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新形势下
化纤行业要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面对新发展格局和新挑战,化纤工业定位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今年4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印发了《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化纤工业是纺织产业链稳定发展和持续创新的核心支撑,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也是新材料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一级巡视员夏农在致辞时指出,“这一定位,是在深入分析我国化纤工业新的历史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化纤工业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对化纤工业定位做出的一个新判断,这一定位将对化纤行业的发展赋予新任务、提出新要求。”
化纤是纺织工业重要的纤维原料,不仅关系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关系着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对于新阶段化纤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当前,全球经济和产业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革,我国化纤行业面临原油价格上涨、下游需求低迷、企业效益下降等诸多发展压力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化纤工业应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呢?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许坤元在致辞中指出,化纤现在已经占到纺织原料80%以上的比例,同时化纤也是产业用纺织品的重要的基础材料。化纤工业不仅是重要的民生产业,还是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因此,化纤行业更加要开拓创新、调整结构、研发高科技纤维、优化产业系统、联合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实现高端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发展的目标,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我国化纤工业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了在我国纺织工业体系和全球化纤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全面建设化纤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四五’是全面建设化纤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化纤行业要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纤维新材料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加快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构建化纤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在致辞中说道。
对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夏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特别是关系行业稳定发展的关键点要补齐短板,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和替代接续能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二是着力构建行业新发展格局。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来提高我国纤维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提升我国化纤行业全球价值链地位;要从供需两端发力,既扩大有效需求,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又推动生产转型升级,巩固增强产业竞争优势。三是着力推动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处理好行业发展与减碳关系,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工作,研究制定化纤行业双碳战略路线图,明确行业降碳实施路径,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对化纤工业下一步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要提升供给体系韧性,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需求,促进产业升级、产品升级、消费升级。要高度重视“品牌”作用,扩大“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绿色纤维”等工作影响力,提升消费者对中国纤维和企业的认知度,进一步联合服装、家纺企业加强优势品牌培育,通过品牌建设来扩大需求、维护供应链安全稳定。二是加快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巩固提升国际竞争力。要更加注重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用品质、价格等硬优势赢得市场。要让绿色低碳成为化纤工业竞争新优势,让绿色低碳纤维制品赋能纺织服装产品。三是推动各类纤维原料协同创新应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化学纤维与天然纤维协同创新和相互赋能,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推动化纤、棉花两条链良性有机联动,互为支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四是加强产业和贸易国际合作,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
02
纤维新材料
带领行业进入新赛道
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杜莹芬在主旨报告中分析了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她表示,从国内看,疫情持续蔓延,疫情防控压力较大,叠加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3月份以来,受疫情影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投资、消费、贸易等均承受了巨大的下行压力。“压力之下,中国经济体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党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稳经济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力度落实稳经济各项举措。” 杜莹芬表示,从近期的数据看,国民经济延续了恢复态势,工业投资稳定增长,就业物价总体平稳,新动能积蓄增强,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展望未来,杜莹芬建议,要立足底线思维,防范全球通胀“倒灌”,包括完善能源保供方案、做好能源核心需求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从需求侧避免经济陷入“滞胀”等。同时要把稳增长放在首要位置,保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稳定消费,释放消费潜力。
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对行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国家宏观经济大环境下,化纤行业的新赛道在哪里?
“二十大报告当中多次讲到了新赛道,实际上新赛道是一个开放的话题,它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全新的增长机会,有新场景、新物种、新赛道,是新经济产业的发展路径。它是自下而上的,也是动态的。如民生赛道、数字赛道、科技赛道、产业赛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朱美芳在作主旨报告——纤维新材料 赋能新赛道时给出了她的思考,并基于其团队研究介绍了在线跟踪材料结构(链、凝聚态、杂化结构)的演变,提出未来可通过搭建可视化表征平台,加速应用进程,助力我国纤维产业升级;通过对石墨烯纤维、多孔石墨烯纤维及其超级电容器、高容量石墨烯/聚苯胺杂化纤维、碳纳米管纤维及其织物的性能进行分析,展示了纤维材料在能量管理中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随着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纤维科学已经成长为一个多学科的研究前沿,而纤维技术也成为影响和引导现代工业发展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纤维材料显示出作为智能和高功能材料的巨大潜力。朱美芳指出,纤维产业已经进入新赛道,原料、聚合、加工、成形过程被赋予科技、环保、智能新概念,以智能化、超性能、绿色为特征,可对传统产业集群起到高渗透性、颠覆性、变革性提升效果的新一代纤维将是研究方向。
以碳纤维为例,近年来,新能源领域碳纤维需求快速增长,国产碳纤维需求量大幅上升,国内碳纤维企业的盈利空间不断提升。未来,国产碳纤维在航空航天、压力容器、碳/碳复合材料等高附加值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将在未来竞争中占得先机。
碳纤维通常与树脂等其他材料结合形成复合材料,既可以制备结构材料,又可以制备功能材料或结构与功能兼备的材料。碳纤维预制体也称为碳纤维织物,是以碳纤维为原材料,通过机织、编织、缝合、针刺等方式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定外形的复合材料增强体,是复合材料的“关键增强基材”。预制体的结构与性能,直接影响着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是先进复合材料的关键基础材料。
会上,江苏天鸟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缪云良介绍了碳纤维预制体的制备及应用。碳纤维预制体按结构可分为平面织物预制体和立体织物预制体两大类。其中,立体织物预制体可分为2.5D机织、三维编织、缝合、穿刺、针刺等,而针刺碳纤维预制体应用非常广泛。与3D编织预制体相比,针刺预制体具有孔隙分布均匀、易致密成型、面内和层间强度高等优点,而且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容易实现大批量生产。其应用领域包括飞机碳刹车盘,单晶热工装备热场材料如发热体、隔热屏、坩埚,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喷管等。比如,针刺预制体已大批量配套应用于国产全系列型号飞机,包括C919及ARJ-21。
缪云良谈到,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预氧化纤维针刺技术。天鸟高新于1997年利用原创的碳布/网胎铺层针刺技术成功研制出飞机碳纤维刹车顶制体、热场预制体、大型喷管预制体等产品,实现批量化生产,形成集成产品群。目前,天鸟高新已成为我国主要碳/碳复合材料用预制体生产企业之一。
在科技赛道中,纺织产业链的后道产品会体现出科技的发展趋势和含量,而其原料——纤维的流行,实际上更好地反映了科技发展的趋势。东华大学研究员王华平对中国纤维流行趋势2022/2023主题与产品进行了解读。基于对大势大事的深入研究,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提出了很多热点词汇,最终提出了“无界与共行”这个主题。同时,基于对流行元素的调查和消费端的共性需求等方面,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团队发布了纤·自然本源、纤·蝶变新生两大篇章八大类29种纤维。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举办10余年来,围绕创新主题,不仅关注产业发展,更关注于环境、生态,引领纤维行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纤维之路,见证行业从纤维大国走向纤维强国。
为进一步加强纤维与上游关键原辅料的紧密结合,促进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推动化纤企业产品创新,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研究课题从今年开始启动了化纤油剂助剂、母粒类优质供应商的征集活动,会上发布了2022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化纤油剂助剂(8家)、母粒(6家)优质供应商。



郑俊林宣读2022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化纤油剂助剂、母粒优质供应商名单
陈新伟为优质供应商代表——北京中纺海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于鸿颁奖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吕佳滨主持下午会议
在中国纤维流行趋势2022/2023发布的纤维中,高品质生物基化学纤维就是其中一大品类。
青岛大学教授夏延致在题为“功能阻燃生物基纤维材料研究进展及产业化”的报告中,介绍了海藻纤维产业化的进展情况。海藻纤维是一种利用海洋藻类植物制成的生物基纤维,青岛大学经过多年的研究,研发出了自主知识产权成套技术与装备。2019年青岛源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建成了千吨级海藻纤维生产线,目前正在建设新型千吨级海藻纤维自动化生产线。同时,青岛大学还进行了海藻纤维的防霉、防螨、消臭性能的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目前,海藻纤维已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应用,为产业链奠定基础并形成产品应用区域辐射。此外,青岛大学还对粘胶纤维的阻燃性能做了深入研究。
新兴际华(北京)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总监万雷详细介绍了军用纺织品、警用纺织品、消防用纺织品、工业防护纺织品的类型及特点,并表示特种纺织品未来的发展空间广阔,一方面军事及国防安保体系的刚性需求是最主要的增长动力,另一方面职业特种安全防护领域蕴含巨大增长潜力。对于特种纺织品未来的发展趋势,他认为,一是差别化、功能化和高性能化,高性能纤维原料的更新换代将驱动特种防护服的防护性能不断提高;二是多功能化、复合化与智能化,如防弹、防刺、耐热阻燃、防化等多种功能复合的特种防护服能更好满足防护对象的复合需求;三是健康舒适化、时尚美观化,强调功能性与舒适性、美观性并存,注重减轻个体负荷,关注服装与人体微气候调节等方面的需求。
03
全球化纤巨头合力
共同打造化纤行业美好未来
受疫情影响,国外的业界同仁已连续三年无法亲临现场参与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但他们对会议的关注和与业界分享信息及对行业发展思考的热情更胜既往。欧洲人造纤维协会理事长Frédéric Van Houte、日本化纤协会会长内川哲茂、韩国化纤协会会长金国镇、印度合成纤维工业协会秘书长S.C.Kapur、泰国人造纤维工业协会名誉会长Mayuree Didpakdeechol、中国台湾区人造纤维制造工业同业工会理事长黄呈玉等以视频形式为大会送来祝福和支持,并对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在复杂时期精心筹备本次会议、为业界提供相互交流沟通的最佳平台致谢。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