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台 —— 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助您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新用户注册 立即登录
换一个
获取短信验证码
×
×

最早登陆国际四大时装周的中国设计师都有谁?

发布时间:2016-12-29  阅读数:10581

2006年巴黎时装周的官方日程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中国大陆服装设计师品牌的名字:Jefen by Frankie(谢锋设计的吉芬品牌)。


如今,四大时装周上不乏中国面孔,然而,在过去这却是鲜少有人能够享受的殊荣。2006年巴黎时装周的官方日程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中国大陆服装设计师品牌的名字:Jefen by Frankie(谢锋设计的吉芬品牌)。这场秀于中国的国庆节10月1日,法国当地时间上午10点整举行。不仅如此,这还是当季巴黎时装周的首秀。


这场中国大陆服装设计师在“四大”时装周的首次亮相,被《中国纺织报》称为“让很多(中国设计)人无所适从,甚至黯然失色……(并且)张肇达在自家的花园里拿了两次金光闪闪的‘金顶’奖之后,却突然发现自己觊觎了并且培育了很久的目标被别人首先占领了。”。文中之所以提及“张肇达”,是因为他曾被许多中国媒体评为“中国服装设计大师”的人物。而这个似乎有些令中国服装设计师“羡慕嫉妒恨”的人,是当时在中国服装圈内并不算很有曝光率的谢锋。

谢锋于1984年毕业于浙江丝绸工学院(现浙江理工大学)。1988年,当大多数工薪阶层月收入只有数十元人民币时,他便借债一万元,东渡日本求学于日本文化服装学院(Bunka College of Fashion)。谢锋初到日本,经济上捉襟见肘,需靠打工维持生计;而学业上则不断受到文化差异的冲击。第一堂课,老师提供给每个学生一把剪刀、一块石头和一块布,让他们用布将石头完全包裹起来,并且必须没有任何褶子;而在中国,当时的第一堂课是画设计图。很明显,日本是三维入手;而中国则是纸上“谈兵”。

设计师通常服务高端人群,因此在日本学院里,老师要求学生着正装去东京五星级酒店吃西餐,体验高端人群的生活方式。谢锋穿了自己衣橱里最昂贵的西服,跑进酒店却发现服务生的衣服都比他的精致。而坐上桌后面对十几种刀叉,他无法理解为什么吃个饭要这么多工具……不过,这一切窘境在他参加了一次日本全国设计师大赛后得到改变。此次大赛,他获得了冠军,并因此获得一笔丰厚的奖金。更为重要的是,他毕业后被聘为Matsuda Nicole的设计师。数年后,Mastuda又推荐谢锋去了巴黎Kenzo工作。直到1998年,谢锋回到北京,选择自己创业,并于2006年登上“四大”时装周。

正如若无宋怀桂女士的努力,Pierre Cardin就不一定会成为第一个抵达中国的国际知名时装设计师;谢锋能因为巴黎之旅成为载入中国服装史册的人物,其密友及商业顾问张喆先生功不可没。
张喆是中国1980年代第一批被中国政府公派法国的服装留学人员。自此他就游走于中国与法国的时装界,希望有朝一日能将中国最优秀的服装设计师推向国际市场。这个梦想,在他与谢锋相遇、相识、相知后得到实现。在张喆看来,谢锋所创造的吉芬,有自己的设计特点,且该设计特点没有刻板地强调上世纪八十到就是年代许多中国设计师所倡导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设计套路——没有旗袍;没有龙凤;没有灯笼;没有任何符号式的中国元素。自2000年成立后,吉芬就取得不俗的商业成绩。因此,自2004年,张喆就开始利用自己在法国数十年积累下的人脉关系,为谢锋的国际首秀铺路。 2006年吉芬最终通过法国高级时装公会的审核,成功首秀。

首秀前还有个小插曲。2006年10月1日正是法国的周日。法国人周末大多喜欢睡懒觉。因此设计师们都希望选择偏晚的时间走秀。第一场秀是早上10点开始。张喆以“一个中国人的思维”要了这个其他设计师都不愿意选择的时间。当时法国高级时装公会的主席Grumbach曾告诫张喆说“当心坐不满人”。不过张喆的逻辑却是,10月1日正值中国国庆节,法国早上10点的秀,如果能在当地时间11点前结束,正好可以赶上中国周日CCTV的晚间新闻(北京比巴黎时间快7小时)。这将会成为一个颇具新闻热度的事件。果然,CCTV当晚新闻播报了这一事件。而为了秀场不至于出现空座,张喆动员了巴黎所有的朋友关系,邀请朋友务必捧场。结果,秀场满座,中国大陆设计师的国际时装周处女秀取得圆满成功。


而2016年1月27日,中国设计师郭培受法国高级时装公会的邀请,作为客座成员出现在巴黎高定周官方日程表上。一时间诸多中国媒体称郭培为受法国高定周邀请的第一位“中国人”。事实上,在郭培之前,至少已经有2位中国人出现在法国高定周。一位是殷亦晴,她于2011年就出现在巴黎高定周。不过,她并非中国国籍,严格意义上应该被称为“华裔”设计师。而马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登陆巴黎高定周的中国大陆设计师。
2008年7月3日,受法国高级时装公会邀请,马可携其最新作品“无用:奢侈的清贫”出现在巴黎高定周。与通常时装秀出现在室内伸展台上不同,她选择了户外展示了自己的作品。没有邀请专业模特儿,没有令人亢奋的舞台音乐。取而代之的,是一群现代舞舞者,由著名中国现代舞舞蹈家沈伟领舞;音乐则由一位蒙古歌唱家伴唱;同时,现场有两位从中国带去的手工艺者现场演示织布。

这位被法国《世界报》称为“一个真正的天才”设计师,曾与中国服装界另一名人毛继鸿,于1996年共同创立了“例外”(Exception de Mixmind)——这个被视为中国当代设计师的标杆性品牌。马可自1992年从苏州丝绸工学院(现已并入苏州大学)毕业后,就被一家香港服装公司聘用做设计师。在这家公司里,马可的设计天分,在经历了商海历练后,成长得更为成熟。而1994年获得第二届“兄弟杯”国际青年设计师大赛冠军则让马可声名鹊起。

差不多同一时期,马可就注意到一个新兴的中国女性消费阶层正在兴起——她们独立、自信、有自己的时尚品味。而当时的服装市场,则是从各批发市场批发来的千篇一律的衣服。她建议公司应该开发一个针对这类新兴中国女性的原创性品牌。虽然公司对此并不否定,却终出于对现实商业利益的考量导致该计划无法落实。而马可也因此离开公司,并开始寻找新的设计机会。因为已经获得过冠军奖,前来寻求合作的企业很多。不过,在与数个企业家谈了合作意向后,马可发现对方都无法理解其创建一个能够立足于世界一流品牌之列的中国原创设计师品牌的志向,他们似乎只对利用马可的名气为自己品牌创造声势及获取商业利益更感兴趣。

在无法通过外力找到一个能帮她实现她所想设计的新品牌的合作方后,她决定自己创业,并为新品牌取名“例外”,此时为1996年。 创业初期马可几乎担当了从采购到设计到制作的所有工作;而毛继鸿则主要负责市场营销的工作。例外上市后,销售意外地成功。马可本希望自己专注于产品设计与加工,将销售渠道完全委托给拥有独立店铺的好友打理。然而不久她就发现,好友将“例外”的店铺标牌更换成自己的品牌。在遭遇这一背叛后,马可被迫决定自己开店,并最终在广州的闹市区选择了一家街铺。这场被马可视为“用自己的生命做一场赌博”的交易,终于以其特立独行的设计风格赢得了回报。

2006年,因为与合伙人在品牌发展定位上的分歧,马可辞去例外设计总监职务并离开自己一手孕育的品牌,前往珠海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业。这次,她选择了独自创业,并为新事业取名为“无用”。以马可的定义,无用不属于时尚或时装,虽然它也有服装系列的产品,但其本质上是一个以保护传统手工艺为目的的社会企业。所谓社会企业,简单来说,即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马可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提升传统手工艺的价值感,并将产品销售所获得的利润重新回报给传统手工业者。也因此,无用的产品几乎完全依靠马可自己以及从她偏僻乡村觅来的民间手工艺高手完成。
2014年9月, 占地1500平米的“无用生活空间”在北京开幕。马可辟出三分之一的面积做了一个纯公益性的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主题的展厅,而另一主要用于展示无用原创手工出品的“家园”部分则被打造得有如农舍般空旷、简洁;大到桌椅、家具、沙发,小到米缸、筛子、肥皂、眼镜盒、灯台,当然还有日常服装,都按照居家方式陈列在它们所应该在的位置。

马可在中国服装圈内,几乎一直属于众所周知的人物。不过,大多数圈外人并不太了解中国服装设计业的发展状况。即使时至今日,许多非专业服装人士依然认为中国没有自己响当当的服装品牌,没有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也因此,2013年3月22日,当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身着藏蓝色大衣,步出飞机舱门,这一瞬间,不仅成就了其国际外交舞台处女秀的首个“丽媛Style”,顺便也带红了一贯低调的设计师马可——让普罗大众意识到,原来中国也有自己出色的设计师。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