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城县山头店镇延寿李村,曾经熟悉的麻将声、闲谈声,如今被此起彼伏的缝纫机“哒哒”声取代。这声音的源头,指向一处由返乡能人刘贯涛创办的服装厂——襄城县一冠服装厂。它不仅是一家企业,更是承载许多家庭“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朴素愿望的支点。

酷暑时节,襄城县一冠服装厂负责人刘贯涛正在车间忙碌着,他黝黑的皮肤透着朴实,也藏着创业者的坚韧。
1983年刘贯涛出生于襄城县山头店镇延寿李村,少时家贫辍学,16岁便背上行囊外出谋生,在郑州以打烧饼为生。2002年,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他毅然南下深圳,一头扎进服装行业。八年时光,他边打工边学习技术,凭借不怕吃苦的精神和精湛的技术,被厂长提拔为生产组长、业务骨干。2009年,敢想敢拼的他迈出更大一步——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市场能力,在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创业做服装加工生意,主要加工外贸服装,也在竞争激烈的外贸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在外打拼多年、已然站稳脚跟的他,为何要回到家乡?
刘贯涛的回忆里满是牵挂:“2012年回乡结婚,见邻居嫂子每天骑电车往城里赶,老人孩子顾不上照顾,心里不是滋味。乡里这样的情况不少,当时就动了回乡办厂的念头。”2013年,刘贯涛有了双胞胎女儿,父母年迈不便随他南下,内心更坚定了“不能让娃成留守儿童”的想法。亲眼看到乡亲们为照顾老小无法外出务工的困境,他最终铁了心:“回家,给大伙找条能顾家又能挣钱的路。”

归途从来不是坦途。“刚回来那四年,俺们真是‘走到绝路’。” 妻子付婉婉的话里带着苦笑——整整四年,工厂一分钱盈利都没有,还借遍了亲友。面对妻子的担心,刘贯涛的回应掷地有声:“选了这条路,就得干出个样!” 他每天清晨6点起床,经常加班,有时干到后半夜2点才歇,工人技术生涩,他默默返工到深夜,再手把手教;设备出了故障,他常半夜借朋友的车拉着设备往郑州赶,只为不耽误工期。

“在家门口每个月就能挣3000到4000元,还不耽误接送孩子。”51岁的工人李久笑着说。考虑到农村留守妇女、老人等需要兼顾家庭的实际情况,工厂特意实行了弹性工作时间。刘贯涛向记者介绍:“眼下正是暑假,工人们可以早上早点到岗,厂里管早饭,干完活下午能早点回家陪孩子,这样的安排会一直持续到9月1日。”
从最初蜗居在百余平方民房里的4名工人,到今天拥有双层厂房和80多名员工的稳定企业;从零起步到如今年产20多万条裤子,销往西安、成都、安徽、武汉多地市场——这“哒哒”作响的缝纫机声,已汇成延寿李村最动听的发展乐章。

缝纫机的节奏,正为襄城这片土地编织着全新的希望图景。刘贯涛用“敢”字开路的闯劲和“干”字托底的担当,生动诠释了新时代襄城人“心系故土、反哺桑梓”的赤子情怀。当更多像他一样的“敢想敢干襄城人”涌现,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必将在实干中加速铺展——每一次机杼的律动,都是乡村迈向富足未来的坚实音律。
来源:襄城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