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夕,一则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国旗设计稿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谁最终成为了国旗的设计者?在距开国大典不足4天的时候,谁承担起连夜赶制国旗的任务?开国大典时,毛泽东主席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国旗。这面国旗长460厘米、高338厘米,是由5幅红绸拼接缝制而成的,5颗黄五角星由黄缎制成。红色旗面上一颗大星位于左边,四颗小星位于右边环绕着大星,每颗小星均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开国大典时毛泽东主席升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国旗
1949年7月的一天,一则题为《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为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的消息刊登在了《人民日报》《北平解放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纸上,其中明确提出了国旗的设计要求。(乙)政权特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丙)形式为长方形,长阔三与二之比,以庄严简洁为主;征稿的消息很快引起上海一名普通职员曾联松的注意。他擅长书画,也懂得几何构图。怀着对新中国的热爱,曾联松决定试一试。曾联松的侄子曾浙一回忆说:“偶然的机会,晚上散步,(他)仰望天空看到星星,那个时候正好想到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按照毛泽东同志当时4个阶级的理论,4颗小星围绕大星,他就引申出来。”▲曾联松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原稿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有了灵感后,曾联松用红黄两色的电光纸剪贴、排布好了国旗图案,将设计图稿小心翼翼地装进信封,投递给了新政协筹备会。此时,新政协筹备会收到了来自国内外的国旗应征稿件1920件,图案2992幅,投稿者中有艺术家、政治家,还有普通教师、工人、军人、农民。经过多次讨论、层层遴选,曾联松设计的图案脱颖而出。随后,筹备会审议时,将原设计稿里大五角星中的镰刀和锤子去掉,使国旗图案更加庄严简洁。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代表们举手表决,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国旗方案公布后,距开国大典仅剩不到4天时间。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将设计图纸上的国旗,变成飘扬在广场上空的旗帜,这个任务,由谁来完成?9月29日上午,在国营永茂实业公司工作的宋树信,接到北京市委下达的制作国旗任务。在跑遍了多家布料店后,他终于在大栅栏的瑞蚨祥找到面料、颜色和质地都适合做旗面的红绸,以及做五角星用的黄绸缎。找到面料后,宋树信一刻不敢耽搁,拿到缝纫社跟工人们一起连夜缝制国旗。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国旗上隐约能看见拼接缝的痕迹。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李琮:由于当时的印染技术达不到印制大幅面国旗的要求,只能够采用手工缝制。当时北平刚刚解放,物资相对匮乏,瑞蚨祥全店上下盘点库存,最终在一个地下库房里翻出了半匹黄绸缎。黄绸缎一尺多宽,做大五角星的长度不够,所以必须要接一个角尖。上级接到了这个实际情况(的反馈),就经过讨论允许拼接。就这样,历时一天一夜,9月30日下午1点,长460厘米、高338厘米的新中国第一面国旗诞生了。
▲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10月1日,广播中预告了天安门广场即将举行开国盛典的消息。当天下午,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伴着激昂高亢的《义勇军进行曲》旋律和54门礼炮齐鸣28响,毛主席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此屹立于世界东方。鲜艳的五星红旗见证了中国历史新篇章的开端,它也将继续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国旗在太空:
五星红旗耀月球
12月3日23时10分,嫦娥五号上升器3000N发动机点火起飞。起飞前,一面五星红旗在着陆器上展开。这也是中国在月球上,放置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这面国旗由武汉纺织大学“省部共建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实验室”负责人徐卫林教授带领的5人团队制作完成,攻关小组耗时8年才将这面深空探测领域第一面设有温控条件悬挂在外的国旗完工。▲徐卫林教授和团队成员王运利、曹根阳、盛丹、潘恒研讨国旗研制技术问题。武汉纺织大学提供
徐卫林教授介绍,这面五星红旗的织物以芳纶为主,而芳纶初始模量大,很难纺出高品质纱线,不利于国旗的展示。为提供符合标准的纱线,经过多次实验研究,最终确定采用团队荣获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来生产纱线,此技术为月面国旗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嫦娥五号在月表的作业时间均为白天,所以国旗的使用温度设置在正负150摄氏度范围,在地面模拟太空舱测试,完全符合要求。”2012年,团队接到缝制一面国旗在月球上展示的任务,国旗要求抗皱、耐高低温、耐紫外线,而且要便于收放,即使收放也要平整而无折痕。这看似简单的制作条件,却让团队成员倍感压力。接到任务后,团队不舍昼夜,当即在原料筛选、结构设计、图形构建上全面展开工作。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仅在选材上花费的时间就超过1年。他们在研究中发现,虽然有些纤维材料的强度很高,但染色性能较差,染色性能较好的纤维材料,强度又达不到要求,单一纤维和纺织工艺都无法满足月面环境的要求。“虽然芳纶和锦纶两种材料性能优越,但两者很难在一起加工。”徐卫林教授团队成员曹根阳副教授说,这两种材料都是从海量的高性能材料中筛选出来的,为提供符合标准的芳纶材料,烟台一家纺织企业还单独开了一次纺车,才符合技术指标,但是芳纶本身不耐强紫外线,他们利用小分子调控技术实现了芳纶纤维的结构调控及颜色构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极端紫外条件下优良的耐日晒牢度。芳纶和锦纶的结合则采用了独特的纺纱技术,让二者实现紧密结合。在五星红旗制作过程中,团队还发现另一个难题:在高低温交变和绝对真空条件下,五星红旗会串色,黄的串红,红的串黄。“五星红旗上颜色能串,说明小粒子会流动。”曹根阳前往上海,希望能从颜料的制备上找到原因,结果失望而归。最终采用徐卫林教授的科技成果——天然材料微纳米化技术,让小粒子不再流动,串色问题迎刃而解。 ▲武汉纺织大学研制的嫦娥五号“织物版”五星红旗飞向太空前留影。武汉纺织大学提供
串色问题解决了,那么国旗上的五角星究竟是绣还是印上去呢?团队成员想在制作上更多地体现中国元素,觉得绣上去更有质感,便首先想到了汉绣,尝试用汉绣技术将五角星绣在旗面上。反复尝试后发现,刺绣的线与国旗材料收缩不一致,容易起皱,最终放弃刺绣,改为印五角星,然后套上黄色。他们又想到采用蚕丝,但普通蚕丝并不耐受紫外线,怎么办?团队采用“整理”技术克服了这一难关,将蚕丝用在了这面国旗上,最大限度体现中国元素。最终,不褪色,不串色、不变形,能够抵御月表恶劣环境的国旗诞生了。
今日的国旗:
赶制国旗迎国庆
9月26日下午,位于青岛即墨区段泊岚镇上的青岛万德隆旗帜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制作各种型号的国旗。制图、制版、调色、印花、高温发色、定型、印品检验、裁剪、缝纫、成品质检、包装等10多道工序,都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认真把关。他们时刻关注产品,通过视频把控整条生产线,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任何误差,因为一点误差都会导致产品瑕疵。
国庆节临近,记者探访了该厂的生产车间,工人师傅在印花车间内检查刚刚印好的国旗,看发色是否完好,色牢度是否足够,旗面是否有沾染,色边线是否笔直,是否有踏色或留白。随着技术的提高,制作国旗早已摆脱了以往的手工传统印染工艺,工厂追求绿色环保,进入车间内,几乎闻不到染料的味道。制版师傅告诉记者,现在的模板全是电脑做出,尺寸精准;然后由调色机调色,上大型印花机开印,再经过烘箱高温发色,无水印花工艺,一整套流程下来,取代了过去的手工水洗印染和传统晾晒,实现了现代化的操作工艺。国庆节即将到来,国旗和党旗的订单增多,工人也更加忙碌,车间每天赶制一万多面国旗。工厂检验流程很严格,车间经过好几道检验程序。每一批旗帜印完定型后都要经过检验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裁剪缝制,缝制完成后还要经过严格检验,看针码大小是否合格,是否有跳线,线头,尺寸是否合乎标准。检验完成后才能将一面面国旗折叠起来包装。出厂前还要对旗帜进行抽检,确保精益求精。工厂全体工人以这种独特的方式,
向祖国献礼,祝福祖国生日快乐!
来源:NTMT纺织新材料综合整理自(礼泉法院、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长江日报、半岛都市报、纺友网)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