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裙”一词在清代乾隆时期开始有记载,直至清末民国时期一直有凤尾裙及其变体的存在。它是清朝妇女的一种礼服裙。裙身一般由8-12条数量不等的彩色裙带等距排列接于腰部而成。裙带在末端裁成尖角,周缘镶边以加固用,并在条身绣纹案花样装饰。裙带尾部呈剑尖状,缀有彩色缨穗或铃铛(因此带有铃铛的凤尾裙又称“叮当裙”)等。因穿着走动时彩条飘逸灵动,形似凤尾而得名。又因凤尾裙由裙带组成,因此民间又称之为“十带裙”。
凤尾裙的结构不能将人体完全密合包裹,因而常作为附属装饰系于马面裙之外,一般常见于礼仪和婚嫁场合。凤尾裙的形制华美,其制作可能会花上不少时日,装饰工艺繁多,却又很少为日常生产所穿着,是奢华风尚的流行产物。清朝中后期,随着满汉文化融合的加深,凤尾裙从一开始仅限贵族和官宦女眷穿着到殷实之家的女子也会穿着,并由此推广开来。其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01
女子的爱美之情
凤尾裙形态类似于美丽的凤鸟尾部,极有可能是通过对凤鸟流线的外形和飞翔时的动感艺术形态简化抽象得来的款式。穿上此裙行走时,裙带轻轻飘扬,除了增加女子行步时的婉约之感外,还由于其缎带上装饰了鸟兽花卉等图案和金丝线等不同色泽材料,使其如凤尾般翩跹摇曳。穿此裙站立时,因缎带尾部增加类似于如意头、金属铜铃等装饰,将缎带拉伸平直,悬垂于马面之上,良好地修饰了身型比例。同时随着凤尾裙制作工艺的多样化,其装饰效果也更为丰富。
02
民间祈福避祸的表达
民俗宗教现象是十分复杂的,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出现开始,就已经有地域区别,具有明显的自发性、民俗性、功利性。这些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已经融化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凤尾裙更是具有代表性。首先,从形制上 ,“凤尾”就满足了人们模仿的心理,希望能够如凤凰神鸟一般拥有美丽的外表和高洁品性。其次,在装饰上,凤尾裙的组成缎带上常常会绣上美丽的纹样,这些纹样大多选用传统的花卉、果实、动物和抽象化的宗教符号。
03
凤尾裙的特殊结构
虽说凤尾裙的穿着者多为家境良好的女子,但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封建社会,精心制作一条华丽的裙子仍是一件较为奢侈的事情。古代布匹门幅较窄,若是常规的罩身裙式,所花费的布匹较多,且常年穿着后,磨损不易修补替换。而凤尾裙不同,其条带式的款型,决定其是独立的单元体,在受到损坏时,只需对其某个单元进行修复焕新即可,且缎带上的刺绣和贴布,不仅装饰了裙身,还加固了裙身,延长其使用寿命,很好地解决了浪费的问题,可供长期穿着。

清末五彩绸绣花卉纹凤尾裙
上图为五彩绸绣花卉纹凤尾裙,是近代汉族民间凤尾裙中的典型样式,由淡黄、玫红、水绿、桔黄、粉红、淡蓝、朱红、大红八种色彩的丝绸面料组成十八条凤尾,凤尾有海棠、蝴蝶、葫芦、石榴、桃花、莲花、桃子等刺绣纹样,凤尾的两端有石榴、佛手、桃子的“三多”纹样贴布,寓意多子、多福、多寿。

清末水绿色绸缎三多凤凰花卉纹凤尾裙
清末水绿色绸缎三多凤凰花卉纹凤尾裙由八条水绿色缎面裙带组成,其中第一条与第五条裙带上为凤戏牡丹纹样,其余各条裙带上绣有花卉及石榴、佛手、寿桃等象征多子、多福、多寿的吉祥纹样,此裙绣工细腻精湛,尤其在用色方面在清末裙装中少见。

彩色绸绣花卉纹凤尾裙
上图为彩色绸绣花卉纹凤尾裙,腰头及与凤尾的连接部分用桔色棉布拼接,并由紫色、桃红色、淡绿色三种色彩的丝绸面料组成十条凤尾,每条凤尾分三段由串珠连接,上段紫色花朵型绣片中刺绣各式花卉纹样,中段绣片刺绣佛手、桃子、牡丹、桃花、莲花、石榴等纹样,下段造型为莲花形状,通过颜料晕染形成渐变效果,并在底端缀有鎏金铃铛,是典型的“叮当裙”。

清末大红色绸绣花卉纹凤尾裙
此裙同彩色绸绣花卉纹凤尾裙属同种类型。由朱红、淡黄、绛色、桃红、淡绿、粉红色六色丝绸面料组成九条凤尾,凤尾有梅花、蝴蝶、佛手丹、桃花刺绣,尾尖由淡绿、粉红色面料组成莲花状,并有鎏金铃铛。
装饰铃铛除了可以美化裙身外,还有一项在当时不可忽视的社会功用,那就是检验女子仪态。服装作为中国社会风俗物化表现的重要载体,其形制装饰亦是当时主流文化的侧面反映。自古以来,“礼”作为维护君臣等级、尊卑老幼的秩序,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凤尾裙在一定的思想范畴内也是表现礼仪的形式之一。凤尾部装饰的铃铛致使女子行走坐卧之时,需得仪态端庄,若是动作幅度稍大,导致裙摆飘散,铃铛传声,就会显得这家姑娘家教不严。凤尾裙成为女子从小学习“莲步轻移”优雅举止和传统礼教的工具,是对于当时女性行为的约束,也体现了封建社会对女子仪态的严苛要求。

清末红色缎绣八仙纹如意马面凤尾裙
受到马面裙流行的影响,近代汉族民间的凤尾裙常与马面结合,即在裙的前中和后中位置各加入一条马面代替凤尾,这种凤尾裙亦称“马面凤尾裙”。如上图清末红色缎绣八仙纹如意马面凤尾裙,以蓝色、淡红、朱红色丝绸面料组成十二条凤尾和前后两个马面,凤尾处有八仙、鲤鱼、蝴蝶、鹌鹑、蝙蝠纹样,八仙形态各异,生动活泼,马面处有蝴蝶、铜钱刺绣图案,马面和凤尾边缘有黑色镶边和彩色贴边,上方腰头使用淡蓝色棉布拼接,是马面凤尾裙中的一件精品。

清末大红色缎绣瓜瓞绵绵马面凤尾裙
马面凤尾裙在民间的传世数量不在少数,如上图大红色缎绣瓜瓞绵绵马面凤尾裙,主题特征鲜明,在前后马面上各绣有一个“囍”字,并装饰有卷草、铜钱、小孩纹样,寓意财源广进、早生贵子,其余八条凤尾上绣有喜鹊登梅、富贵吉祥等吉祥纹样,并在其中四条凤尾上绣有“努力学习”四个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清末多彩绸绣人物纹马面凤尾裙
上图为清末多彩绸绣人物纹如意马面凤尾裙,腰头部分用灰蓝色棉布拼接,并由黄绿、朱红、灰蓝、黄色、大红五色丝绸面料组成十条凤尾和两个马面,马面上有花篮刺绣图案,凤尾上是戏曲人物绣纹样,底部装饰有桔红色流苏。戏曲纹样也是清代裙装中的常见主题,其每条凤尾上的女性形象生动,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绣功精湛,寄托了制作者对女子仪态的期望。

清末黑色绸绣花卉纹马面凤尾裙
中国人向来喜欢喜庆、热闹,礼仪场合更是需要艳丽的色彩衬托,所以现存的传世凤尾裙大多是色彩艳丽的,并以五彩居多,而素色尤其是纯黑色的凤尾裙则较少见。上图中便是一条出自河南地区的黑色马面凤尾裙,从腰头至裙条皆以黑色面料制成,十条凤尾两两相对,有一组是喜鹊登梅纹样,其余皆是花卉纹样,比较有特点的是中间马面上的纹样,内容丰富,组合奇特,花卉缠枝纹的开光中由下至上分别是一个小孩、一头老虎、一只凤凰和一条龙,绣功朴拙,形象抽象。龙、凤、虎是中国原始图腾崇拜中的瑞兽形象,早在先秦时期便有大量的龙凤虎纹织物传世,民间传说中也有很多瑞兽保平安的故事,制作者将龙、凤、虎与小孩绣在一起是希望孩子能够有神灵庇护,茁壮成长。

暗紫色缎绣花卉纹马面凤尾裙
清末民初时期,凤尾裙出现了很多变形,如图是凤尾裙与马面裙相结合的一种形制。这种凤尾马面裙的具体样式是在马面裙的裙身部位缝订凤尾裙带,分为部分缝订和全部缝订两种。部分缝订的凤尾马面裙在走动之时,仍保留了凤尾裙本身的飘逸效果。全部缝订的马面裙到清后期逐渐简化,有的上端简化成了笔直的与裙面完全贴合的裙条,只保留裙条下端的剑头部分不与裙面贴合,形制就类似于仅仅使用缎条作为装饰的阑干裙,被称为凤尾阑干式马面裙。

背心式彩色绸绣花卉纹凤尾裙
再如上图,其形态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连衣裙,在制作时将腰头延长,变成了背心的形状,这种变形增加了凤尾裙系扎的牢固度,也增加了保暖性和舒适性,或是受到当时西式连衣裙的启发而做出的改良。
(内容来源:牛犁,崔荣荣《绣罗衣裳》)
图文编辑:李若旭
责任审校:巨亚凡
文章来源:华服志 志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