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潮”:
搭建竞技平台,
为设计创新注入新创意、新潮流

评委话赛事:
为家纺设计注入新生力量,
为设计新锐指明方向
创意画稿组
创意画稿组评审委员会委员(按姓氏字母排序)包括: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纺织产品艺术设计系副主任鲍礼媛;浙江省羽绒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北天鹅创始人陈招贤;上海罗莱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上海研发中心创意总监、高级首席设计师罗玉娇;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时装艺术学院院长,西安曲梅时装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设计总监,陕西省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服装家纺分会会长曲梅;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阎维远;上海铭岩服饰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时尚品牌设计专家、流行趋势研究专家严明;中共海宁市许村镇党委书记朱利江。

今年针对“东方·潮”主题,参赛选手们从多种视角进行活态挖掘,立足于当下的审美意趣去探索东方文化元素的创新设计逻辑,不仅包含有形的设计元素,也包括无形的文化元素、民族精神,体现了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以及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热情,通过设计推新潜移默化地推动了文化生命力的延续。
今年参赛作品的表现手法及风格也较为多元,既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又能立足于信息时代,大胆探索东方美学的数字化创新表达。当然,参赛作品的工艺实现形式及产品载体应用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希望未来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模式可以更加多元和深入,通过协同育人更好地培养出服务于产业和国家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海宁家纺杯”创意设计大赛为院校及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搭起了高校与行业、高校与高校间的桥梁,为学生作品提供了展示、检验、被认可,以及商业转化的机会。参加大赛不仅促进了学生作品的水平提升,也增加了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实践经验和专业自信,可以说是促进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

“海宁家纺杯”创意设计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二十届,可以看到一届更比一届好。我是第一次担任大赛评委,非常高兴看到这么多有创意的作品。今年的作品在产品功能上不断地改变和增加,表现出从单一产品设计向整体空间转化的趋势。还有一些作品非常具有民族特色,让非遗更好地应用到生活当中。另外,有一些参赛作者关注到了比较“冷门”的家纺用品,比如羽绒设计作品。这让我感到家纺产业在设计方面有了很大进步,相信设计师的作品未来将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从行业来讲,大赛对行业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赛事中涌现的好作品甚至可以直接应用到企业生产中,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大赛的举办也培养和造就了更多的家纺设计人才为企业所用,对企业设计创新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今年的参赛佳作众多,大赛的主题“东方·潮”也非常符合当下的时代语境。当设计有了历史底色,则更能够突出文化自信,激发出设计师对传统与现代的哲思。今年的作品中,有一些超出了我的预期,大胆的配色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不过,我认为在作品与市场的契合度,以及对真实消费需求、消费场景的研究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在为什么设计、为谁而设计的研究上,还有更多的空间。一些过度的、太用力的,只注重设计的作品应该考虑适当做“减法”。
作为行业头部品牌企业之一,罗莱生活一直把设计和品牌文化做为企业核心发展战略。伴随着消费升级,人们更崇尚健康舒适美好的生活方式,为此罗莱生活注重从产品设计、材料中传达出舒适柔软的睡眠体验感。同时,我还想向参赛者分享罗莱优秀设计师的一些特点:他们非常热爱生活,大多数都有除本职工作以外的其他甚至跨行业的爱好和技能。我认为一个热爱生活且时刻保持好奇心的设计师,在设计维度上会比别人更高。

我认为“海宁家纺杯”创意设计大赛是促进和构筑产、学、研结合的高效平台与最佳桥梁。因为身兼多重身份,所以我在院校教学和企业生产设计方面都有所涉及。一般来说,院校更注重学术和理论研究,企业和市场更注重实践与应用,但我认为品牌设计需要以理论做为基础,去指导设计生产与应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我希望企业能够重视与院校合作,通过大赛搭建的平台,双方多沟通多交流,让理论与实践能越走越近。
另外,我建议参赛设计师能够多挖掘中华民族中的传统艺术元素,通过再加工再创造,融入到作品中。不要生搬硬套,要学会运用现代的艺术技巧,国际化的设计语言,来表达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作为“海宁家纺杯”创意大赛的老朋友,我见证了大赛的成长与发展。近年来,大赛在赛事规模、组织管理、现场评审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与提升,整个赛事越来越符合国际大赛的办赛水平和标准,甚至可与著名国际赛事比肩。随着影响力不断扩大,“海宁家纺杯”创意大赛在企业和院校中的知名度与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作品数量逐年增加,参赛水平不断提高。
今年的大赛主题“东方·潮”,非常契合当下的时尚流行趋势,参赛作品也都符合大赛主题。在评选中,我会更侧重关注作品对主题的表达与呈现方式,审视设计者的创意思维时尚度和基本功掌握程度,包括造型、色彩等设计方面。

今年的参赛作品有很多奇妙的构思和创意,能够感受到参赛选手都颇具才华,同时也让我深受启发。很多作品都能够与当下的流行趋势相契合,但也有一些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比较传统,沿用了一些比较常见的家纺设计花型,在这方面参赛选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建议参赛选手以及未来的家纺设计师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继续提升自己:一是充分发挥作为一名设计师所拥有的个性化和创造力;二是注重市场的实际需求,让创意真正落地,并运用到现实作品当中,实现其创造魅力与商业价值。
设计作品的市场化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多看、多了解当下的流行趋势、流行作品,才能更好地把握市场脉搏;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使用者对于家纺产品的使用需求,不断积累建立起对家纺产品设计的直观认识和感受,并把这种感受运用到实物产品的设计中。

作为备受瞩目的行业权威设计赛事,二十年来,“海宁家纺杯”创意设计大赛越办越好,参赛作品的质与量逐年升高,大赛的关注度与影响力逐年升温,为海宁传统产业的发展和许村家纺品牌的打造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二十年来,许村家纺蓬勃发展,产业集群与辐射能级持续刷新,企业成品化与品牌化发展之路迭代升级。近年来,产品设计、研发创新在许村家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更是不断凸现。玛雅布业、天一纺织、金永和家纺、千百荟织造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持续在产品设计开发上潜心专研、孜孜追求,专注一块布、绘就一块布。与此同时,企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和本地人才缺乏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基于现状及发展要求,许村将加大人才招引力度,搭建好本地企业与设计大赛人才互动的桥梁;组织企业向大赛设计人才发出招聘邀请函,鼓励企业购买大赛优质作品版权,进一步推动大赛成果转化。
二十年来,大赛与许村共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合作共赢,携手在新时代露头角、放异彩。相信在许村家纺迈向世界级家纺产业集群区建设的道路上,通过“海宁家纺杯”创意设计大赛虹吸的优秀设计人才、作品,将持续为许村家纺注入新动能,也将把“中国布艺名镇”这张金名片擦得更亮、打得更响。
整体软装设计组
整体软装设计组评审委员会委员(按姓氏字母排序)包括: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副教授陈大公,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与创意学院院长刘畅,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助理、纤维与空间创新中心主任田顺,海宁金永和家纺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惠标,“美㤫(de)物理研究所”创始人和主理人、清大华心(北京)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亚男。

今年的参赛作品给我的整体感觉是精彩纷呈,无论从色彩、色调,内容、图案设计还是整体的质感把握上,都展现出了青年一代设计师对美好生活和温馨家居的理解。整个评比过程中有两点让我感触很深,一是整体风格年轻化,参赛作品无不透露出Z世代艺术家、设计师们对待生活美学、生活方式的理解。同时,参赛选手们通过对国潮、中国风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在作品里面的呈现,来诠释大赛主题。获奖作品也展现出了家纺行业的青年设计趋势。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在作品中的设计和应用,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理解:首先,要厘清中国传统符号体系,通过系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搭建相关的知识体系和文化脉络,形成设计师自身的价值观、人文观。其次,设计师要关注生活本身,用兴趣和热爱观察生活,寻找传统元素、影像、色彩、图像与当代生活之间的关系,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理解融入生活之中。最后,对于系列作品可以进行更深度地主题性研究,包括从工艺材质、内容打磨以及最终呈现的主题性设计,这无疑会拓展设计作品的内容和文化属性。
希望通过“海宁家纺杯”大赛的平台让更多的艺术家、设计师和青年传统文化爱好者更加关注国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入青年力量,用更好的家纺设计呈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引发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更多关注。

“海宁家纺杯”创意设计大赛已成功举办二十年,软装赛项也已连续举办了七届,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大赛。今年软装参赛作品与主题契合度很高,从形式、风格和表现角度做出了多元化的诠释,不仅突出表现了东方传统文化,更具有世界潮流趋势和时尚创新表现。
当下,新生代消费群体的消费理念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将使软装设计的趋同性逐步被个性化的消费追求所取代。审美需求叠加文化需求,让消费者对软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装饰性和功能性,他们还希望可以展示自己的生活风格以及独到的价值观念,要求软装设计在搭配的层次感、节奏感和时尚感方面更加细腻。
作为轻纺类高职院校,也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我们一直重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专业教学中植入“海宁家纺杯”赛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赛教融合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专业理论,并在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我认为专业教学中的赛事导入,更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师生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参赛也能够让学生获得信心和成就感,更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改进和提升,为将来的实习和就业打下基础。

今年大赛呈现出的面貌令人可喜,体现了当代设计师对软装纺织品的创意思考和创新设计理念。评审中,我会侧重观察产品呈现出的视觉面貌效果、视觉印象,以及与室内空间元素搭配的协调性、匹配度等。同时,产品的材料选用、技术运用和工艺设计水平,也是我评审时会重点考虑的方面。
我认为,“海宁家纺杯”创意设计大赛对促进企业设计创新和院校教学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和重要影响,能够促使大家通过比赛去积极思考如何从软装设计的角度,把整个室内空间中的纺织材料以及创意思维、流行趋势等诸多因素整合在一起。因此无论是对学生还是企业设计师而言,参加“海宁家纺杯”创意设计大赛都是一个梳理和提升自身设计逻辑、设计思维、设计能力的过程和绝佳机会。

我认为,设计在所有商业环节中是重中之重的一环。设计可以给同样的一件物品增加更多的升值空间,不论是从美感上还是实用性和功能性上,设计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代中国更是需要把原创设计创新,做深、做精、做大。
从过去的Made In China到现在更多的Design In China的出现,“海宁家纺杯”创意设计大赛作为一个平台,可以让Design in China的设计力量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学生、设计师们踊跃参加,让更多的创新想法相互碰撞。对于家纺行业而言,“海宁家纺杯”创意设计大赛有力推动了行业发展进程和设计师创新水平,让刚刚步入社会的优秀设计师们能够被优秀的企业看到,因为自古“良马难遇慧眼”,千里马也需伯乐来相;更为初出茅庐的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切磋交流的平台,一次与商业对话的机会,一个了解市场需求、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渠道。

作为“整体软装设计组”评审团中唯一的女性评委,我非常荣幸,同时也感触良多。评审中,我会被作品中呈现出的年轻、创意、激情、参与感、专业性所打动。感动之余,我建议参赛选手在创意作品时,不要只是简单罗列传统元素、自然元素,而是应该把各种元素通过重新整理打磨,再融入到作品中,让作品具有韵味和层次感,这样才能打动人心。
“海宁家纺杯”创意设计大赛已成功举办二十年,这是我第二次担任评委。回首软装赛项举办的第一届,当时我是以其他的身份在陪跑,这个比赛好似我看着长大的一株小苗,如今它已长成大树。希望未来这棵“家纺艺术之树”,能够结出更多硕果,让东方之美通过纺织品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信息来源:中家纺
信息整合:李亚静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