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贵州新闻战线第九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在贵阳举行。来自省、市(州)新闻单位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在现场讲述了他们笔下、口中、心目中的好故事。朴实而充满真情的演讲,从不同的视角折射出多彩贵州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现了记者群体记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下面来看此次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王媛媛的分享——
今天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讲我和几个包的故事。
看,这些就是我收藏的包,不同颜色,不同款式,不同风格,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个个都凝聚着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和我在采访中认识的一个个非遗“守艺人”的精彩故事,不是大牌胜似大牌。
这个包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以贵州苗绣中破线绣的技法绣成的“蝴蝶妈妈”的纹样。作者是我拜的师父,苗绣技艺非遗传承人刘正花。
一个新闻主播,怎么会有一个苗绣老师?故事得从2017年说起,当时我去采访一堂苗绣公益课,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我很快就被绚丽的苗绣所吸引,被非遗文化的厚重所震撼。不顾自己是个刺绣“小白”,就想拜正花为师。没想到正花老师想了想说,不如我们互拜为师吧,要推广苗绣我可得先学好普通话。就这样,我们彼此为师,也彼此为友。
美丽的苗绣,绣起来并不容易,您看,这就是我的作业和正花老师作品的对比图,哪件是我的作业,我想大家一定一目了然吧。
苗绣,是苗族历史、文化与习俗的传承。苗族没有文字,于是他们把历史与文化记忆都绣在了衣服上、藏进了针线里。因此在收藏家眼里一件传统的苗族绣衣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正花老师曾无不遗憾地告诉我,年轻的时候因为家乡穷,不得已,就在北京潘家园摆摊,卖掉了一些有着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历史的“老绣衣”。如今非遗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受到重视,苗族同胞也彻底摆脱了贫困,日益富裕的生活让她有条件重新拾起传统技艺,按照留下的图样,“复制”那些被卖掉的老绣衣。
然而,恢复传统技艺谈何容易,哪怕作为传承人的她,也依然用数年的时间,才用传统技法绣出了一件施洞苗衣,被业内专家誉为代表了当代施洞苗绣最高水准的“标本”。“卖掉的绣衣,我要一件件绣回来”,这就是正花老师的坚持,也是在采访中最打动我的地方。
一次采访,一生结缘。如今正花老师花越绣越好,普通话也越说越流利,还把贵州苗绣的故事与技艺,讲到了时尚发布会上,讲进了大学课堂里。
前几天,正花老师又告诉了我一个好消息:她应一家珠宝公司之邀,为其新推出的系列作品创作纹样,这将能带着寨子里20多个姐妹一起把“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并以此开启了这一品牌的苗绣推广项目。
在正花老师发来的照片里,珠宝品牌戴比尔斯的名号让我惊叹,而更打动我的,是正花老师和姐妹们现在满满的自信,这是民族文化带来的自信,也是山里的妇女同胞能够重新定义自己人生的自信。
再来看一个包。2020年,我主持了第十五届北京文博会贵州馆的活动,在展馆里看到了我的一个同款包。这款来自于贵阳“对坐”工坊的包有着两项非遗:一是苗绣堆绣,二是苗族银饰,两项古老的技艺毫不违和地出现在了时尚的小背包上。
非遗,需要有正花老师那样“标本”级的传承,也需要有这种“走秀”级的创新。创新,把大都市里时尚设计师与小乡村里的民族绣娘撮合到了一起,刷新了人们对于民族手工艺“古朴陈旧”的刻板认识,让人们看到了传统审美穿越时空的无穷魅力。
现场的这种融合不止于此,于是我迅速拿起自拍杆,边说边拍,给大家介绍植入了贵州西江苗寨场景的手游、国际大牌与贵州苗绣联名的刺绣丝巾,施华洛世奇与贵州银饰创造的别样璀璨……
直到现在,每当我重新翻看这组新媒体报道获得的一次次转发、一个个点赞,甚至还有人留言询价时,总会想起2021年2月在贵州毕节化屋村,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句话:“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既能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也能为扶贫产业、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贵州的非遗在主动走出去,也在吸引着手艺人们走进来。比如这个包,就是客居云南的一位设计师小金宝的作品。包中间的苗绣,正来自于贵州绣娘,毕业于广州美院的小金宝是广东人,为了制作独一无二的作品,她跑遍了世界许多地方,但有一个地方她年年不缺席,那就是贵州。
她告诉我,在贵州她学会了画蜡画、印蜡染。在她看来,贵州苗族的染织绣文化,是整个中国最密集,分支和风格最多的地区。贵州拓展了她的艺术视野,增添了她的创作灵感。
小金宝也把苗寨当成了自己的家,经常把在世界各地搜集到的纹样图案和文创产品拿出来,和寨子里的手艺人们交流分享,教大家如何进行再次提取创作,制作成具有新意的文创产品,还教寨子里的绣娘们直播带货。在让非遗变得生活化、现代化的同时,也把贵州的非遗文化传播到更远更广阔的地域。
三个包,三位新闻当事人,三个故事。有的曲折,有的愉快,有的充满期待。这样的故事能够发生,源于他们的坚持与创造,更源于我们的文化自信正在觉醒的这个时代。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清晰地记得,支持民族刺绣工艺,帮绣娘发展的“锦绣计划”,从2013年起就受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还被全国妇联誉为“妇女脱贫的标志性项目”,更令人激动的是,在2021年,“锦绣计划”被彭丽媛教授点赞,十三五时期,被全国妇联写入提交联合国的《新时代妇女扶贫减贫的中国经验》里。
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在贵州是一个脱贫的故事,也是一个文化自信的故事,更是一个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无论您从哪个角度去看待这个故事,我相信您都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所身处的时代,给每一个人带来的机遇与变化。
记者,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我们要有绣娘们以针线做笔,精益求精的精神,用镜头、用声音、用文字记录下每一个属于新时代的记忆。我庆幸自己是一名新闻工作者,让我得以在更广阔的视角上见证并记录这一切。未来,我会一直在路上,带着我的这些包,把贵州的精彩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供稿:贵州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
编辑:颜瑾
责编:谢添
统筹:陈驿
文章来源:贵视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