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战争频起、社会动荡、政权更迭,汉代冠服礼制难以维持。随着民族交流与融合,中原地区服饰状态也有很大的改变,褒衣博带成为社会着装风气。
男子戴巾成为流行风尚,有幅巾、缣巾和纶巾等多种类型。女子服装主要为襦裙,由短襦和长裙搭配组合服装样式,形成上俭下丰的服装风格。男女足服,以笏头履和高齿屐最为流行。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史称“孝文改制”,改拓跋姓氏并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促进了华夏汉服文化的推广与发展。

漆纱笼冠在魏晋时期最为流行,冠上丝纱经纬稀疏轻薄,髹以黑漆,使之高高立起,里面的冠顶隐约可见,男女均可佩戴。
漆纱笼冠集巾、冠之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有内外两层,内层为一小冠,外层为筒状笼冠。笼冠用黑漆细纱制成,上部平顶,两侧有耳垂下,下边用丝带系结。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图1),画面中冯媛挡熊,两名侍者头部佩戴漆纱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首服样式。

图 1|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馆藏|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图源|中国画报出版社
顾恺之所绘《洛神赋图》画面中有曹植与众随从形象,众随从均身穿大袖宽衫,头部佩戴漆纱笼冠(图2)。

图 2|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馆藏|故宫博物院藏
图源|驻马店市文化馆
魏晋时期男子戴巾为流行风尚,以幅绢自额上包裹头发,向后系缚,为幅巾。仕宦多用白巾,显示名士风流,民间多用以葛制成的皂巾。
甘肃嘉峪关新城6号墓出土的画像转(图3)画面中间一人戴白巾,穿袍衣,双手捧剑,前后两人戴介帻,穿袍衣,双手持笏,为魏晋时期的官吏形象。

图 3|画像砖《出行图》
图源|《华服史迹:考古视域下的中国服饰艺术研究》第106页
诸葛亮有“羽扇纶巾”形象之称,纶巾由丝带制成,包裹发髻,束首代冠,丝带垂肩,具有从容儒雅的风度,又称诸葛巾。魏晋还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等,至北周武帝时,将巾帛裁出角向后裹发,制成幞头,又称折上巾。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装主要类型为大袖衫,形制为交领右衽,宽大敞袖,有单层和夹层二式,材质多为纱、绢、罗等。
晋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风流相仿,舆台成俗。
——《晋书·五行志》
魏晋时期服装日趋宽博,从王公贵族,到文人名士,均以宽衣大袖为风尚。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便有描绘头戴漆纱笼冠,穿大袖衫的贵族形象(图4)。

图 4|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馆藏|故宫博物院藏
图源|驻马店市文化馆
随着老庄道家与佛教思想的传播,文人士大夫阶层崇尚虚无,不拘礼法,追求仙风道骨的气韵风度。魏晋风度下,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的服饰风格成为魏晋南北朝服饰的主要艺术特色。
世人闻戴叔鸾,阮嗣宗傲俗自放……或乱项科头,或裸袒蹲夷,或濯脚于稠众。
——《抱朴子·刺骄篇》
竹林七贤正是魏晋时期名士之风的代表。唐代画家孙位的《高逸图》描绘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故事(图5)。
画面右侧人物为山涛,倚坐花垫,袒胸露腹,披襟抱膝;王戎跣足而坐,右手执如意,呈隐逸清谈的状态,侧后侍童怀抱书卷,神情恭敬;刘伶满颐髭须,双手端酒杯,嗜酒蹙眉,侧首欲吐,侍童持壶跪接;左侧阮籍侧身倚垫,盘膝而坐,手执麈尾,洒脱傲然,旁边侍童手托酒器,躬身听命。麈尾是魏晋文人名士拂秽清暑,显示风度的配件。

图 5|孙位《高逸图》
馆藏|上海博物馆藏
图源|桃李诗书画
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出土的《墓主人和乐伎图》,画面中墓主人夫妇像展示出北齐贵族雍容华贵的服饰风格(图6)。
男主人身披裘皮大氅,穿赭红色窄袖袍服,领口露出白色中衣领,腰间束带。裘皮材料的服饰,在中原地区历来都属于非常贵重的服装,尤以羊羔皮和狐狸皮为珍贵。女主人身穿赭红色交领右衽宽袖衫,领口较低,露出白色圆领中衣衣领,下装为长裙,裙腰较高。

图 6|《墓主人和乐伎图》局部
图源|《华服史迹:考古视域下的中国服饰艺术研究》第109页
南朝梁武帝时期萧绎绘制《职贡图》,描绘了各国使臣朝贡的形象。画面中有呵跋檀、胡密丹、白题与末国的使者,其服装大都为头戴帽,身穿翻领对襟窄袖长袍,腰间束带,足蹬高筒靴,具有浓厚的异域风格(图7)。

图 7|《职贡图》局部
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源|《华服史迹:考古视域下的中国服饰艺术研究》第110页

在追求仙风道骨、风度气韵的审美观念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女服装样式均较为宽松,女子服饰主要有袿衣和襦裙。
袿衣为上下一体的服装,由深衣发展而来,裙摆为倒三角形,形似燕尾。襦裙为上下分体式服装,上衣为大袖襦服,下装搭配长裙。
女子裙装多用轻柔飘逸的丝绸面料,在裙装下摆加入重叠的三角形装饰布,腰部系围裳,从围裳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飘带,如燕飞舞,形成杂裾垂髾的造型效果。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描绘有穿杂裾垂髾裙装的女子形象(图8)。


图 8|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馆藏|英国博物馆藏
图源|雅文阁
女子裙装下摆裁为三角形饰带,这种装饰造型在汉代已出现,即为袿衣。魏晋时期,袿衣为女子礼服,燕尾形下摆装饰更加繁复,再加之以飘带装饰,层层覆盖,绮丽奢华。
袿乃缕缕下垂如旌旗之有裗,即所谓杂裾也。
——清代任大椿《深衣释例》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服装有襦裙和衫裙,上衣和下裳分开,上身的襦、衫长至腰部,襦有宽袖和窄袖两种样式,而衫为宽袖,袖子加宽加长,增加装饰性,下装配裙,组合为襦裙或衫裙。

袴褶是上衣下裤的组合服装,最初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基本款式为上身穿褶衣,下身穿宽口袴。
汉代袴褶在中原地区出现,因其便于骑乘,主要为军戎服装。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战乱,袴褶在民间广泛流行,材料有麻葛布料、锦缎或毛皮,男女均可穿用。
袴褶在中原地区广为流行,为适应汉族传统服饰观念,局部造型也有所变化。褶衣的衣身和袖子逐渐宽大,有了宽袖和窄袖之分,腰间束腰,下装袴的裤腿也增加宽度。为了行动方便,中原地区人们用锦带将裤腿在膝盖位置缚住,发展成为缚裤,有了广袖褶衣、大口袴的称呼。
裲裆形制类似背心,由前后两片组成,肩部用皮革或织物联缀,男女均可内外穿用。
裲裆之制:一当胸,一当背,短袖覆膊。
——《新唐书·车服志》
裲裆与袴褶合穿时,用腰带系扎,腰带常用皮革制成,镶金玉进行装饰。
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北魏漆木屏风(图9),画面中四名轿夫上身穿短襦,下装为缚袴。

图 9|漆木屏风局部
图源|《华服史迹:考古视域下的中国服饰艺术研究》第114页
河南邓州学庄村南朝墓出土的供献画像砖(图10),刻绘四人疾步前行状态,前两人头部戴小冠,双手托着博山炉,炉盖已掀开;后两人头顶为双丸髻,双手托盘,盘上置伞盖,伞带飘扬。四人均上身穿短襦,下装穿缚袴,足蹬履,为侍者形象。

图10|供献画像砖
图源|《华服史迹:考古视域下的中国服饰艺术研究》第11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南北民族融合,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鞋履制作精良,样式也较为丰富。
流行的鞋履款式有平底笏头履、乌皮靴和木屐等,其中木屐尤为盛行,既可做便鞋,也可在泥地、雨雪天和行军时使用。
木屐鞋底为木质,鞋面为帛或皮革制成,称为帛屐或革屐。
帛屐,以帛作之,如屩者,不曰帛屩者,者不可践泥者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浣之,故谓之屐也。
——汉刘熙《释名·释衣服》
南朝贵族流行穿用高齿屐,木质鞋底下面前后加高齿,便于雨天泥路行走。江西南昌东吴高荣夫妇墓出土有保存较为完整的高齿木屐(图11)。

图11|双齿木屐
图源|《华服史迹:考古视域下的中国服饰艺术研究》第117页
高齿屐中,谢公屐闻名于世。南朝宋永嘉太守谢灵运,喜游山水,旅途中设计了屐齿可以活动的高齿屐。这种木屐利用榫头、插子和两只活动齿屐,可拆卸掉前后齿,使用方便,称谢公屐。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END -
内容来源:甄娜著
《华服史迹:考古视域下的中国服饰艺术研究》
图文编辑/排版:刘金金
责任审校:张婷婷 徐屹然
来源:华服志 志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