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台 —— 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助您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 行业
    服务商
  • 宠物服饰
    设计师
  • 宠物用品
    供应链
新用户注册 立即登录
换一个
获取短信验证码
×
×

宜春夏布:千年夏布的传承之路

发布时间:2022-03-16  阅读数:10470

宜春夏布:千年夏布的传承之路

技承先民,誉名远播


在酷暑走俏的通风透气的麻纺织品,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为先民们使用,夏布则是以苎麻为原料,纯手工纺织而成的一种麻纺织品。江西作为中国苎麻四大主要产区之一,其产出的苎麻布是中国古代服饰的上乘面料,在唐、宋时期更是被选为贡品,其中属宜春万载夏布最负盛名。明清时期,江西夏布远销朝鲜、南洋各埠,誉扬中外。


图片

(唐代捣练图)

(阅读原文查看H5作品《夏布:草木犹青,匠人冰心》)


据有关史志记载,明嘉靖以后,福建、广东两省百姓因避战乱,部分流入万载搭棚定居(史称棚民),成为夏布生产的一大劳动力。他们有效利用了当地居民辍耕的荒地,改种麻。在明代,全县约70%的农户从事或兼营夏布生产,县域经营夏布的商号上百家。清代,本县有1000多家作坊从事夏布生产。县志(道光版)载:万载夏布“嫩白匀净,通行四方,商贾幅辏”。光绪年间,年产阔幅夏布万卷(每卷23匹)左右,窄幅5—6千卷,行销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省及朝鲜、香港、东南亚等地。


历史发展到今天,千年夏布的发展之路已不如以前那般顺畅,甚至连工艺传承都成了难解的题。


布业萎缩,悄然匿迹


在宜春洪塘的集市附近,织户冷细华有个店面,平时就在这里纺纱。伴着机杼声,冷细华分享了她的夏布记忆,洪塘的夏布风靡于老一辈中,在那时的乡间织机是极为常见的,到了赶集的时候,会有小商贩收购,再通过外贸出口国外还有一些人家主要负责栽麻收麻,再搓成细线。先劈麻,再将湿麻晒干,漂白,就着水将湿麻搓成细线,到了赶集的时候,也会有人来询价收购。这一卷卷线上了织机后,便能制成生布,而粗糙的生布则要经由上浆、染色或印花后才能变得平整板实,整齐美观,投入使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划动查看组图)


冷细华操着一口地道方言,介绍了夏布的大致制作流程。桌子上摞着即将完工的麻布,上面标注了麻布的尺寸。冷细华解释,这里大部分是客户私人定制的夏布,但是现在的客源远不如以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机器纺织布兴起,占据了大部分市场,制作工艺繁琐的夏布逐渐从市面上消失,乡间机杼声渐渐隐没,集市上收购生丝的人也少了。冷细华表示,据她所知洪塘镇现存的织户不多,规模小,多是“单打独斗”,收入自然并不可观,冷细华笑称“就是个小副业,钱不多,也没什么固定的价位,几百到小几千的都有,看人家要的是什么”。


图片

(冷细华在织布)


夏布的整个制作流程全靠手工完成,冷细华常常在织机前一坐就是一整天,手中的梭子在不断左右往复,如此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日复一日,极其考验耐性,但也正是因为手工的不可替代性,夏布制作技艺才显得弥足珍贵。


与冷细华不同,同县的陈杰已不再织布。在1996-1999年这三年间,陈杰一直以织布谋生。提及收入时,陈杰表示,在那个年代一匹尺寸为1.8×1米的生布大概能卖到300元,织布已经是人们眼中“手头现钱活络”的好行当,维持一家生计绰绰有余。“三阳(隔壁县城名)和万载织布的人比这边更多,都是出了名的,三阳还有一个织布厂,有很多织户。”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投身夏布织作,夏布的制作工艺复杂,丝丝缕缕都需要耐心整理,很难实现机械化,生丝大概每隔1米就会有一个接口,稍有不慎就很可能出错,造成纱线折裂,影响夏布质量。


夏布的销售渠道非常有限,几乎可以说只靠着每月赶集日的那几个小商贩牵起这一条与外国市场相通的线。“普通人家是穿不起这种布的。”陈杰补充,古时寻常百姓家穿用的夏布,放在现在俨然成为奢侈品。夏布避暑爽身,外国喜用夏布做装饰品,比如将夏布加工后用于墙上装饰或者铺设成地毯。


不过在20世纪末,这股风潮似乎一下就过去了,夏布行情开始急转直下,“可能外国人又不喜欢了吧,潮流的东西不都是一代一代的嘛。”陈杰这样形容突然遇冷的夏布市场。他见势转行,织布这一人人艳羡的美差也逐渐过气,大部分织户开始另谋出路,年轻人更是不愿继承这门手艺,少数深居农村的家庭还在苦苦经营,但是市面上已经很难再见到夏布。


而在以夏布闻名的宜春万载,情况也不容乐观。在走访中一些居民表示,有听过夏布,却并不知道哪里能真正看到夏布,或者买到夏布。搜索引擎的关键词查询页面显示,景区万载古城曾经举办过夏布展览。在进行实地探访时,我们发现万载古城还在进行改造工作,尘土飞扬,游人稀少。虽然古城对外开放,但是大部分展厅大门紧闭,夏布文化馆也不例外。


图片

(万载古城“夏布文化馆”)


万载县的夏布历史可追溯至周朝时期,《周理•典》记载:“掌布缌缕纻之麻草之物”。在《左传》中记载了一个动人的小故事:“(襄公十九年,呈季扎)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纻衣焉”。杜预注:“吴地贵缟,郑之贵纻,故各献之所贵,示损己而不为彼货利。”后世便用“纻缟”为朋友交谊之典故。子产所献的纻衣,为苎麻所织之衣,即为夏布制成的衣物。清朝《万载县志》载:光绪三十三年,产额达一万八千担,全县有一千多家大中作坊生产夏布。万载夏布曾得到过专家很高的评价:“纱质细腻、经纬咸宜、边缩平整、编织均匀、色泽清秀”。


2018年6月,万载夏布织造技艺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在查阅宜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下发的相关文件时,我们发现相关部门对夏布这一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措施依然停留在“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 (《2019年宜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工作要点》)这样略显空泛的层面,并且现在看来,这样的举措对夏布文化的普及似乎是收效甚微的,在机器织布的冲击和乡村劳动力外流的情况下,万载夏布辉煌不再,逐渐在人们的回忆中褪色,也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退回到博物馆,囿于一方展台。


图片

(宜春博物馆的夏布展厅)


传统技艺传承之难,不只是夏布一家之困境,可以发现传承问题是诸多传统技艺发展的通病。目前,万载夏布传承人主要有双志夏布厂(原马步黄村夏布厂)的宋树牙、元一夏布厂的张元生、金鹏夏布厂的龙海成等,而剩下那些乡野间的稀疏织户,很难在时代大潮中完成好夏布技艺一代又一代的交接。与夏布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麒麟灯会”,却保持住了古今如一的热闹,或许能在传承人的作为上提供可参考的范本。


图片

(点击图片查看《传承人丨守护一场横亘三百年的热闹》)


夏布传承,道阻且长


传统技艺传承人确是可以着手的一方面,让千年夏布重现辉煌,或许还能够以史为鉴找到其他方向“大做文章”。


夏布织作遇冷,首先要开拓销售渠道,保证织户有利可图。而在让夏布融入现代生活这一议题上,南昌的夏布绣娘交出了不错的答卷。“以麻为纸,以针作笔,以线代墨。”夏布绣传承人张小红发现了麻布中自然纹理的妙处,她创新出六种针法,让刺绣在麻布上也能大放异彩,夏布艺术刺绣不仅仅是复刻古代名画,更能还原出宣纸的质感,提高刺绣作品的艺术审美性。2009年,她与5位绣娘合作完成的夏布绣作品《清明上河图》获得“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除了在艺术世界驰骋,夏布绣亦能回归日常生活。在诸如沙发、灯罩和屏风等家居产品上,进行加入夏布绣元素的有益探索,使艺术入凡尘,美化生活。


图片

(夏布绣)


刺绣都能够在夏布上起舞,遑论视觉效果更佳的笔墨,夏布作画布,何尝不是另一种出路。2009年,江西庐山画院院长杨豹就开始尝试研究夏布绘画。“一开始并不很顺利。”夏布与普通画纸在质感、纹路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杨豹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夏布的特性作画。但经过反复尝试和作画经验总结,最终他掌握了一定夏布绘画的特殊技巧,在此基础之上慢慢摸索出自己的绘画风格。他创作的夏布画除一部分赠送亲朋好友外,大都被企业订购,成功实现商业化。夏布画依据画幅不同,价格也从几百至数千元不等。在当时,因为与艺术的结缘,夏布也从以前的每匹300元上涨到八九百元,有的甚至到了一两千元。


由此可见,延长夏布产业链,提高夏布艺术附加值不失为一个拓宽销售渠道和实现夏布产品增值的良方。


再则是革新购销方式,刺激生产。1986年曾是一个历史节点,在此之后夏布在国际市场上行情上扬,销路增多,万载县外贸公司为开拓货源,扩大出口,采取新的购销方式。


一是改变公司原来的坐店收为上户收,派出外贸人员走村入户,一家家一匹匹直接收上来,1988年上户达300多人次,直收6000多匹,保证了当年出口夏布货源,全县出口供货夏布169万米,折合70416匹,供货额达838.64万元。


二是对夏布购销实行奖励,凡交售一匹夏布可换购计划物资进口尿素2.5公斤,1987年用于奖售的化肥达11.2吨,调动了夏布生产销售积极性。


三是广设收购网点,建立夏布生产专业户、收购专营点,县内有16个,周边县、乡9个,如宜春三阳、宜丰石市、分宜双林等,均与县外贸直接建立购销关系。夏布销售,除了少量通过集市交易外,百分之八十的夏布由县外贸公司、县土产公司统一收购销售,销往广东、上海、辽宁、芜湖、汉口,出口日本、朝鲜、南朝鲜等国家。1986年销售夏布3025匹,1988年销售夏布96059匹,比1986年增长131%。


其次,可以从民俗文化展示入手,创新运营模式,提高夏布的公众认知度,让夏布在走向市场的同时,也走入人心。以万载古城为例,古城的夏布文化馆只是对织机进行简单的陈列,辅以单调的文字介绍,形式僵化,这样的传承恐怕只是流于表面,很难让游客产生认同感。


图片

(万载古城“夏布文化馆”内部景象)


民俗文化展示方式大可不必只局限在静态堆积,近年来兴起的VR虚拟现实技术或许可以是一个突破口,互动性和参与感能够大大增强夏布文化展示的趣味性。


夏布的手工技艺不可替代,工序繁琐,人工成本高昂,传承之路仍需不断试错求索。纸上谈兵要不得,潜心躬行让夏布传承落在实处,让文化遗产惠及百姓,千年夏布文化才能韵味依旧,夏布承载的传统精神财富也才能得到承继。


记者丨俞琴 胡容玉

文字丨胡容玉

图片丨胡容玉

图1、7来源于网络

排版丨胡容玉

指导老师丨王玮


文章来源:四月的影子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