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石洗 / 石磨(STONE WASH)石洗。
即在洗水中加入一定大小的浮石,使浮石与衣服打磨,打磨缸内的水位以衣物完全浸透的低水位进行,以使得浮石能很好地与衣物接触。在石磨前可进行普洗或漂洗,也可在石磨后进行漂洗。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可以采用黄石、白石、AAA石、人造石、胶球等进行洗涤,以达到不同的洗水效果,洗后布面呈现灰蒙、陈旧的感觉,衣物有轻微至重度破损。
3、酵素洗(ENZYME WASH)酵素。
这是一种纤维素酶,它可以在一定PH值和温度下,对纤维结构产生降解作用,使布面可以较温和地褪色,褪毛(产生“桃皮”效果),并得到持久的柔软效果。可以石头并用或代替石头,若与石头并用,通常称为酵素石洗(ENZYMESTONE WASH)。
4、砂洗(SAND WASH)
砂洗多用一些碱性,氧化性助剂,使衣物洗后有一定褪色效果及陈旧感,若配以石磨,洗后布料表面会产生一层柔和霜白的绒毛,再加入一些柔软剂,可使洗后织物松软、柔和,从而提高穿着的舒适性。
5、化学洗(CHEMICAL WASH)
化学洗主要是通过使用强碱助剂(NaOH,NaSiO3等)来达到褪色的目的,洗后衣物有较为明显的陈旧感,再加入柔软剂,衣物会有柔软、丰满的效果。如果在化学洗中加入石头,则称为化石洗(CHEMICAL STONE WASH),可以增强褪色及磨损效果,从而使衣物有较强的残旧感,化石洗集化学洗及石洗效果集于一身,洗后可以达到一种仿旧和起毛的效果。
6、漂洗(BLEACH WASH)
为使衣物有洁白或鲜艳的外观和柔软的手感,需对衣物进行漂洗,即在普通洗涤过清水后,加温到60°C,根据漂白颜色的深浅,加适量的漂白剂 (bleaching agent),7-10 分钟时间内使颜色对板一致。操作时,加漂剂的方向应与转缸的转向一致,以免漂白剂因不能尽快的与水稀释而直接落在衣物上,出现局部漂白。
漂白前,缸内水位要稍高,以便漂水稀释。衣物漂白对板后,即以大(小)苏打( Na2CO3, NaHCO3)对水中的残余漂白水进行中和,使漂白完全停止。待过清水后,在50°C水温中加洗涤剂,荧光增白剂,双氧水等作最后的洗涤,中和PH值,荧光增白等,最后进行柔软处理即可。漂洗可分为氧漂和氯漂。氧漂是利用双氧水在一定PH值及温度下的氧化作用来破坏染料结构,从而达到褪色,增白的目的,一般漂布面会略微泛红。氯漂是利用次氯酸钠的氧化作用来破坏染料结构,从而达到褪色的目的。氯漂的褪色效果粗犷,多用于靛兰牛仔布的漂洗。
漂白对板后,应以海波对水中及衣物残余氯进行中和,使漂白停止,漂白后再进行石磨,则称为石漂洗(BLEACH STONE)
7、破坏洗(DESTROY WASH)
成衣经过浮石打磨及助剂处理后,在某些部位(骨位、领角等)产生一定程度的破损,洗后衣物会有较为明显的残旧效果。
8、雪花洗
把干燥的浮石用高锰酸钾溶液浸透,然后在专用转缸内直接与衣物打磨,通过浮石打磨在衣物上,使高锰酸钾把摩擦点氧化掉, 使布面呈不规则褪色,形成类似雪花的白点。
9、猫须(MOUSTACHE EFFECT)
也就是WHISKER,不过WHISKER的说法专业一些。猫须就是手砂(手擦,HAND BRUSH)的一种,它只不过磨成猫须的形状而已。
10、喷沙又叫打沙(SPRAY STONE WASH / SAND BLAST)
是用专用设备(形象点讲就是一种电动的大型牙刷,只不过是滚筒型的)在布料上打磨,通常有一个充气模型配合。
11、喷马骝(MONKEY WASH)
它和喷沙本质的区别就是前者为化学作用,后者则为物理作用。喷马骝就是用喷枪把高锰酸钾溶液按设计要求喷到服装上,发生化学反应使布料退色。用高锰酸钾的浓度和喷射量来控制退色的程度。从效果上分的话,喷马骝退色均匀,表层里层都有退色,而且可以达到很强的退色效果。而喷沙只是在表层有退色,可以看到纤维的物理损伤。
12、碧纹洗(Pigment wash / pigment dyed wash)
也叫“单面涂层 / 涂料染色”,意思是说这种洗水方法是专为经过涂料染色的服装而设的,其作用是巩固原来的艳丽色泽及增加手感的软度。
虽然“DENIM”这个词起源于法语,又诞生于美国,但只有在日本,你才能找到当今世界上最好的牛仔裤。
其实日本的牛仔历史并不长,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那时牛仔裤由于好莱坞众星的带货,慢慢成为了日常的时尚单品。
所以日本牛凭什么那么贵?有什么特别的?
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日牛好在哪。
面料工艺
日本牛仔布通常由老式织布机梭织而成——并非传闻中美国进口的Draper织机,而是老式的Toyoda织机。
许多日本工厂至今仍在使用1924年版的Toyoda G织机(当年也是以最高级别织布机的身份引进的)
老式Toyoda织机的产量十分有限——布幅宽度仅有90厘米,织造过程比现代机器要慢得多。
相比之下,现代织机非常快速有效,并且精确可控。不过问题是,老道的养牛人需要的不是精准,编织过程产生的差异性和不完美性(甚至小瑕疵),才是日本牛最吸引人的地方,如同手工艺品一般。
拿一条漂亮的日产牛与一条商业的成品牛仔裤进行比较,你会立即注意到他们质地上的差异——大多数批量生产的牛仔裤都有光滑的表面,但日本牛仔布通常出奇的毛糙。
每一块面料都有着不同的落色以及花纹,这些品质是通过无数的实践以及一次次对织机微调才得以实现的,或者你也可以说,是织机的性格所致。
染色工艺
传统的染色工艺也是日本牛仔的一大特色。日本有着悠久的纺织染色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的和服,比如絣染技术(其实发源于我大中华)这些技术在今天的日本流传了下来。
絣染是我国古老的印染方法,这种特殊技艺在海南黎族尚存,虽然我国其他民族也有絣染,通常是先织布后絣染,而黎族的絣染技艺是先絣染后织布,不仅丰富了图案的层次,还有朦胧美的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许多西方品牌在牛仔裤上使用相同的Cone White Oak赤耳布,但这意味着不同牛仔的落色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别。
而日本丹宁却恰恰采用了各种不同的专有染色工艺制成,这也导致了每条日本牛仔裤的落色完全不同。
比如下图展示的“白芯”棉纱——外部为靛蓝色,而芯部保留了棉的天然白色;只有用这种纱线编织的牛仔布才能够提供自然渐变的落色。(日本是第一个开发并沿用这种棉纱的国家)
生产这种棉纱的秘诀是绳索染色的过程——在形成500米长的绳索之后,纱线反复在靛蓝染料中浸泡、挤压并在空气中氧化
面料磅数
日本丹宁的另一个要素是重量——世界上大多数20盎司以上的牛仔布都来自日本。
虽然磅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喜好,但重量级牛仔布的超强耐用性为其带来了大批粉丝。除了在寒冷天气中能防止你得关节炎外,重量级牛仔布往往更容易产生较深的折痕,因此其落色的产生通常比低磅数的材料更快更明显。
然而,重量级也不意味着更持久。较重的牛仔布会给缝线带来更多压力,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更快的断线,特别是在采用全棉缝线的牛仔裤上(所以20盎司有点太夸张,12到16盎司比较可取)。
赤耳布并不是日本独有的,但在牛仔界,日产丹宁才是最高标准的前提。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