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70周年
建国初期,由于经济条件所限,衣服不仅颜色、样式单调,几乎每一件还要成为“传家宝”,修修补补缝缝改改一家人轮着穿。当时幼小的孩子穿的都是粗布衣衫,鞋子都是手工制作的布鞋,年轻的姑娘则穿着当时非常流行的来自苏联的布拉吉连衣裙,小伙子则是中山装。对普通工人和农民来说则是工装服。当时最时髦的打扮就是蓝色或者灰色的背带工装裤和白衬衫。
在凭票购布的时代,大哥穿的衣服给二哥穿,二哥不合适的衣服给弟弟穿。衣服都已经很破了,既看不出来颜色,也有了补丁。那时候的他们哪里谈得起什么是“时尚”。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60年代,受诗词“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影响,军装是最时髦、最体现革命化的服装,尤其在青年学生中盛行。工人、农民、教师、干部、知识分子中相当一部分人也穿起了军便服。
随便翻翻60年代的结婚照,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绿军装标准照,可见当时国人对军装的痴迷程度。

随着我国纺织工业的初起步,有一种不用棉花就能织出来多种颜色的布料——涤纶,不仅掀起了一股服装时尚风,也结束了国人“大改小、旧翻新,补丁摞补丁”的粗布时代,开始迈向服装新时代的大门。
8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农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布匹供应日趋丰富,棉纺织品、化纤制品的种类样式越来越多。中国港台地区甚至国际上流行的一些服饰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比如,伴随着霹雳舞红极一时的牛仔裤、健美裤、喇叭裤、蝙蝠衫,彼时不仅衣服的颜色、样式不再单调,潮流服饰更是快速更迭着。
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装市场也空前繁荣,除了款式之外,衣服的品牌、质感和面料也成为购买时的选择标准。穿衣不再是为了避寒保暖,而是自身气质、品位和生活态度的表现,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这从当时的一句俗语可见一斑:“不管多大官,都穿夹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
一直以来,服装行业被锁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低端产业”、“低附加值制造业”……这是服装行业挥之不去的一大困扰。但是,纺织服装人70年来不断进取,从高新面料的研发,到智慧工厂的探索,把中国的服装产业引领在时代的前端。
科技的发展,使得裁缝这门手艺产生了巨大改变。尺子和剪刀,已经演化成为多种多样的工业化设备,自动缝纫机等如今在服装行业里已经比比皆是,自动裁剪机也在蓬勃发展。
电脑自动化裁剪机,不仅对面料的加工工艺有所提升,而且速度更快,更加精准。实现快速下料,快速出料,快速生产,特别是针对订单量小、款式多、货期时间短的客户,完全契合现代服装柔性化制造生产需求。
除了自动化的裁剪流水线,业内还蜕变出可以充分利用庞大的互联网优势,对裁剪生产进行数字化管理、智能化驱动,让服装生产更加有效益,这就是一“易裁剪”云平台。

易裁剪,作为服装等柔性材料的智能裁剪快速加工公共服务平台,在工业互联网+时代趋势下,融合先进技术、整合行业资源。在全国服装产业集群地全面构建智能裁剪连锁门店,输出标准化、专业化的运营模式,以创新为驱动力,以产业互联为目标,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为引领,自主开发“裁剪saas”为裁剪车间赋能,着力构建以智能裁剪为开端的智能制造的产业发展链。
服装作为传统制造行业的代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软件与自动服装设备将解决服装行业的发展难题,不断助力企业生产效率化,更高质量,以满足更加新奇、时尚化的世界服装趋势。
文章来源:易裁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