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建车间,离家近,就业方便,工作稳定,村民不出村就能干活挣钱,达到了近务工、看好娃、管好家、照顾妈、种好田、赚好钱的社会效应。”3月26日,在睢县匡城乡许天寺村扶贫车间内,驻该村第一书记李冰如数家珍。
近年来,睢县围绕扶贫车间建设,实施“巧媳妇工程”,搭建就业平台,通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分批推进、全面铺开的方法,先后投入财政资金4774.58万元,建设扶贫车间97个,建设面积64383.39平方米,受益贫困人口3338人,人均月工资2000多元。
▲在睢县城郊乡保庙村的扶贫车间里,两名制衣女工在交流缝纫技术。
截至2018年底,该县建成扶贫车间118个,有效带动贫困户摆脱贫困,迈上致富路。
“没想到,我恁大年纪也能和城里人一样成了‘上班族’,扶贫车间让我的日子有了盼头。”在睢县潮庄镇胡寺村扶贫车间,59岁的贫困户张玉芹激动地说。张玉芹是该村典型的贫困户,她的丈夫去世多年,家里非常贫穷。自从村里有了扶贫车间,她和女儿就来车间一起上班,两人收入5000元以上,让她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睢县因地制宜在贫困村建立各类扶贫车间,同时衍生出适合在农村发展的加工、手工工艺等特色产业,有效解决贫困村产业发展、贫困户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村“三留守”人员就业等问题,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兼顾农活和家庭,实现了转移就业一人、全家脱贫的良好效果。
该县借势发力,发挥社会扶贫工作作用,用好用足产业扶贫政策,引导本地企业和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到贫困村开辟第二战场,倾力打好百企帮百村、百凤还巢“双百”组合拳,采取“一企帮一村、多企帮一村、一企帮多村、商会帮若干村”等方式,发挥企业的资金、管理、人才等优势,整合社会力量,向贫困村提供“造血式”帮扶,彻底斩断贫困“穷根”,让群众快速致富奔小康。
在扶贫车间建设上,睢县实行项目招投标制度、监理制度、验收制度、督查巡查制度、公告公示制度,严查细管,在精细上做文章,在进度上抢时间,采取专业监管、乡镇主管监管、群众监管和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实现当年项目、当年完成、当年见效。
该县按照水电、道路、机房、绿地、公厕等现代车间建设标准,根据建设扶贫车间与企业入驻同步进行情况,先后评选出潮庄镇胡寺村、匡城乡许天寺、蓼堤镇罗阳鞋材加工、尤吉屯乡周楼村等扶贫车间“村级卫星工厂”,实现车间建成一个、企业入驻一个、发挥效益一个,确保扶贫车间良好运营、就业带贫、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