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李宁”)5月23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此前于2019年11月8日宣布投资15亿元,收购广西一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并建设供应链基地,现因打造高端智能制造及柔性供应链基地以及高水平研发及体验中心,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公司于今天决定将投资额由15亿元增加至33亿元。
根据投资协议,李宁收购的上述地块为工业用地,总面积达590亩,公司承诺,该项目将会于签立投资协议后5年内实施及投产,而且该项目所产生的年度收益将达不少于人民币350万元/亩,年度应付税项将不少于人民币20万元/亩。
此间获悉,李宁位于广西省南宁市租赁的鞋产品生产厂于2019年顺利投产后,公司致力于将行业内的核心能力逐步沉淀至自有供应链体系。业内人士认为,大单品的订单有望提升工厂熟练度,同时大单品搭载品牌当家科技平台,有助于供应链科技水平升级换代。2018年12月,李宁广西供应基地项目正式敲定后,年产五百万双运动鞋项目正式签约,2019年5月在南宁启动。2019年11月,李宁宣布与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订立投资协议,有意开发区面积约为590亩的工业用地,用于建设供应链基地以生产、包装及研发高端运动装备,最高投资额约为人民币15亿元。
天风证券分析师孙海洋介绍,李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销售,未来广西供应基地投产进一步提升供应链集中度。李宁有望通过大单品策略和自建供应链强化控制弥补供应链差距,为品牌未来竞争提供保障,保证订单供给与需求同步,降低错失商机的损失。
在孙海洋看来,李宁一直以业务发展需求为先,搭建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发展符合经济效益与可靠的自有供应链体系,并积极推动供应链体系从被动生产模式转型为更具灵活性的主动生产模式,增加供应链柔性。
业内人士此间认为,李宁快速扩张的背后,其原因在于两个层面,一是居民运动参与度的持续提升,二是运动鞋服穿着场景的不断延伸。目前,运动鞋服成为日常穿着的选择之一,而在品类从“运动专用”向“运动休闲”的过渡下,其购买需求、购买频次有望明显提升。据艾媒咨询市场调查数据显示,超50%的消费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青睐穿着运动鞋服,并且超40%消费者习惯于在换季时购买运动鞋服。
国盛证券研究员杨莹表示,随着消费环境好转,运动鞋服行业终端流水呈现逐步复苏态势。2023年一季度,运动鞋服重点公司终端流水在同期相对较高的基数下,均实现了良好的增长;4月-5月居民运动鞋服消费意愿仍延续向好走势,同时随着基数走低,品牌公司终端流水增速对比一季度提升明显。
从李宁方面公布的营运数据中获悉,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的一季度,李宁销售点(不包括李宁YOUNG)在整个平台的零售流水按年录得中单位数增长,逐月流水改善趋势明确;截至2023年3月31日,在中国市场的李宁销售点数量(不包括李宁YOUNG)共计6206个,本年至今净减少89个,在净减少的89个销售点中,零售业务净增加20个,批发业务净减少109个。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东部企业转移落户西部,对西部省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经济现象。越来越多迹象表明,近年来,大量服装企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开展2023纺织服装优供给促升级活动的通知。其中就提到,支持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东部地区产业加快提质升级,加强省市内及省市间产业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而有着深厚制衣技术传统基础,劳动力富足的广西地区,传统制衣产业经过近10年的发展,厚积薄发,正发展成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整建制”西移的主阵地。
经过发展,广西纺织服装行业已产生集群效应。目前,广西将轻工纺织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目前蚕茧、蚕丝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0%和30%以上。广西还拥有5个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近300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和7000多家贸易企业落户发展。
“十三五”以来,广西在原有的5个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的基础上,谋划了15个纺织服装印染产业园。广西《关于推进工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提出要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壮大特色轻工产业集群。“十四五”期间,要重点打造玉林、贵港、来宾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和河池、梧州、百色茧丝绸生产基地,以纺织服装产业向千亿元产业发展为主线,以茧丝绸产业做强做大为突破,印染水洗产业全面提升为重点,振兴、推进广西纺织服装业高质量发展,使广西成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
来源:第一纺织网、中国新闻网、化纤邦、环球纺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