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期以后,袄成为汉族女性的主要上装,有大袄、中袄和小袄之分,大袄还有单袄、夹袄、棉袄、皮袄之别,其中单袄又称衫,多为夏季穿着。张爱玲在《更衣记》对清朝的袄有这样的记载: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领圈很低,有等于无,穿在外面的是“大袄”,在非正式的场合,宽了衣,便露出“中袄”,“中袄”里面有紧窄合身的“小袄”,上床也不脱去,多半是妖媚的桃红或水红,三件袄子之上又加着云肩背心,黑缎宽镶,盘着大云头。大袄有大襟和对襟等式样,袄身宽大,衣长仅过躯干,领有圆领、斜领、立领等,这些都是受了旗装的影响。《扬州画舫录》卷九:“女衫以二尺八寸为长,袖广尺二,外护袖以锦绣镶之,冬则用貂狐之类。”。

清代着袄的女性
大袄内有贴身的小袄,色为红。《红楼梦》七十七回,写晴雯临死时“连揪带脱,在被窝内将贴身穿的一件旧红绫小袄儿脱下,递给宝玉”,说的就是小袄,属于内衣,一般不会外穿。中袄一般穿于大袄和小袄之间,只在袖口有镶滚的阑干,也可在日常非正式场合外穿着。
汉族民间女性通过镶滚绣贴等手法,在领、袖、前襟、下摆等边缘地方施绣镶滚花边,很多在最靠边的一道留阔边,镶一道宽边,紧跟两道窄边,以绣、绘、补花、镂花、缝带、镶珠玉等手法为饰,展现了我国汉族精美的手工装饰技艺。

清末月白色暗花缎绣花卉纹女袄
上图为山东地区大襟绣花袄,是汉族民间的常见服装款式,形制为右衽大襟,宽身大袖,立领圆摆,两侧开衩高22.5厘米,并以粉红色缉结固定,衣长为88厘米,前胸宽为68厘米,下摆宽为77厘米,衣袖平展开长度为164厘米,领高为2.5厘米,挽袖宽为19厘米。衣身面料为淡蓝色暗花绸缎;大襟、领与肩部周围、开衩和下摆等处有淡紫色窄细条和机织彩色花边镶嵌,在大襟到侧襟及两侧开衩和下摆处镶有黑色宽边,最宽为10.7厘米;领口和大襟至侧襟处装有四对黑色细襻,已破损;领周、大襟侧和下摆绣花为打籽绣,纹样为“蝶恋花”和“暗八仙”纹样;挽袖上绣花为平绣,纹样为“花开富贵”。整件服装做工精湛,视觉效果强烈。

清末天蓝色缎绣福寿富贵纹女袄
清末山东地区天蓝色缎绣福寿富贵纹女袄,形制亦为右衽大襟,宽身大袖,立领圆摆,两侧开衩;衣身面料为蓝色暗花绸缎;大襟、领与肩部周围、开衩和下摆等处有黑色窄细条镶边,在大襟到两侧开衩处镶有黑色宽大如意云纹形拼贴;肩部、大襟和沿开衩至下摆一周镶有机织彩色花边;领口和大襟至侧襟处装有四对黑色细襻,钉鎏金铜扣;领周、大襟侧和下摆绣花为打籽绣,纹样为“蝶恋花”“暗八仙”、石榴、桃子、蝙蝠,“蝶恋花”喻爱情,“暗八仙”喻吉祥如意,石榴、桃子、蝙蝠喻多子、多福;浅蓝色挽袖上绣花为平绣,纹样为“花开富贵”。
清末大红色暗花绸镶云肩女袄
清末中原地区大红色暗花绸镶云肩女袄,此袄立领、大襟、宽袖、阔摆,领周饰“四合如意”云肩图案,是典型的婚庆上装。传统的云肩种类很多,有如意式、柳叶式、花瓣式、璎珞式等,外形有圆形、方形、菱形、多边形等,所以作为领部装饰的云肩图案种类也很丰富。此衣领饰为最常见的一种,四角如意头寓意“四合如意”,精巧秀丽。领、边、开襟等处彩绣“蝶恋花”“瓜瓞绵绵”、牵牛花、荷花等图案。衣身面料为大红色丝绸;大襟、开衩部位有如意云头装饰,袖口、大襟、云肩边缘部位有机织花边,领口和大襟至侧襟处装有六对黑色细襻。整件服装做工精湛,视觉效果强烈。

清末民初黑色缎绣蝶恋花大襟女袄
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等城市开始流行紧小合体款式的女袄,清末民初浙江地区黑色缎绣蝶恋花大襟女袄。形制为右衽大襟,宽身直袖,立领,两侧开衩;衣身面料为黑色丝绸面料;领口和大襟至侧襟处装有五对蓝色一字盘扣,通身采用平绣和打籽绣的手法刺绣了牡丹和蝴蝶组成的“蝶恋花”纹样,喻爱情美满和富贵吉祥。整件服装图案布局均衡自然,刺绣精湛,色彩俏丽。

清末民初米白色缎地折枝牡丹纹大襟女袄
清末民初山西地区米白色缎地折枝牡丹纹立领大襟女袄。形制为右衽大襟,收身窄袖,立领直摆,两侧开衩,前后中破缝,衣袖中部有拼接;衣身面料为米白色绸缎,绿色棉布衬里;大襟、领圈、袖口、侧缝、开衩和下摆等处有白色滚边;领口和大襟至侧缝处有五对羊角盘扣固定。整件服装用黑色笔画满了牡丹图案,寓意“花开富贵”。整件服装精致典雅,绘画的装饰手法亦属难得。
《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记载当时“海上妇女时装,竞尚紧小,窄袖细腰,伶俐可喜。” A 其制式一改中国宽腰大袖传统,有了注重人体美的倾向。这个时期,衣领的变化惹人注意,受西式服装影响而出现高领,甚至高过半个脸颊。

横扫千军图笔筒(1915年
1915年冬洪步余绘制的横扫千军图笔筒,上面的题字为:“横扫千军。时乙卯冬月,客次,洪步余写。”画面中共三人,两名妇女,一名儿童。左边的女性前留“满天星”式刘海,身着高领素色大花朵纹湖绿色长衫,九分窄袖,下着棕色底黑花百褶马面长裙,微露金莲。右手执蒲扇,左手拿阳伞。中间女性身着八分袖高领窄袖碎花蓝色长衫,下配草绿色碎花长裤,同样露出金莲。两名女性的装束皆是当时的流行打扮,可与1914年画家郑曼托采用擦笔水彩画法创作的月份牌《晚妆图》中的女性形象相互印证。

郑曼托作月份牌《晚妆图》(1914年)
“在政治不安定社会骚动的时代,往往会盛行一种便于行动的紧身衣服。17世纪的意大利式短衣,紧小得衣上的长缝须贴在身上缀合。中国衣服在革命鼎沸的时候,就没有再放大。当时的上袄像鞘一样紧贴手臂和身体。”民国初期的女性服装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
五四运动的爆发,自由主义思想遍及全国,人们在着装观念上也开始解放思想。女性的上衣下裳吸纳了西式服装中的曲线之美,逐渐形成曲线弧度造型。上衣与下裳都开始逐渐缩短,上衣有了更加明显的腰身,衣摆也逐渐由直摆变为圆摆;裙子由围裹式的百褶马面裙逐渐向A字筒裙发展;裤子也由小脚裤发展为宽大的九分、七分甚至是五分裤。可以说,此时女性的曲线美已经开始显现。

民国蓝色缎绣菊花纹女棉袄
民国山西地区蓝色缎绣菊花纹女棉袄,形制为右衽大襟,收身窄袖,立领圆摆,前后中破缝,衣袖袖口部位有拼接;衣身面料为蓝色丝绸;内衬米黄色衬里,面料和衬里之间有加絮料,起到保暖御寒的作用。领圈有窄细条镶滚,四对一字盘扣,前胸、上臂和衣领部位采用平绣手法刺绣了菊花和其他花卉纹样进行搭配,通过茎叶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在素雅中透出一股暖意,使整件衣服看起来精细别致。

民国蓝色锦缎几何花卉纹大襟女袄
民国江南地区蓝色锦缎几何花卉纹立领窄袖收腰圆摆大襟花袄,形制为右衽大襟,宽身窄袖,立领圆摆,两侧收腰开衩;衣身为蓝色织锦面料;大襟、领、袖、下摆、开衩等处有黑色窄细条滚边,前后中有破缝拼接,衣袖有两处拼接;领口和大襟至侧襟处装有暗扣,是当时江南地区的典型小袄。

芳晖献瑞图大掸瓶(1920年)
1920年春潘肇唐绘制的芳晖献瑞图大掸瓶,背后题“恍如天上飞琼侣,疑是蟾宫谪降仙。步曳翠翘金凤舞,傲然风拂一朵花”一诗。正面椭圆开光中为两位女性,一位手执鲜花,穿着紫色镶明黄色边圆摆小衫,左右开衩,袖口收紧,袖长八分,有明显的腰身,下配黑色绣花大摆筒裙,内穿绿色丝袜,脚着红色天足鞋。另一位手拿花篮挎于肩上,上身穿橙黄色镶绿色花边圆摆小衫,同样左右开衩,袖口收紧,袖长八分,有明显的腰身,下配玫红色碎花镶绿边九分裤,内穿明黄色丝袜,脚着紫色天足鞋。两个女子正值妙龄,穿着摩登、妆容大方,谈天欢笑,迎风漫步之姿跃然瓶上,果真是“疑是蟾宫谪降仙”。
文章来源:华服志 志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