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周智敏,男,1965年7月生,浙江诸暨人,中共党员,现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绍兴分社总监,高级编辑。1988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嵊州县人民广播站编辑、编辑部主任,嵊州县经济报社副社长,《绍兴日报》总编室副主任,《绍兴晚报》副总编辑,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绍兴分社社长、总编辑等职。
我是2004年3月从绍兴晚报社调到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绍兴分社之后,才开始真正关注中国轻纺城的。1988年至1995年,我在嵊州媒体工作,只知道绍兴柯桥有一个很大的市场,各种各样的布很多,但很少有机会近身去了解它。
1995年至2004年,我虽然调到了绍兴日报社,但仍以做编辑、策划和管理为主,对中国轻纺城也只是从记者稿件的描述中略微了解了一些。
真正深入中国轻纺城,近距离、高频率地了解和认识这个超大市场,是2004年我被调到浙江日报绍兴分社之后。那个时候,浙江日报绍兴分社的记者人数较少,只有两三人,我虽然是分社社长,但很多采访还得自己去跑。那个时候,中国轻纺城我是跑得比较多的。从2015年开始,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对全省11个分社进行改革,分社职能发生了变化,除了向《浙江日报》供稿以外,运营浙江新闻客户端绍兴频道成了绍兴分社的主业,分社人数也增加到20人。这之后,我从在一线跑新闻为主,转变为以审稿、策划和管理为主,中国轻纺城就去得比较少了。

所以,我对中国轻纺城的关注和报道,主要集中在2004年到2014年这10年间。这10年,恰恰又是中国轻纺城高速发展的10年。我总的感觉就是,中国轻纺城是新闻的富矿,有挖不完的新闻和写不完的素材。10年间,我在《浙江日报》上发表的有关中国轻纺城的稿件有60余篇。这些稿件有大有小,有些是几百字的消息,也有几千字的通讯。
这些新闻报道,不是对中国轻纺城发展历程的完整记录,它只是奔腾不息大潮中的一朵朵浪花,但朵朵浪花也能折射出发展之势、市场之变。欣慰的是,我对中国轻纺城发展的一些重要节点基本没有遗漏,这些节点如果连接起来的话,基本上也能看出那个时期中国轻纺城发展的轨迹。
中国轻纺城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每年秋季举办的纺织品博览会(简称纺博会)。2004年11月,我第一次报道纺博会的时候,中国轻纺城已经喊出了“要唱响国际歌”这个口号了,也就是要走国际化之路。纺博会首次提出国际化这个口号时,只有45个国际展位,是比较弱的。到2006年,我再次去报道纺博会的时候,国际展位已经增加到了570多家,其中,俄罗斯有8家纺织企业组团来参加纺博会,进步是十分明显的。此后,国际化的步伐就迈得更大了,2008年,境外客商为2000多个;2009年,境外客商猛增到了5820个。

纺博会还有一个重大的节点,就是从2008年开始,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纺博会升格为国家级展会,档次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从之前的纺博会到现在的世界布商大会,可以看出中国轻纺城的发展路径还是很清晰的——越来越国际化、时尚化。柯桥人不光把纺博会越办越高档,还经常组织企业家到国外参展,这种相互之间的交流,也进一步促进了柯桥的时尚化和国际化。
中国轻纺城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建的,因当时条件所限,硬件设施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还是比较差的,里面没有空调也没有互联网,无法满足现代交易的需求。但在2006年的2月春节过后,这一切都成了历史。当时我写了题为“中国轻纺城升级版亮相”的报道,主要反映联合市场升级的情况。1600间营业房的卫生间、水、电、空调、宽带等设施一应俱全,经营环境大大优化。
周智敏陪同绍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如兴在浙报集团绍兴分社调研
同时开业的还有时代广场——国际贸易区,这个以一幢26层高楼、3幢13层建筑为主体的新概念市场,实际上是300多家纺织企业和贸易公司的总部。原来的中国轻纺城以门店销售为主,而在国际贸易区就升级为公司化了,交易方式也发生较大变化。所以这两个硬件的升级与建成,把中国轻纺城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07年10月中国(绍兴)国际纺织品博览会举行之际,“中国柯桥纺织指数”正式诞生。
这一纺织指数,是由商务部、浙江省经贸委和绍兴县政府依托中国轻纺城编制发布的,由纺织品价格指数、纺织品景气指数、纺织品出口指数和纺织品订单指数4部分构成。价格指数每周发布一次,景气指数和出口指数每月发布一次。纺织指数是中国纺织业的晴雨表,对于全国乃至全球的纺织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个指数在柯桥发布,更奠定了中国轻纺城在业内的地位和影响力,意义非同小可。

2009年开始,中国轻纺城着力引进和培育创意产业,主要新建了F5创意园、科技园、中国轻纺城创意园三个创意园区,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政府着力“筑巢引凤”,以优厚的条件吸引国内外创意企业落户柯桥,为传统纺织产业引入更多创新元素。经过不断努力,到2015年,中国轻纺城集聚了330多家纺织创意企业,吸引了2400多名设计师入驻。
同时,中国轻纺城对于线上创意产业培育的力度也比较大。在我的印象里,当时有一个叫“瓦栏”的网上花型交易平台,吸引了来自全球的2000多名设计师入驻,在线“叫卖”的花型达20多万张。柯桥逐渐成为全国纺织品的创意设计高地。

2011年4月15日,《浙江日报》头版刊发了我写的一条消息:《绍兴县动建网上轻纺城》,这标志着中国轻纺城顺应时代之变,正式向互联网进军。此前,绍兴县政府正式收购“全球纺织网”,网站整体从杭州搬迁至柯桥,开始建立覆盖轻纺城所有企业、经营户和境内外数以万计的经销商、采购商的资源库。柯桥提出的目标是打造全国纺织行业B2B航母,实际上,这个航母很快就建成了,从此形成了网上网下两个轻纺城并存的新格局。

绍兴市和柯桥区历届党委政府对中国轻纺城建设倾注了极大精力,可以说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干劲一任更比一任高。从建设国际纺织之都,到打造国际性纺织制造、贸易和创意中心,虽然在提法上有点差异,但对中国轻纺城建设的目标、定位,却是一脉相承的。
这也是中国轻纺城的地位、作用所决定的。我记得,时任绍兴县县长冯建荣有一个比喻,说中国轻纺城就像是一块“通灵宝玉”,如果失去了它,绍兴县的经济社会就会失魂落魄。这句话我在多个场合听他说过。正因为中国轻纺城像“通灵宝玉”一样重要,绍兴市及柯桥区的历届党委政府,包括相关部门,都对此倾注了很多的心血。
周智敏为马山镇尚巷村基层联系点授牌
市场兴则城市兴、产业兴。我认为中国轻纺城的发展对柯桥而言,确实意义重大。可以这么说,柯桥就是轻纺城,轻纺城就是柯桥,柯桥城市的发展,就是靠轻纺城的发展带动起来的。改革开放初期的柯桥,是一个不大的江南古镇;而现在的柯桥,高楼林立,城市框架也不小。在绍兴各县(市、区)当中,柯桥是最年轻的,它的房子特别新,马路也特别宽。城市的发展与中国轻纺城的发展是同步的,市场发展了,城市也发展;市场繁荣了,城市也繁荣了。所以城就是市场,市场就是城,这个关系还是比较明晰的。
中国轻纺城是依托绍兴县强大的纺织产业发展起来的。绍兴县是“托在一块布上的经济强县”,这个是我们当初稿子里经常写到的。布生产出来要有地方卖,那么自然而然就有了市场;市场形成以后,卖布更方便了,对纺织产业的推动作用也很明显。更重要的是,市场是很开放的,来自全国、全世界各地的布都在这里交易。在柯桥搞纺织的人就能看到哪种布的花样更好看、哪种布比较畅销,市场是各种信息的交汇地,及时了解行情,织出来的布才不会落后。更有很多布老板,卖布积累了资金,就向上游挺进,在柯桥弄块地,办起了织造厂、印染厂,织布、卖布一体。因此,中国轻纺城和纺织产业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产业推动市场,市场推动产业,可以说,一部中国轻纺城的发展史,也是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史。

中国轻纺城对柯桥市民来说,真是一块福地,它的繁荣和发展,对居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革命性的。
首先,中国轻纺城像台巨型印钞机,让老百姓告别贫困,走向富裕。轻纺城培育的老板是不可胜数的,我刚到绍兴的时候,经常听人说,绍兴的老板集中在柯桥,柯桥的老板大多是卖布的。到柯桥一看,果然如此,市场外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许多当地种田的农民,洗脚上岸,靠一个门市部起家,演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财富故事,有不少还功成名就,成了企业家。
周智敏等一行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调研
市场的辐射力很强,它催生了搬运、餐饮、小卖部等相关产业,更多的老百姓靠此鼓起了钱包。柯桥钱清是中国轻纺城原料市场的所在地,当年我到一个叫方家桥的村采访,全村基本是依靠市场发家致富摆脱贫困的。当时我去做了一个调查,方家桥村500多个劳动力,其中,在市场经商的48人,开小店的133人,搞餐饮的15人,做装卸的77人,办厂从事个体经济的104人,在本地企业打工的90人,村里几乎没人在外打工。不仅如此,方家桥村周边10余个村也跟着“沾光”,单是为市场服务的搬运工,估计有几千人。
其次,我觉得通过中国轻纺城,柯桥人也变得日益“洋气”了。现在你要问绍兴哪个地方外国人最多,肯定是柯桥。随着中国轻纺城国际化进程的日益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柯桥,他们在柯桥赚到了钱,有许多人也在这里安了家。他们的到来,给本地居民带来了一些变化。我记得2006年12月我写过一篇《“洋邻居”开门了》,从一件小事反映了这个变化。以前,外国人一户户在社区住下来,跟柯桥本地居民是互不往来的,社区干部有事去敲门,外国人大多装作没听见,是不会开门的。当然语言不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外国人对本地居民还是会有戒备心理,毕竟融入当地有一定的困难。这给社区的管理带来一些问题,像社区里要搞垃圾分类或者环境整治,如果外国人不配合的话,也会影响到整个社区。
后来我去柯桥育才社区采访的时候,社区主任很开心地说,现在有好多的“洋邻居”都愿意开门了。为什么会有这一转变呢?因为很多社区干部学习了英语,也学习了国际礼仪,他们去敲门的时候,可以用简单的英语跟对方交流,这样就拉近了与“洋邻居”之间的距离。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柯桥这个地方国际化的步伐在加快,不光吸引了大量外国居民,本地居民和外国人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最后,中国轻纺城的发展,促进了柯桥城区的时尚化。随着柯桥经年累月培育纺织时尚之都,越来越多的创意设计人才来到柯桥,他们不仅年轻、充满活力,而且十分时尚。我经常拿绍兴各县(市、区)作比较,从时尚化角度讲,柯桥区要略胜一筹。比如年轻人很喜欢的星巴克咖啡店,你到其他县区去找,可能一时难以找得到,但是在柯桥,一条马路上可以找到好几家。这也说明柯桥这个地方时尚化程度比较高。星巴克的氛围确实适合年轻人,带着手提电脑,要一杯咖啡,一坐就是半天。
周智敏接受绍兴布商研究中心赠书
总之,柯桥这个地方,城市年轻,居民有活力,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轻纺城的引领和带动。虽然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市场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国轻纺城的发展也有新的难题要破解,但前行的趋势是不会变的。特别是随着地铁的开通,融杭步伐的加快,柯桥这个城市,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访谈时间:2021年4月8日
文章来源:全球布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