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区域布局中,湖南有两座城市最受青睐。一座是省会长沙,第二座是雁城衡阳。
今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衡阳被列入区域重点城市行列,湖南唯一一个。
9月29日,中国共产党衡阳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闭幕。在这场关乎衡阳未来5年发展路径的重要大会上,衡阳提出加快中心化进程,不断提升衡阳在全国区域布局中的中心地位。
主编注意到,衡阳市党代会报告中共出现了75处“中心”,并提出建成五大中心——区域经济中心、区域消费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区域教育中心、区域应急中心。
01
“中心化”的优势在哪
衡阳是一座与工业血脉相连的城市。“芙蓉牌”手表、“双雁”牌自行车,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原料保障……从服务国民经济生活到中国工业的很多重要时刻,衡阳都是参与者。
作为老工业基地,衡阳也经历过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阵痛”。“阵痛”后是“新生”。目前,衡阳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已形成了‘三色一电’优势产业(有色、白色、黑色和电气装备),现有1200多家规上企业、40万户市场主体。老工业基地的基础尚存、精气神还在。这些既是衡阳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衡阳赶超的坚实底气。
同时,伫立在湘江边的古城衡阳,也位于京广大通道上,连接着广西(东盟/北部湾)和广东(粤港澳大湾区),有湘江2000吨级航道通达。2018年12月,衡阳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中被列为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也让衡阳在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陆港型物流枢纽、能源枢纽基地上更具有优势。
近年来,衡阳先后成为了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国家区域重点城市,今年8月初湖南省更是下发《支持衡阳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支持衡阳打造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城市、区域性经济中心和现代消费中心、中西部地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中争取当主力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争当“领头雁”。
从不同层面、领域给了衡阳一个清晰的定位与极高的期望,也为衡阳“中心化”注入了强心剂。
衡阳如今面临的问题,是自身综合实力与中央和省里期待还不完全匹配的问题。比如党代会报告里提到的全市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主导产业不够鲜明,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开放程度还不高,人口呈现流失态势……这些突出问题都亟需解决。
02
如何做好“中心化”
衡阳党代会报告提出,区域经济中心是加快“中心化”进程的首要任务: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向衡阳转移、要素向衡阳集聚、人才向衡阳流动。
今年2月,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许达哲来到衡阳。他强调,要振兴实体经济,大力发展制造业,强化科技创新,在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上下功夫,做好承接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