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台 —— 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助您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 行业
    服务商
  • 宠物服饰
    设计师
  • 宠物用品
    供应链
新用户注册 立即登录
换一个
获取短信验证码
×
×

千年文化沉淀:我国古代职业装是如何炼成的?

发布时间:2022-05-06  阅读数:10409

千年文化沉淀:我国古代职业装是如何炼成的?

图片


图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职业装制度与文化的国家之一。官服作为特殊的工作服,代表权力和等级。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十分重视官服形制,产生了饶有趣味的官服文化,形成了中华服饰的灿烂文化。

西周


始于西周的冕服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制服制度,这种等级森严的冕服制度,几乎持续了2500年之久,成为封建社会等级制的显著标志。
西周出现了长及足部的“深衣”,以及上下分段的衣裳。衣以窄袖、紧口、宽边为主要特点,有对襟和偏衽两种样式。裳是长齐小腿的裙子。腰间束带,前腹悬挂方形织物“黼黻(fǔ fú)”,小腿缠绕“行膝”,脚穿各种质地的鞋子。头上戴冕、冠、弁等礼帽。
图片

为显示尊严和权威,周王建立了冠冕制度。对冠帽、上衣、腰带、长裙、鞋子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就连孔子对穿衣也有很高的要求,他上班穿工作服,下班穿家居服,是个走在时尚前沿的老头。

有了衣裳,还得用花纹装饰。按照周朝的装饰套路,总共有12种花纹,如龙纹、山纹、华虫纹、宗彝纹、藻纹、火纹、粉米纹、黼纹、黻纹等,只有周王才能享受全套纹饰,诸侯有九五折优惠,用龙纹以下的纹饰。士族可以选择藻纹和火纹,大夫只能用米纹。
西周衣着等级森严,不同等级身份的人穿着升数不同的麻布。所谓“升”,即麻缕的根数,80根为一升。升数越大越精细。奴隶和罪犯穿的麻布为7至9升,一般平民所穿麻布为10至14升;15升以上的是贵族用料;30升为天子和贵族制作帽子所用。
可见,西周时期的冕服制就已经显现出了在不同场合穿着不同服装,不同身份的人采用不同面料等特征,这些正是职业装形成的萌芽

战国


图片
军队制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相传当时赵国与邻国作战时,赵国传统的战车难以在崎岖的路上发挥优势,而士兵因身穿长度过膝甚至及地的深衣而行动不便,屡战屡败。这就需要一支骑兵部队来适应战况,要组建骑兵部队,就必须要改变士兵的装束:“骑射所以便山谷也,变服所以便骑射也。”经过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变服”终得以完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赵武灵王变服。赵武灵王将“便其用”作为服装形制的主要思想,可谓职业装讲究实用性的历史性开端。



到了秦朝,周“六冕制”废除,只保留了级别最低的“玄冕”。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绶。

图片
秦国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俑的服装主要有甲衣、儒衣、裤。甲衣是穿在外面的护身服装,军吏俑、御手俑、步兵俑、骑兵俑的甲衣均有所区别,而不同级别的军吏俑甲衣上的甲片数量及甲片连缀方式也不同。
图片

在服装中加入中国五行元素的做法始于秦国。五行之中,秦国属“水”,而水属黑色,因此秦国崇尚黑色,服装大多以黑色为主。在现代职业装中,五行元素在酒店行业的职业装中较为常见。



图片
汉朝服制大都承袭秦制。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汉代贵族男子的服装以“袍”为主。当代许多中医养生机构职员的制服就融入了汉服特征,采用“交领”,两襟相交垂直向下。


古代服制演变到唐朝,得以系统化,分祭服、朝服(具服)、公服(省服)、常服(宴服)四种,并且对质料、纹饰、色彩等各方面都做出了详细规定。

图片
“品色制度”是唐代官服的一大特色,不同的官位级别所穿制服的颜色不同。如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色;四品穿深绯;五品穿浅绯;六品穿深绿;七品穿浅绿;八品穿深青;九品穿浅青。后续的朝代也延用了这种制度。黄色从唐代起成为天子之色,为皇帝一人专用,这样的制度延续了千年,直到清王朝灭亡。


服装造型融入不同民族的元素,这种作法起源于宋代。虽然宋代先后与契丹族、女真族长期对垒交战,但边境的贸易交往却从未间断,民族间的交往使服饰相互影响,如契丹族的圆领长袖套头装在北宋年间有许多人消防穿着;而女真族也常常效仿汉式服装,着袍服和长裙。

在当代,我国很多地区的职业装都融入了民族的元素,如海南省的黎族自治县,当地企业的职业装往往带着黎族的符号和图案,这样的结合正是源于我国古代民族间的交往和影响。

图片

关于宋代官员的乌纱帽还有一个有趣的典故: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


元代统治有明显的种族歧视,故在服饰上有严格规定,元代服饰特点,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蒙族的质孙服饰,另外一种类型是汉族服饰,保留唐宋遗制。

图片

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



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后用了近30年代时间制定出等级秩序更为严密的服饰制度。
图片
“补服”是明代特有的官服纹饰,是以“补子”为装饰的袍服。补子,是补缀于品官补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块织物,边长大约40厘米,文官绣禽纹,武官绣兽纹,以玄色为底,纹样素色为主,而且四周一般不用边饰。这是历代最富有文化意义的符号,是汉传统文化的凝聚体,把民间的吉祥图案上升为宫廷的表现,寄托了皇帝对官员的厚望,以不同的禽兽来代表官员的等级和职位,使理念和标志统一于不同的符号。补服以符号性的图案作为识别官员的标志,其影响一直持续到清代。
图片
补服的制作方法类似于当今的“贴布绣”手法,把文化融入制服中并形成重要的标识,是当今职业装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

图片

清朝继承了明代的补子制度,与明补相比,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前后成对,但前片一般是对开的,后片则整片织在一起,主要是为了便于穿着。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直接导致了封建服制的终结。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款式、新品种取而代之。


来源 | 民俗学论坛、狮享家、原衣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