦袋,香囊,帛鱼。

图片 图片


博物馆出土资料


图片

图片


精绝集市 人物造型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精绝部分定妆照(点击小图可放大)


图片


演出剧照


与此同时,将精绝服饰中独有的典型元素进行提纯,通过面料层叠搭配以及款式的极简概括,营造出浓郁的生活感形式感与美感,在传承的同时加入现代人的创新与解读,让珍贵文物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在舞台上生动鲜活地展示出来,以全新的呈现方式谱写各民族共同铸就的悠久的中国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化。

图片


图片


精绝地域受中原风格影响的图案,以刺绣品为主。刺绣所用锁绣技法,来自同时代中原地区。如山普拉套头长衣上装饰的斜编绦上的刺绣纹,如菱格十字纹、四叶纹等,与楚汉时期的中原刺绣比较,特别是与中国传统的冏形纹样相似。比较山普拉发现动物纹刺绣和蛇形鸟首纹刺绣,其局部设计与中原地区的龙图腾、凤纹有相似之处。

相对于早期铁器时代,新疆发现的两汉时期内地的丝绸明显增多,丝绸的品种也丰富起来,除平纹的绢类织物外,不同花色的织锦也传入新疆天山盆地和塔里木南缘绿洲。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服装细节(点击小图可放大


剧中精绝集市汇聚了来自周边各地的人民,服饰丰富而整体的混搭感,款式新奇的衣着,精巧细致的刺绣,富有异域特色的图案艺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商贾云集,繁华富庶,多元融合,精彩纷呈,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图片

图片


剧中灯舞部分的服饰,我们参考龟兹壁画的服饰特点。透过克孜尔石窟一个个洞窟门洞,在那些不言不语却又曾经精美绝伦的石窟壁画背后,我们仿佛看到了昔日龟兹千姿百态的人世繁华与“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的乐舞世界。

通过提取壁画中伎乐飞天的服饰特点,以及蓝色,绿色,土红色等主色调,设计出身穿贴身紧袖服,外套为圆领短袖紧袖上衣,下着宽脚长裤,腰系两片尾部开衩的下甲片,头戴宝冠,发绺飘散,身饰璎珞,披丈余长巾的伎乐飞天形象,随着悠扬婉转的音乐,她们或踊或跃,乍动乍息,跷脚弹指,撼头弄目,飞旋转动的裙裾,昂扬跳跃的舞步,让人们仿若回到曾经繁华的古龟兹时代。


图片

图片

图片


龟兹壁画资料


图片 图片


龟兹灯 舞 人物造型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灯舞部分定妆照
图片演出剧照


二、浪漫简朴的中和之美——大汉服饰

图片 图片


汉景帝 阳陵博物院 女陶俑


图片

尼雅遗址出土的织锦纹样线图

图片

图片

织锦工坊 人物造型图

图片图片


定妆照
图片
演出剧照
舞剧中的汉代服饰造型呈现出浪漫雅致,简约大气的汉制美学。在款式上的以弧线与直线型搭配的曲裾袍为参考,锦缘绕襟作倾斜状随女子身型曲线旋绕而下,与上身大面积简约宽大的造型形成互动关系,直与曲,紧与松,宽与窄,长与短,样式简约之余而又不失流动性与节奏性。服饰下摆及地,袍服大面积严密包裹于身,行不露足,体不外露,显示出恢宏大度的气势而又不失儒雅的汉代宫廷韵味,彰显儒家以“和”为美的审美趣味。


图片

图片

四川出土 汉代劳作俑文物

图片

农乐舞 服装造型图

图片

定装照

在用色上,选取了中国传统用色,例如上元长安中的百姓群舞,淡而生缥,色如晴空的天缥色;霞映流云,缙红绮丽的缙云色;高空天色,蓝朦白透的东方白色;金银气色,若白黄的黄白色;碧色青青,心旷神怡的碧山色;素手青霭,罗衣紫烟的紫薄.....清淡,典雅,朦胧,耐人寻味。用色似繁而简,袍面的深浅对比,冷暖对比,但又处于同一明度,使得服饰呈现出统一,协调的简朴之美。

图片三个和尚作为剧中穿针引线的重要人物,也是剧中的幽默担当。造型上保留了佛教服饰的样制,融入用立体剪裁和扎染等工艺处理,根据不同人物个性赋予其不同颜色。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小图可放大

图片

服装造型总设计:阳东霖

服装设计团队:吴少华 刘倩倩 郑琼瑶 邱天怡 李木华 王帆

(北京云庐艺术设计空间)

服装监制团队:武庆玲 郭裕 陈霞 葛彤 范潇澜 王媛媛等

(北京舞彩艺坊艺术服装制作中心)

文章来自 北服继教院影视与演艺服饰课程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