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需要在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方面大力改革探索,以工补农、以城带乡。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以下简称《任务》),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等方面作出明确部署。
当前,城乡融合发展现状如何?农村群众享受到了哪些城镇化便利?“以城带乡”的发力空间还有多大?
目前,中国生活在城镇的人口已达9亿多人。专家指出,未来,全国基本实现城镇化后,仍将有4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需要在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方面下大气力改革探索,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如何实现“以城带乡”?在发展布局上,《任务》强调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在发展重点上,《任务》要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支持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不少地方积极推动城市资源向县乡辐射,提升乡村发展水平,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依托嫘祖文化、便利的交通、充沛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西平大力发展服装产业。“前些年在广州服装厂上班,一个月平均薪资达6000元,除去开支便所剩无几,而且不能陪在老人孩子身边,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我内心时常很痛苦。这几年,县里陆续引进了几个大的服装企业,我毅然就回来了,在家门口既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又能赚钱补贴家用,孩子成绩提高了,夫妻感情也和睦了,现在的我真的很幸福,我再也不想外出打工了!”武春丽满意地讲到。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不仅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要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为此,《任务》提出了“积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下沉”“健全县乡村衔接的养老服务网络”等多方面措施,这让不少农村居民备受鼓舞。
生活选择会更多。54岁的孙占军曾长期在长三角地区打工。近几年,随着年龄增长,他选择回到驻马店西平县的老家,准备过“慢生活”。“外出打工是为了多赚点钱。现在,外出打工机会依然不少,但这几年老家发展也不错,我就不想再出去了!”孙占军说,别看老家属于村镇,现在什么好东西都能买到,一点不比南京、杭州等大城市差。特别是医疗条件比以往好了很多,这也是自己决定回到家乡的重要原因。
生活品质会更高。家住驻马店西平县嫘祖镇的陈美华发现,原本富集于城市的5G网络、交通道路、教育等资源向广大乡村地区延伸,正在快速提升着乡村生活的质量。“你看,不少人在新建的广场跳舞健身,连茶余饭后人们聊天的内容也更加新潮、贴近社会热点了。”她说,国家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无疑会让乡村生活品质进一步接近城市,对老百姓是实实在在的利好。
根据《任务》要求,未来县城在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产业配套设施、商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将进一步加强。这有利于返乡农民工在县城安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县城经济发展。这有利于刺激乡村人口消费,释放4亿左右农村人口的消费潜力。
以城带乡,产业发展是关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3月22日,县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乡、镇、村)的在册企业数量,江苏省最多,共881.53万家,广东(703.88万家)、山东(669.11万家)、浙江(520.88万家)、河南(517.82万家)等省份紧随其后。从增量看,近3年此类企业注册量,海南、江西、江苏、福建、重庆等地增速较快;从行业分布看,2021年此类新增企业主要分布在零售业、批发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和畜牧业。
产业发展起来,乡村经济才有活力。专家表示,《任务》提出的“建设联结城乡的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农贸市场网络,建设重要农产品仓储设施和城乡冷链物流设施”等举措,聚焦的正是提升乡村经济“造血功能”这一关键点。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农村将释放出更多劳动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就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实现要素在大都市、小城市、县城、乡镇、农村之间更合理流动以及产业链的更合理布局,通过发展县域产业、支持乡村经济,实现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同时避免农村人口空心化。他认为,接下来,落实好《任务》要求,更好释放“以城带乡”的潜力,还需要在交通、物流、网络通信等方面进一步下功夫,引导原本聚集在大城市的产业链更多向县乡村延伸、下沉。
文章来源: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