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台 —— 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助您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新用户注册 立即登录
换一个
获取短信验证码
×
×

中国100年最美的现代艺术展

发布时间:2018-01-10  阅读数:12091

对东方价值体系下的艺术现代性、当下性、未来性的梳理、界定与展望。


对东方价值体系下的艺术现代性、当下性、未来性的梳理、界定与展望。


吴大羽 《彩韵54》43.237cm 布面油画


常玉 《母与子》 55×46cm 布面油画


宋式民居 局部


圆形展厅


丁雄泉 《紫衣揽镜少女与蓝马》182×97cm×3 纸本彩墨、丙烯


林风眠 《拈花仕女》 65×65cm 纸本彩墨


何赛邦 《字与图》 纸本综合材料


开幕现场    史依弘 京剧《梨花颂》


空间设计 祝晓峰


寻脉造山——上海宝龙美术馆开幕大展

策 展 人  :吴  从  容

学术主持:李  晓  峰

展览总监:裴  今  梅

出  品  人:许  华  琳

展      期:2017.11.18~2018.02.18

地      址:上海市闵行区漕宝路3055号



开幕现场


《寻脉造山》策展人 从容发言



只手之声——《造山》

高非 /文

1912年,陈寅恪从瑞士回国,去拜访著名史学家夏曾佑先生。夏对陈讲:“你是故人之子,能从国外学了那么好的学问回来,很值得庆贺。我自己则只能读中国书,外国书看不懂。不过,近来已觉得没有书可读了。”

“书都读完了”、“无书可读”,夏曾佑的话令陈寅恪当时很是不解。几十年后,陈寅恪自己也到了无书可读的境界。对此,陈寅恪说:“中国真正的原籍经典(原典)也只不过一百多部,其余的书都是在这些书的基础上互为引述参照而已。

夏曾佑说的,是他找到了古籍的脉络。掌握了最核心的思想,便可提携纲领,一览众山。我想,中国的所有艺术文化门类,大概都有这样的脉络可寻。中国画的山水,最讲究龙脉,顺着龙脉,气息不断,画面才会生机盎然。

2017年的年末,作为上海宝龙美术馆的开幕大展,从容策划的《造山》揭开了帷幕。每年艺术展览汗牛充栋,可《造山》展别树一帜。油画、水墨、雕塑、书法,看上去庞杂,内里却有着清晰的思考脉络,所有的作品都有一个指向,就是从内心出发对东方性精神和线性语言的追寻。


丁立人 《杂戏》 536×283cm 重彩


彭薇 《弱肉强食》 200×200cm 纸本彩墨


颜长江 《我等你很久了》 110×129cm 摄影


一了   578×86cm×4 纸本综合


郑在东 《江岸暮色》 200×200cm 布面丙烯


这是从容近年来策划体量最大的展览,如果说之前他策划的《平视》《退密》都是他思想的碎片。那么这次,他把点滴思考串出一条炫目的珍珠项链。四代人88位艺术家凝聚构成的百年东方现代艺术文献性探索,正是从容所谓的“寻脉”。是他对中国文化面对世界,面对当下所应有回应的一次整体梳理,只有宝龙美术馆如此的体量和规模,才有可能完整的呈现他的思索。

三百多件作品,包括体量庞大的书法、雕塑、装置,只有全部看过,才知道从容策展的用心。祝晓峰设计的展示空间峰回路转、移步换景,如置身传统园林中。整个展厅我转了不止一遍,第一遍是走马观花,第二遍才是细细看作品,用了大概三个小时。




看了展览的全部作品,结合宝龙美术馆的收藏展,让我感觉到,在对东西方的吸收融合上,民国那一代的老艺术家如常玉、潘玉良、林风眠、关良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就差临门一脚。到了夏阳、丁立人这里,那些朦胧的艺术感觉和追求,变得更有指向性。


苏天赐 《太湖》 90×110cm 布面油画


空间设计  刘为国


夏阳   《山水4号》 520X230cm  布面丙烯、剪贴 


而到了当下,尚扬、何赛邦以至陈量、张目达,其自觉性已蓬勃而生。从决澜社、独立美术会再到东方画会、星星画会,还有新文人画、流行书风等具有现代意义的探索行为,经历过延续、消解、重构的过程,中国的书法、水墨,在完成自身的现代转换的同时,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资源。如从容在展览前言中所说,寻找传统文化再生后呈现的东方性。


尚扬 《董其昌计划》 360×290cm 布面综合材料



史金凇  迎客松  装置


从弘一到井上有一,从常玉到栋方志功,整个展览给人的感觉是,东方与西方对话,现代与古代对话,外在空间与内在心灵对话。而最核心的,就是中国艺术在与世界对话后的可能性,这里面所有的作品具备的共性。纯粹西方语境下的艺术,或者简单的重现式的中国书画,都不能匹配这个展览。


弘一   书法对联


孙良 《显露》 195×115cm 帆布油画


叶放 《七间园》 装置艺术   青铜、石、原树等


王劼音 360×80cm×2 《山水》  


井上有一 《莫妄想》 131.5×60.3cm


每一个展厅,都有其特殊的气场,是各路大师前辈在纸上无声的较量。常玉小小一幅画,素净的小人,却把场面镇住了。何赛邦的书法手卷看似传统,却有着非常当代的观看体验。本次展览,书法的比重非常大,其中张目达的巨幅书法顶天立地,撑起了整个中心展区的场面,陈量的书法装置和徐忠平的书法展示,都是从容对于中国线性艺术充满期待的苦心。


 张羽  上墨


日本临济宗白隐禅师曾说“两手相拍有凡声,只手之声以心闻”,让人参悟一只手的声音,日本南画之祖池大雅参悟此句,一日豁然开悟,“耳岂得闻?只手之声,耳能没了,尚存于心,心能没了,尚难得之,却识师恩,不知是深”“造山”展一遍看下来,亦让人有此感。再套用展览中弘一的字——“了解世间犹若梦,灭除障垢无有余”。


明式书房 


戴耘 《菩萨》 195×135×67cm


品弎 《时有花落至》 156×122×105cm 综合材料


圆形展厅


曾梵志、赵旭、吴从容及收藏家


徐忠平 《词牌令》 60×20×4 纸本水墨


                         



策展人     从容

书写艺术探索者、上海视平线艺术创始人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