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初,一句“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的呼唤,吸引了数千万外来务工人员南下。而珠三角的工业化最早起步于纺织服装工业。以3万多家服装工厂及大量的原理辅料配套企业为基础,支撑起了广州服装商贸产业几大商圈。“全国面料看广东,广东面料看中大。”在纺织服装流通领域,广州中大纺织产业商圈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广州中大纺织商圈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逐渐形成,30多年来,商圈内已形成63个市场,总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商铺2.3万间,产业直接和关联人群超过200万人,年交易额近2000亿元。2020年,海珠区委、区政府、区政协结合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建设,推动该商圈开启新一轮的蝶变升级。为加快国际时尚中心建设步伐,政协海珠区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近日发布“关于将中大纺织商圈打造成国际纺织时尚中心”的调研报告,建议聚焦纺织主业,借助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契机,谋划建设中大国际纺织时尚中心,促进海珠区打造广州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并把“中大纺织商圈打造国际纺织时尚中心”作为区政协常委会重点调研和专题议政的议题。
迈向国际纺织时尚中心
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武汉6个城市,已有迈向国际纺织时尚中心城市的趋势。中大纺织商圈作为广州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纺织商圈,具备成为国际纺织时尚中心(浓缩版城市)的潜力。
国内外的时尚中心注重打造产业集聚区和消费街区,构筑时尚发展空间。中大纺织商圈向国际纺织时尚中心迈进的优势和差距
优势方面首先是消费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我国的纺织工业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完备的产业体系,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占比全球50%以上。在2020年虽有新冠疫情影响,但我国的纺织服装业逆势增长,出口同比增长9.6%,纺织相关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6.25%。中大纺织商圈最具优势和竞争力的产品是服装面料和辅料,面料辅料超过10万种,年交易金额上千亿元,具有“规模大、品类全、辐射广、国际化”的优势,成为连接服装产业上下游的重要桥梁。面辅料是纺织时尚产业的重要原料,是设计的重要源头,从而使中大纺织商圈成为我国流行时尚的重要源头。
其次是所处城市基础良好。从城市地位上看,国际纺织时尚中心基本上是国际金融、经济、交通及文化中心。纽约、伦敦、东京是证券交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巴黎、米兰是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广州作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城市,拥有世界级空港、海港、铁路港、信息港,1小时城市圈覆盖珠三角。中大纺织商圈处于广州的中心城区,周边路网发达,能够满足时尚产业发展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快速交换的要求。
此外具有完整的产业链条。改革开放以来,中大纺织商圈从以零售交易为主的自由集贸市场,到出现“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逐渐成长为现今华南地区的纺织辅料交易中心。中大纺织商圈覆盖纺织上下游产业链,具备“研发—采购—设计—展示—贸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中大纺织商圈向纺织时尚中心发展,核心竞争力在于聚集包括材料、设计、生产、服务、物流等环节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完成整个服装产业流程只需两周时间,其他地区至少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产业链带来的快速、高效、联动等优势,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难以超越的。
广州市政府对时尚产业的发展十分支持,目前已经出台了《广州市打造时尚之都三年行动计划方案(2020—2022年)》《广州市支持专业批发市场改造试点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时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符合市、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明确把“中大纺织时尚中心”列为重点建设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广州入选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我区“十四五”时期将加快建设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开展凤和、五凤等城中村整村改造工作,推动环中大纺织商圈的城市更新和产业更新,为打造中大纺织时尚中心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时尚产业的基础是文化,多色彩的文化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是时尚文化的精髓。从文化氛围上看,国际纺织时尚中心引领时尚的能力及营造时尚的氛围与其人文基础关系紧密,如巴黎的艺术氛围造就了时尚对艺术的重视和运用,伦敦的绅士风范形成了代表性的英伦风格。广州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是国际贸易中心。我区的黄埔古港是历史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既有十香园、海幢寺、纯阳观等历史文化资源,又有广绣、宫灯、蛋雕、榄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时尚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时尚设计师灵感的来源和宝库。在推进中大国际纺织时尚中心建设中,可以时尚产品和生活方式为载体,将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通过时尚融为一体,打造出独具特色、具有影响力的时尚品牌,推动有文化底蕴、有岭南特色、有开放魅力的国际时尚中心建设。
差距与不足
调研组发现,中大纺织商圈迈向国际时尚中心,还面临许多差距和不足。
一是纺织时尚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广州的时尚产业起步晚,起点低,中大纺织商圈主要以面料辅料等服装的基础性材料经营为主,市场商户虽然有2万多户,但个体户占比近9成(据2021年7月统计,中大商圈上报的商户个体户9092家,法人企业894家),税收贡献率偏低,仅为43.5%。商圈主要围绕布匹交易,10万以上的从业人员有近90%从事如售货员、运输工、制衣工、小贩等低端手工劳作,纺织时尚产业高端发展基础不强。虽然近年来整体产业链条不断加强,但时尚产业整体偏弱,专业性、权威性、引领性、艺术性、知名度与国际国内的时尚之都、时尚中心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布料、饰品等行业的交易规模虽大,但附加值低、技术性不强,缺乏品牌效应。知名或原创服装设计师较少到中大纺织商圈找面料,主要原因是面料辅料种类虽全但合适的、高质量面料不多。同时也因缺乏品牌产品,以致于原料选择比较的时间成本高。
二是时尚产业链环节联动不足。目前,我区尚未对时尚产业发展出台专门的指导意见,未明确指定专门部门统筹推进。纺织时尚中心所涉及的资源要素分属不同行业、跨越不同部门,缺乏有效的合作对接。调研时发现,中大纺织商圈里的商户数据、采购商数据、商品数据、税收数据等无集中采集途径,产业发展统计数据不准确,行业发展比较分析的准确性可能存在偏差。
三是顶尖时尚专业人才缺乏。国际时尚中心依托国际顶尖的时尚教育学府培育和集聚了一批国际时尚创意人才,但广州时尚类高校及时尚专业教育几乎没有,在高端时尚教育资源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中大纺织商圈虽有超过5000名设计人员,但时尚创意人才、时尚大师、媒介人才等偏少,时尚品牌管理、市场运营管理等类型人才较为短缺,海外学习与深造机制尚未形成。
四是对外交流高端平台不多。中大纺织商圈近些年举办了如广东省大学生时装周等一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展览,打造了设计师创意谷等平台,但与国内外时尚中心的著名时装周、时尚展等品牌相比,时尚交流合作的层次仍然不够高、具有影响力的时尚展示平台相对不足,交流平台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广州的时尚专业媒体较为匮乏,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是政策支持力度尚待加大。需要加强对产业发展趋向的研究和宣传,加强对个性化、文化品位浓厚的时尚原创的支持,加大对时尚展销活动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时尚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同时,目前还缺乏时尚人才的培育专项政策,尚未形成稳定的时尚设计人才培养机制。
对策建议
调研组表示,国际纺织时尚中心对于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内涵提升、城市产业的升级、城市名片的打造具有重要的影响,还有利于提高经济总量和提供就业岗位,为城市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社会名流并由此产生更多的商机和效益。在我区打造数字经济和城市更新双引擎、推进“一区一谷一圈”建设的良好机遇下,中大纺织商圈应发挥其面料辅料齐全的优势,在现有原料贸易的基础上,向面料设计和研发、服装设计和展贸、服装时尚发布与品牌推广等高阶迈进,实现高水平时尚化、数字化、国际化、高端化,高质量打造中大国际纺织时尚中心。
(一)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
1.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中大纺织商圈基础良好,推进纺织时尚中心建设,应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顶层设计、战略谋划、强力推动的作用,明晰目标定位和总体思路。一是把打造纺织时尚中心作为我区的重要战略性目标,以商圈内的优质园区为平台,依托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品牌经营,提升集设计、制造、营销于一体的产业链水平,把中大纺织商圈建成服装产业发展的设计中心、信息中心、体验消费中心、展示发布中心,培育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一线时尚品牌,推动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成长。二是依托广州繁荣的商贸物流和庞大的消费市场,借助珠三角地区发达的制造业,强化设计和展示传播能力,努力将中大纺织商圈打造成为我国最大、产业功能最全、时尚品位最高的纺织时尚中心。
2.提升核心业态的能级。中大纺织商圈的产业核心优势在于面料辅料的齐全和交易量大,应在此基础上扩大优势,进而带动高端的产业链在中大商圈集聚。一是构建产学研用的合作机制,与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开设纺织相关专业和面辅料创新实验室。在中大商圈内设立不同特点的面辅料研发中心和创新平台,以高端面辅料为引领建立行业指数,打造时尚和专业的面辅料流行趋势发布风向标。二是加强与国内外纺织品和服装领域的贸易往来,吸引更多的服装设计师和时尚达人来中大商圈,逐步将商圈的业态从面辅料贸易提升为面辅料研发、服装设计和展贸、流行服装时尚发布等多种业态,推动产业向高端能级发展,增强商圈的综合实力和服装行业的“江湖地位”。
3.做强做优时尚产业载体。中大纺织时尚中心的建设离不开时尚产业的发展,国内外时尚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时尚产业通过集聚要素实现园区化发展,有利于形成产业规模效应,节约交易成本,加强技术扩散,扩大产业影响。我们应充分发挥中大纺织商圈面料辅料的集群优势,提升服装行业的集群设计创新能力和品牌创新能力。一是建设一批特色的服装时尚产业基地。引导广州国际轻纺城、广州轻纺交易园(设计师创意谷)等市场和园区开展服装时尚产业基地建设试点,打造成为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时尚产业基地。结合中大纺织商圈、周边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和凤和、鹭江城中村的改造项目,规划建设一批集研发设计、总部经济、时尚展示和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检测服务等公共服务为一体的时尚产业园,提高商圈现有的时尚产业内涵和综合服务水平。二是强化培育时尚重点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集“设计研发、运营管理、集成制造、营销服务”为一体的企业总部转变,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利用产品、品牌经营与资本运作做大做强。三是扶持发展时尚传播展示平台。整合做强广东大学生时装周、广东十佳服装制版师大赛等时尚展示平台,鼓励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牵头组织流行趋势发布、设计师大赛、时尚品牌展示等时尚活动,依托行业协会组织举办时尚产业高端圆桌论坛会议,促进国内外创意设计人才交流、创意设计产品与时尚企业对接,提升中大纺织时尚中心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二)集聚全方位的资源促进时尚中心建设
4.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从单纯的面辅料交易向服装设计、时尚发布等高端产业链发展,关键在于集聚产品设计和时尚类的人才。一是加大对时尚产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当前,国内先进城市高度重视时尚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如上海,由东华大学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合作成立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邀请维维安·韦斯特伍德等全球服装设计界权威人士担任顾问,与施华洛世奇等知名企业联合,建立时尚研究基地和教学实习基地,通过“1对N”“点对面”式的合作办学,集聚全球资源,培养时尚创意人才。中大纺织商圈应在现有的意大利卡罗世纪服装设计学院广州分院基础上,积极与国内外时装协会、时尚学院等加强合作,构建更多的交流平台,制订时尚人才专项计划,将商圈现有的2万多服装设计师培育好,并着力引进时尚产业的领军人物。发挥临近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东财经大学等辖内高校的作用,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开展联合培养等方式为时尚中心建设培养研发设计人才。二是加大对时尚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除了时尚产业的设计人才以外,时尚产业的管理人才也需要大力培养和引进。时尚产业不同于其他的传统产业,有不同的管理模式,时尚产业管理人才需对时尚管理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法国的一些院校就开设“时装市场学”“奢侈品及服务市场学”等管理方面的课程,中大纺织商圈可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培养专门管理人才,以提供智力支持。
5.促进时尚产业融合发展。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时尚中心必配备产品展示区域和商贸消费场所。因此,应加强对中大纺织商圈内时尚产业的内部融合,对现有发展模式陈旧、功能单一的专业市场和商业体进行转型升级和改造提升,建设集时尚服装、时尚餐饮、时尚休闲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增强体验式、参与性、综合性功能,传播时尚理念和生活方式。一是加强传统优势产业与时尚元素融合,以服装为核心,兼具皮具、珠宝等关联产业,融入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元素,强化创意设计、产品创新、品牌建设等。二是鼓励商圈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是加强时尚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依托广州市和我区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将岭南书画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景观、历史文化街区等旅游资源与时尚产品、时尚元素相融合,拓宽产业链,实现时尚产业发展、传统历史文化保护、旅游业发展“共赢”。
6.科技赋能。一是加快纺织产品时尚科技化发展,支持研究纺织产品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虚拟现实、实时传感、语音控制、交互、物联网等新技术研发及应用,促进服装、饰品等与可穿戴产品的融合。二是积极推进环保材料、功能性材料、科技智能型材料在纺织行业的应用,增强纺织产品的新科技功能,用新材料、新技术开拓科技时尚新潮流,以时尚元素焕发时尚科技新魅力。三是借助科技助力服装产品的时尚化,着重服装时尚创意、美学、时尚元素的整合与搭配,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健康生活时尚和医疗时尚为主题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新型电子终端产品,与时尚服装相得益彰。
7.产业国际化。站在全球高度,利用全球资源,与世界纺织时尚中心开展国际合作。一是加强与法国、意大利等时尚品牌的合作,进一步加大贴牌生产合作的力度,学习其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深入推进自主品牌研发,邀请知名设计师加盟,加强与本地优秀设计力量的衔接,开发具有本土文化内涵的品牌产品,为新兴时尚市场打造原创本土品牌。二是注重时尚品牌的展示推广和体验消费环境的打造。抓紧谋划推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塔商圈、江南西商圈等时尚品牌集中展示区建设,吸引国内外品牌企业来中大纺织商圈发布展示最新时尚产品。三是结合城市更新,把瑞康路、逸景路打造成广州的香榭丽舍大街,提升时尚品位,吸引世界知名的特色品牌入驻,建设时尚消费集聚区,打造一批商业时尚新地标。
(三)提升综合配套服务
将中大纺织商圈打造成国际纺织时尚中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供综合性的配套服务。
8.加强组织协调。设立中大国际纺织时尚中心管理委员会,由一名区领导任主任。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商圈内纺织时尚产业相关行业协会作用,促进不同门类时尚产业相互之间的融合,推进时尚产业整体发展。
9.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大型时尚活动、人才培养、整体宣传和服务平台建设等时尚产业项目,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时尚产业的金融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自主品牌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出台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优化对高层次人才个人所得税、医疗、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的服务,留住优秀人才。
10.做强做优本土时尚传媒。充分发挥广州新闻媒体发达的优势,加强对商圈内时尚企业、时尚品牌的宣传,传播现代时尚消费理念,倡导健康的时尚消费方式,提升本土时尚品牌知名度,支持建设一批时尚产业专业网站、专业杂志和电视栏目,形成时尚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1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对自主设计品牌进行知识产权登记,对线上线下侵犯知识产权和商标品牌的不法行为给予严厉打击,通过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时尚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12.优化交通物流环境。发挥市场的力量,引进品牌物流企业,运用大数据开展智能化物流配送,挤压“五类车”的需求空间。同时,按照现代时尚、智能便利的标准开展道路交通环境整治和提升,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