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梳、捻线、织成布......在贡布日山脚下的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编织车间里,吱吱嘎嘎的机杼声不绝于耳。织梭在工人们的巧手中飞旋,配合着脚下的踏板,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编织而出——披肩、围巾、藏装、藏毯......这让人眼前一亮的泽帖尔,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在经历了抢救、挖掘、创新,又重新连上了历史的脉络,展现出独特的时尚魅力。
在“泽帖尔”一词中,“泽”是泽当的简称;“帖”是藏语音译“帖玛”的简称,意为“毛哗叽”。“泽帖尔”意为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本地独有的纯手工精羊毛哗叽(藏族高端氆氇)。
泽帖尔制作工艺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相传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将汉族先进的纺织工艺融入到藏族传统氆氇纺织技艺中,两者紧密结合派生出独具特色的纯手工精羊毛哗叽。这种纯手工精羊毛哗叽,曾是历代西藏高僧及达官贵人用来制作服饰的专用贡品面料。在编织车间里,工人们有的捻着羊毛、有的缠着毛线、有的坐在织布机上灵活地操作着手里的梭子......18道工序组成流水线有序运行,一匹匹泽帖尔在工人手里翻飞的梭子中缓缓成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制作泽帖尔只取羊后颈毛,因为这个部位的羊毛纤维更长、更细腻柔软。仅从这一点,就足以看出泽帖尔选料的考究。由于羊后颈毛量少,因此织一条围巾就要用掉大概20只羊的后颈毛。实际上,不光是选料,编织泽帖尔,18道工序,道道精细。据介绍,取羊毛后,要用清澈的温水进行清洗,清洗时羊毛的根部在下,清洗后要进行晾晒,再将晒好的羊毛分成若干份,用天然丝石竹刷子刷毛,竹刷后的羊毛呈三角形。捻线环节更是讲究,初捻用拇指和中指将线绕在木质纺锤上,细捻则对捻好的经线进行两股线逆转,增加羊毛线的韧性。
“正式上架编织时,织布机上的筘多达184根,进行经纬双线、纬线单线编织,要求每厘米密度经线不少于720根,纬线不少于30根,需要手艺人具备非常娴熟的技艺才能完成。编织好的泽帖尔要用小火反复烤制,使表面平滑,再经温水和冷水清洗,最后还要用大石压3-4天,才可进行染色。染线的原料大部分为纯天然染料,包括藏红花等名贵药材。”西藏哗叽服饰有限公司讲解员介绍说。
“由于工艺繁复,在对相关技艺进行改良的基础上,即便是最熟练的工人,一天也只能织20厘米左右的泽帖尔,而更早以前,每人每天只能织出大概10厘米。因此,制作一套纯手工的藏装至少要用半个月的时间。”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西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巴桑说。与普通氆氇相比,泽帖尔有着一种因稀有珍贵、技艺难以掌握而带来的“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时间的梭子未曾停歇,唯有手艺人守着不可被机器取代的独特气质,以梭代笔,在如梭岁月中静静织就芳华。由于在历史上贵为贡品,泽帖尔选材讲究,制作技艺也颇为“神秘”。在历史的传承中,掌握传统泽帖尔技艺的手艺人,主要集中在乃东区泽当镇。即便如此,到2007年,整个泽当镇会编织泽帖尔的手工艺人屈指可数。“18道程序,从取材到捻线,到染色,再到经纬线编织,几乎找不出一个‘全知全能’的纺织人。”巴桑说。
从小学习画唐卡的巴桑,2007年的时候已经是声名远扬的画师。他在开设唐卡画室,传承唐卡文化的同时,开始思考家乡泽帖尔传统技艺的传承问题。巴桑时时留心关于泽帖尔的各项资料,四处拜访掌握泽帖尔编织技艺的老人,为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做着准备。
2008年,巴桑开办泽帖尔技能培训班,一边专门探访、聘请阿旺措姆等5位老艺人对泽帖尔技艺进行回忆、试验和研究;一边寻找和制作编织工具,整理出羊毛选料、加工、染色和编制流程,并招收了42名贫困户学生,手把手传授编织技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员们终于掌握了这项技艺,濒临失传的泽帖尔手工纺织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终于抢救成功。2010年,泽帖尔纺织技艺正式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几年来,两百多人经过培训掌握了泽帖尔编织技术,也开始了泽帖尔的经营之路。2014年,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与朗姿等多家公司合作,成立了山南泽帖尔民族手工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新产品融合了许多时尚元素,达到美观与实用的完美结合。随着以泽帖尔纺织品为主导的各类民族文化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经营走上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轨道,合作社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针对市场需求,巴桑对泽帖尔纺织工艺进行了大胆创新发展,在原料上采用纯羊绒,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纺织和染色技术,使泽帖尔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种类实现了多元化,产品更具藏民族特色,产品价值得到大幅提升。在“锦绣中华——201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和2021雅砻文化旅游节“雅鲁藏布”现代藏装服饰秀上,泽帖尔纺织技艺服饰一经亮相,便惊艳四座。经过多年发展,泽帖尔品牌各类服装、围巾、披肩、旅游纪念品等产品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相关产品不仅销往国内市场,还远销尼泊尔等海外市场。2021年,泽帖尔编织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面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泽帖尔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传承,同样遇到了“只能保护,难以发展”的困境。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创作主题单调、表现形式单一等问题困扰着泽帖尔编织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泽帖尔在加工制作西装、大衣等服装时设计老套,其服装制作工艺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是制约泽帖尔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巴桑坦言。
在乃东区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泽帖尔产品展示大厅,一件件精美的作品让人爱不释手,帽子、披肩、围巾、衣服......充满民族特色、样式活泼新颖。在展厅参观的北京服装学院教授、针织品牌“度兮”创始人郭瑞萍,指着一款自己设计的、曾在201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上走秀的时装包,向巴桑询问量产情况。巴桑表示,这款包即将实现量产。巴桑告诉记者:“与北京服装学院的合作始于2016年,合作社邀请北京服装学院师生参与设计,生产泽帖尔品牌藏装、披肩、卡垫等丰富产品,传统面料融合时尚元素,美观实用。一套泽帖尔藏装价格在一万元以上,较便宜的围巾售价也在一千元左右。”
郭瑞萍说:“把民族非遗与文化创意有效对接,让传统元素转化成丰富多彩的现代品牌,不但能有效解决市场需求问题,还能争取社会资源参与到民族非遗的传承与传播中。传统的东西也可以做得非常高级和时髦,这需要用设计的力量去推动非遗焕发生命力,去做走进日常生活的现代化的产品,在未来也还有很大的设计空间。”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刘家强说:“泽帖尔编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是文化与艺术的融合升华,打破局限的时尚趋势,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时尚的革新进行创新组合,以最新锐、富有创造力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全新演绎,是泽帖尔传承与发展的意义所在。”“近几年来,我们的泽帖尔传统毛纺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从围巾到服饰,加入了许多受年轻人喜欢的时尚元素,目前有上百种产品,市场反响良好。合作社在多地设立了直销店,还通过电商渠道,在京东等线上平台建立销售网络,实现了快速发展。”巴桑说:“下一步,我想借助国家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契机,继续加强同专业院校和内地纺织企业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做好传统工艺提升工作,研发生产出更多民族特色服饰及衍生产品,打造泽帖尔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民族手工业,让非遗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