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栏目
聚焦许村镇
播出《文化中国行
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传统非遗技艺助推新中式美学热潮》
具体内容如下
近日,“非遗传承 国风潮涌”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系列活动,在浙江海宁与观众见面,来自全国各地的纺织非遗传承人,新锐服装设计师等汇聚一堂,共同见证传统技艺与时尚潮流交汇的服饰文化盛宴。
T台上宋锦、云锦、蜀锦与时尚潮流相得益彰,展示中华服饰文化的历史与底蕴。设计师将纺、染、织、绣、印等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手法相融合,带观众近距离体验东方审美,感受国风国潮最新流行趋势。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达到2.05万亿元,同比增长9.44%。随着新中式美学的持续升温,我国丰富的纺织非遗技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时尚设计师的创意源泉。

在保持原有非遗技艺文化属性的同时,融入现代科技、时尚设计赋予传统织锦的新变化,让非遗技艺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本届纺织非遗大会上,来自苗族、畲族、彝族、黎族、蒙古族、羌族、傣族等10个少数民族的非遗传承人,向观众展示了运用传统纺织非遗技艺打造的文化创意产品。

记者注意到,从项链、耳坠到围巾、手提包等,传承人的文创设计并不少,但专家也表示,这虽然代表了传承人与市场对接意识的逐步增强,但另一方面这些文创产品也存在同质化的现象,凸显出非遗技艺在创意与设计方面的不足。
需要更多的有现代审美能力,有时尚嗅觉的一些设计师,来把这些纺织非遗技艺,运用到现代服饰里面。
应该跟产业有一个相互的结合,如果我们的非遗元素能够和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研发、生产、制造、销售能够结合起来的话,对于我们的非遗是一个巨大的拉动,所以产业化、市场化乃至于进入生活化,我想这是我们下一步的一个目标所在。
作为国内目前非遗大类中唯一由国家级行业组织举办的非遗品牌盛会,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已成功举办八届,有效带动更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体现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服务人民群众的当代价值。本届大会首次走进了纺织产业集群地,走进了纺织专业市场,也是首次在乡镇举办,旨在更好地依托海宁许村纺织产业集群力量,推进纺织非遗的产业化、市场化和生活化。
海宁将借助此次大会举办的契机,深化纺织非遗领域合作,不断汇聚时尚元素、吸纳时尚人才、培育时尚企业,打造全国纺织非遗时尚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