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台 —— 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助您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 行业
    服务商
  • 宠物服饰
    设计师
  • 宠物用品
    供应链
新用户注册 立即登录
换一个
获取短信验证码
×
×

中国数字经济如何发力?看2024十大趋势

发布时间:2024-02-22  阅读数:21968

中国数字经济如何发力?看2024十大趋势


近日,《2023数字中国年度报告》发布。报告回顾了过去30年数字中国的建设历程,展望了未来十大数字经济趋势,并从数据资源价值、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三大方向,阐述了数字化智能化为各行各业带来的产业变革和机遇,提出数字中国建设下产业链价值链的新趋势和新动态。

报告认为,建设数字中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图片
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5个阶段
报告以时间维度将中国数字经济过去30年划分为5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4-1998:蓄势待旦
中国是全球第77个成功接入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国家。1994年4月20日,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通过美国无线运营商Sprint公司接入Internet的64K 国际专线开通。
在1994—1998年的这五年间,我国不断地围绕基于ICT的基础设施与能力,从制度、技 术、产品、连接等各方面,驱动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进一步信息化、数字化。
1994年5月,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被设立,中国第一套网页被推出;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进入Internet,成为中国第一份中文电子杂志;1995年5月,张树新创建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接入商;1996年9月,全国第一个城域网上海热线正式开通试运行,标志着上海公共信息网正式建成;1997年1月,人民网进入Internet,成为中国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
第二个阶段,1999-2008:万物破土
基于我国强大的市场优势,中国企业从需求侧入手,抓住人口消费红利,创造了多个领先的商业模式。
这十年中国企业的创新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在1999—2002年,以新浪、搜狐、网易为代表的门户网站主导了我国数字经济的探索与破土,标志性事件是上述三家门户网站于2000年先后在纳斯达克上市。此时的数字经济是数字技术带来的经济现象,包括以电子商务、网络游戏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和以门户网站、搜索引擎为代表的知识经济。
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分别创办于2000年、1999年、1998年;B2C 电商网站 “8848”、网上书店“当当网”、C2C电商网站“易趣网”、网络游戏公司 “盛大网络”等亦于这期间成立。
图片
在2003-2008 年,以BAT为代表的国内互联网企业主导了这一阶段数字经济的发展与壮大。标志性事件是BAT市值于2007年先后超过100亿美元,成为全球互联网产业的重要力量。
第三个阶段,2009-2014:水大鱼大
2008年奥运会顺利闭幕后的第一个春节前夕,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一年后的夏天,乔布斯(Jobs)在大洋彼岸发布了智能手机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产品iPhone4。
随着3G移动网络的部署和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互联网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等各个领域。移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写着经济社会运转的基础模式,直到目前仍是我国社会数字化路径中的重要一环。
在此背景下,两大变化悄然发生:一方面,从3G开始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开始提速,数字经济底层架构的基础能力被逐渐打通,从3G到4G再到5G,中国实现了从技术并跑到引领的突破式发展。另一方面,我国互联网企业主导创新的商业模式,深刻改变了数字时代的社会生活。这也使中国企业在价值创造、模式创新等多个领域领跑全球,成为世界数字信息产业中的重要一级。
第四个层级阶段,2015-2022:深化转型
2015年,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新常态。那年起,中国经济呈现出一系列的新表现,包括增速变化、结构升级、动力转变,但新常态派生新机遇,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同时,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数字经济超越了知识经济与电子商务的范畴,数字技术逐渐成为一种通用技术,并作为重要生产要素而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第五个阶段,2023-未来:智能时代
2023年,ChatGPT风暴席卷全球,人工智能(AI)技术站上舞台中央。数字技术从传统的信息搜集、传输、整理、储存,逐渐走进辅助决策甚至替代决策,“数据+算力+算法”的组合已经在帮助人类分析、理解、预测和决策。
2023年,数据资产即将入表、国家数据局获批成立、各地数据交易所相继揭牌等让数据要素“新石油”从理论步入现实。
二、数字经济发展十大趋势
趋势一:全球生成式 AI 进入发展新阶段
AI模型大致可分为决策式/分析式(Analytical)AI和生成式(Generative)AI两类。生成式AI在2022年年底问世,2023年是这一新技术工具发展的第一阶段,一波新颖的应用程序应运而生,特别是在AI绘画、AI音乐等领域的应用大行其道。
趋势二:国产大模型与应用加速迭代
ChatGPT点燃应用热情之后,国产大模型如雨后春笋般爆发,包括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垂直模型。接下来的时间里,国产大模型还将陆续面世并快速迭代,整个应用生态也将日趋繁荣。
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但凡有生产力工具的突破,它都将带来影响一个时代的底层技术变革。
图片
趋势三:国产AI芯片竞争力逐步提升
大模型背后不只是流量入口,更深层次的是操作系统及整套运行能力,包括超级计算能力。
我国已是世界第二算力大国,但国内AI算力的发展,特别是适用于大模型训练的算力,与全球算力发展趋势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原因之一是我国AI芯片短缺问题日益突出。AI芯片是构筑AI算力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我国AI算力芯片市场主要由美国公司英伟达主导,其市场份额超80%,随着美国对高性能芯片出口限制措施不断加强,英伟达主流芯片缺货严重,国产AI芯片亟须肩负起填补市场空缺的重要使命。
趋势四:中国光模块产业优势进一步稳固
光模块是智算中心内部互连和数据中心相互连接的核心部件。2023年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应用的加速落地催化超算数据中心和智算数据中心的建设,基于AI服务器对于大带宽、低功耗、低时延的数据连接需求,全球云厂商持续加大对800G等高速率光模块的采购量。
未来,AI大模型将向两个方向演进:一是更大规模的模型;二是多模态模型,前者向更高数量级的参数和更大样本集演进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后者复杂度上升,两者都将提升算力要求。更高的算力、更大带宽的存储,必然需要升级网络。这意味着高速光模块产品将迎来更加旺盛的市场需求。
趋势五:我国数据要素大市场构建加速
数据是AI三要素之一,AI发展驱动数据要素市场需求爆发。随着大模型时代到来,通用人工智能(AGI)产业将迎来爆发期,需要更大规模、更高质量、更多样化的数据集提升模型效果和泛化能力。
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全方位战略布局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加速构建统一数据要素大市场。2022年12月发布的“数据21 条”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奠定基石,随着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我国数据要素市场正迎来飞速发展。
趋势六:数据安全产业需求逐渐释放
数据作为新一代生产要素,已成为与国家生产力直接挂钩的战略资源。确保数据处于持续安全的状态,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以及可用性,是数据价值不断被挖掘与利用的基础。
我国大力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数据安全作为数据要素产业链核心环节,有望充分受益。《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数据安全产业规模要超过1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
趋势七: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
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人工智能带来生产关系的更深刻变革。
根据美国发布的《2022年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预计AIGC将在2-5年内进入生产成熟期,发展潜力与应用空间巨大。2025年,30%的大型组织出站消息将由AIGC生成;50%的药物发现与研发将使用AIGC;2027年,30%的制造商将使用AIGC提高产品研发效率。这意味着传媒、医药等领域的AI 变革正不断走向深入。
趋势八:特斯拉引领自动驾驶奇点到来
特斯拉自动驾驶产品目前分为自动辅助驾驶(AP)、增强辅助驾驶(EAP)和完全自动驾驶(FSD)3个类别,FSD是最高阶产品,可实现包含高速领航、城市道路领航和泊车三域智驾功能。随着正式版推出,特斯拉或引领自动驾驶奇点的到来。
趋势九: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浪潮将开启
AI助力下海外人形机器人研发不断迭代更新,特斯拉最初于2021年AI DAY发布了人形机器人的概念机,并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内实现了快速迭代,其人形机器人Optimus在最新视频中展示出极佳性能。基于特斯拉在车端形成的软硬件能力可直接快速复用到机器人领域,其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将提速。
趋势十:MR有望成为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
混合现实(MR)本质上是重构时空。苹果2023年年中发布首款MR头显Vision Pro,带来的新一代空间计算概念逐渐深入人心。
当下我们正处于下一代计算平台构建成型的起点。MR设备屏幕大、展示三维内容、便携灵活,性能上优于现有手机、电脑、电视等设备,具备计算平台进化所需条件,有望成为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
图片

从“5G+工业互联网”到AI大模型,中国正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放眼2024年,工信部和相关领域专家都表示,要充分发挥信息通信技术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先导性作用,加快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撑。


来源:产业互联网大视野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