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衣正呈现出时装化的趋势。
不仅是运动内衣,普通内衣也越来越强调设计感和穿搭属性,穿着场景不再局限于内搭,甚至像「塑身衣」这样的内衣样式也开始融入服装设计。这在过去一年的时尚秀场和明星博主的街拍中都有所体现。
这一期邀请到一个具备时装化特色的内衣品牌「THE BLENDER」,与品牌的联合创始人兼COO Coco探讨,她们是如何用时装品牌的方式来做内衣,以及内衣产品的时装化趋势是如何形成的。
THE BLENDER的三位主理人——Coco、Bridget、Jannie,曾分别任职于时尚媒体、奢侈品珠宝腕表集团和高端护肤品牌,关注时尚、品味一致。
品牌的创立源自于三位主理人对内衣产品的需求和对国内内衣市场的观察:当时市场上要么是以钢圈的、蕾丝为主的内衣产品,还是带着传统的性感、悦他色彩;要么是刚刚兴起的「无尺码」内衣,舒适度高但设计受限。
既舒适又有设计审美的内衣选择很少。
为了满足有一样需求的女性,三位主理人在2018年创立了THE BLENDER,并开始以时装化的方式经营。所谓时装化不仅是指跟着时装周的节奏上新和订货,品牌在款式设计、每个系列的产品搭配也跟时装品牌的思路一致。
在这期节目中,Coco分享了品牌在产品设计上的思考、品牌风格的形成和把控,以及如何通过参加时装周进入买手渠道,等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探讨了国内外女性市场的区别、国内内衣品牌大致的分类和发展历程,以及内衣的时装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本期的对话节选:
01 不局限一种风格,满足多场景需求
《窄播》:你和另外两位合伙人当时为什么会想要做一个内衣品牌?
Coco:我们最初是因为在国内买不到自己喜欢的内衣。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习惯,每次出国旅行都会去逛内衣店,国外的内衣品牌会更好看、更丰富,国内相对来说比较传统,主要是有钢圈的和蕾丝的,还有无尺码、无钢圈偏舒适感的一些内衣,但有颜值且舒适的,选择比较少。
《窄播》:根据你们当时的观察,国内与国外的内衣市场区别在何处?
Coco:国外的内衣市场不是大而全的品牌,它就是小而美的,风格非常精准,精于做一些色彩或剪裁上的一些深挖,或聚焦于场景,比如说让女性在通勤场景中感到愉悦。
我们创立品牌时,国内还处在从有钢圈到无钢圈的蜕变状态,在颜值和设计上面少有能打动我们的款式。
「无钢圈」这个概念让女性意识到要取悦自己,但因为无钢圈覆盖了女性从年轻到年长的所有年龄段,在设计上就必然受限。所以这一类内衣虽然在追求舒适度上达到了极致,但在设计上没有特别大的特色,难以满足年轻时髦女生的需求。
《窄播》:也就是说,THE BLENDER不想做全年龄段的人都可以穿的,而是要面向某一群女性。这一群女生是怎样的画像?她们喜欢什么样的产品?
Coco:THE BLENDER的目标客群是泛 25 岁的年轻女性群体。泛 25 岁不仅说生理年龄在 25 岁左右,而且在心理年龄方面,女性希望永远保持年轻的一个心态。
25 岁是一个怎么样的年龄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龄阶段:18 岁女生仰望25岁姐姐穿什么,30+女性也想了解年轻妹妹在穿什么。
泛25岁女性群体,她们刚刚大学毕业,或者刚从国外念完研究生回来,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有了养活自己的薪水。另外,她们有更完善的审美体系,知道怎样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是引领潮流的一群人。
并且她们的社交范围非常广,除了日常上班,她们下班会去约会、深夜会去蹦迪,每年年假会想着去哪里旅行。这群女生是我们最核心的TA,产品设计风格以及功能性层面都在满足这群泛25 岁年轻女性的需求。
在消费层面,她们有三个很大的特点,她们喜欢的产品是有颜、有趣、可晒的。
有颜就是一定要漂亮好看,她们会为颜值买单;有趣是说你的品牌要跟其他品牌不一样,需要有自身的故事性和独特性;可晒是说她们需要有足够的素材作为社交货币去张扬自身的个性和态度。
我们就以这三点进行产品定位和产品设计,所以我们的产品跟传统内衣相比就没有那么「内」。从我们设计的第一款产品开始,肩带和整体配色都能让用户愿意去晒,而且晒出来不会尴尬,甚至在整个搭配中,肩带是点睛之笔。
《窄播》:你们的第一款内衣是什么样的,当时是怎么设计出这样一款产品的?
Coco:我们第一款产品是非常大胆跟极致的。它的灵感来源于一部电影——《低俗小说》。因为我们想打破对内衣的既定联想——优雅知性。《低俗小说》的感觉就是反传统,有调性,体现了女性角色内心的思考,和我们想去尝试的路线是一致的。
这款产品有两大亮点:第一是撞色,这款内衣的撞色并不常见,我们采用了好几个配色,其中最受欢迎的配色就是姜红色与雾霾蓝,这款配色也依然是我们这款产品的销售第一;第二是它采用了单层设计,没有任何杯垫在里面,材质亲肤,穿上去会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效果,是非常极致的一个设计。
这款产品当年(2019年)获得了法国Eurovet亚太地区的新晋品牌冠军,给到我们非常大的鼓励,让我们坚定地把品牌做下去。
《窄播》:你们为什么一开始就明确自己不走优雅知性的路线?你觉得THE BLENDER走的是什么路线?
Coco:我们还是想打造出不一样的东西,我觉得每个女生都是多面的,她不一定要保持一样的状态,前两小时还在做精致白领,后两小时可能就去蹦迪了。
我们希望女生可以有更多的态度,或者是说展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状态。其他品牌已经把蕾丝内衣做得很好,我们希望在自己的领域里面发挥一些特长,在垂类人群或者风格里不断让自己变得更加精进。
就像我们的名字 THE BLENDER(搅拌机)一样,我们是一个混合体。我们的设计元素,可能源于电影、建筑、艺术或者音乐等,产品设计可能有很亮的色彩,也会有高级的牛仔面料,跨度很大。
但核心是,我们不局限某些风格或概念,目的就是想让年轻女性在不同场景下可以自由选择搭配,把不同的元素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东西。我们就是想要呈现出不一样的东西,混在一起打碎然后再融合在一起,看看会有怎样的差异化效果。
02 用做时装品牌的方式做内衣
《窄播》:我从你们第一款产品就关注到THE BLENDER,在第一款产品之后,我感觉THE BLENDER产品上新的节奏更加系列化、主题化了,比如会有肤感牛仔系列、心动系列等等。
Coco:从一开始我们就用时装品牌的节奏在做THE BLENDER。我们会以系列感来推一些产品,一个系列大概有三四款产品,这几款产品在面料或元素上有共通之处。
一个系列能够更完整地描述和传递想法。并且同一个系列的产品可以混搭,因为里面会有撞色、混色或者顺色,在同一款里面选不一样的颜色进行搭配,用户会觉得比较有趣。
《窄播》:就一个系列来说,你们怎么去确定主题和做产品的搭配呢?
Coco:主题源自于我们的用户,我们密切关注她们喜欢什么,关注的潮流是什么,之后再提取元素,策划构思我们能为她们提供什么,这个过程是双向的。
产品搭配的话,以反响很好的「肤感牛仔」系列为例。它有三角杯内衣、小吊带、骑行裤、小高领,整套可以随便搭配,是一个多场景、让人自由发挥的系列。
我们在策划一个系列的时候,认为每一个元件都是有用的,会把每一个 look的展现想得非常清楚。
《窄播》:听下来感觉每个系列都自带完整的穿搭思路。
Coco:对,所以我说我们做内衣是把它当做时装来做的,整个设计也是按照时装周的频次来做,比如23AW的系列、24SS的系列,让女性感受到每季都会传达出明确的信息。
《窄播》:跟着时装周的频次来做的话,你们是不是也会进showroom参加订货会,进入买手店渠道?
Coco:这是我们的销售模式之一。从第一个系列开始,我们就进入 showroom参加订货。因为当时我们自营的都是线上店,没有线下店,所以我们想通过 showroom 这个渠道与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一些买手和消费者进行零距离接触,让客人可以线下了解到我们的产品并给出反馈。
而且,买手店的主理人一般来说都是当地很懂穿搭时尚的KOL,他们的选择可以带动当地一些爱时尚漂亮的女生进行消费。我们当时的计划是,自己运营线上,线下通过买手店去辐射到更广阔的人群。
上海 showroom 资源很多,像我们比较熟知的Mode、Ontimeshow、时堂、Tube,它们都很专业,他们邀请的买手来自世界各地,包括像素然集团、NET-A-PORTER、FARFETCH发发奇都会在showroom订货。
不过不同的showroom定位风格不一样,需要看品牌定位和哪个showroom更为匹配。有些设计特别,但价位更高;有些价格亲民,但设计不会太过先锋而是更加百搭。
这几年下来,我们已经进入全国120家买手店,现在我们也会通过这个渠道去到海外,在澳洲就有一家店。
《窄播》:除了时装周这个节点之外,平时在showroom里会有买手来订货吗?大概的费用合作模式是怎么样的?
Coco:时装周期间,我们会在showroom里会展示陈列新一季的产品。订货的话,现在很多都可以在线上进行了。把产品会上传到线上,买手可以在时装周之后远程下单,但要跟品牌方确定好细节,比如说下单节点、补货时间等。费用合作方面,有些只有基础费用,有些是基础费用加提成。
03 内衣「悦己」的外延如何扩展
《窄播》:你们介绍自己形成了一种 Y2K 的风格,这种风格是你们一开始就喜欢,还是说你们其实是在慢慢做的过程中发现说,我做的是一种 Y2K 的风格。
Coco:我们一开始没有刻意Y2K风格,只明确两点:首先,我们的内衣可以多场景穿着;其次,它的颜值让女性露出来不会尴尬。
Y2K的风格形成是基于产品推出后客人的互动反馈,她们在平台发的一些穿搭美图让我们了解到,我们的 TA ——泛25 岁女生,她们就是Y2K风格爱好者,恰好我们现在用的元素也和Y2K不谋而合,所以大家会感觉说THE BLENDER是一个 Y2K 的风格。
《窄播》:为什么现在Y2K风格这么流行?
Coco:Y2K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它很矛盾,它用了很多金属以及高饱和度颜色,体现出科技感和未来感,但是它又有很多粗糙的细节,包含了一些复古的元素。
这很像现在年轻人骨子里面的一种叛逆和冲突,杂糅着年轻人对未来的不确定以及内心的焦躁不安。他们以前想要表现出一切都很好的状态,但是现在他们想要通过穿着表达出内心的声音,「我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我很焦虑,但是我就要很快乐,我要变得很漂亮」。
《窄播》:这也说明,内衣的设计跟时尚风格的变化发展是有关系的。从你的角度来看,你觉得这个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内衣在什么时候跟服装的结合很紧密,还是说一直就很紧密?
Coco:内衣与服装的紧密程度在于说,如果内衣颜值够好看,它就会成为时装的一部分。以前大家把内衣定义在「穿在里面」,出于遮羞或防凸点而穿。但现在由于设计上的改变,它可以外露出来,成为可视化的东西,那它跟时装就越来越紧密了。
再加上一些主流KOL的带领,出于各种场景化的一些需要,如运动、度假等,所谓的内衣已经没有那么内衣了。大家的生活不只局限于上班、下班、回家三点一线的状态。当女性有更多不一样的需求,内衣可以走出它以前被禁锢的境地,演绎更前台的一个角色。
《窄播》:哪个时间点开始内衣的设计变得越来越好看?有什么因素在背后推动?
Coco:应该是大家更注重生活品质与健康,当运动变得比较盛行的时候,大家会再找一些不一样的单品来满足他们日常运动的一个需求,我认为这是个开始的节点。
全民都在运动,用户使用的场景越来越多,时间也越来越长,那么大家对产品多样性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各个品牌也会想要把产品设计变得更好看来吸引注意力。
《窄播》:也就是说,运动的趋势也在影响着内衣的变化。
Coco:是的,多场景让介于内衣和时装之间的单品出现了,满足大家对「又贴身又可以在外面展示」的双重需求。
尤其运动内衣的穿着场景就非常明显地需要「内衣外穿」。有些运动内衣品牌的内衣过于会让人感觉穿上它就要去撸铁了。
但女生有时不会进行强烈运动,而是想要自己静下心来,放空一个小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时,她们需要的是一个贴身漂亮的螺纹小吊带,可以开心地穿着它去跳个舞或做瑜伽,更多还是情绪上的满足。
《窄播》:在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下,内衣既要好看,同时还要保持舒适,对工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可以介绍一下你们用的工艺吗?
Coco:我们采用了无缝针织的工艺,这个工艺以前多用在运动文胸或运动legging上,它最大的特点是,由纱线织成一个完整的布筒,没有缝隙和缝痕,这种特质会让人感觉更加贴身舒适,延展性更强,我们当时觉得这个工艺还蛮特别的,正好能满足消费者对舒适度的需求。
在无缝针织这个工艺上,我们也做了深耕和创新,比如肤感牛仔系列,视觉上看到的是牛仔织纹,摸上去却是一个很亲肤的材质,未来也会做更多创新。
很多内衣品牌可能会选取一些现成的面料做剪裁,但我们的独特性在于,产品设计是从纱线就开始了,会根据产品的质感、弹性进行纱线的成分配比。
《窄播》:相对于传统工艺,这种无缝针织创新在何处?它跟无尺码内衣的工艺是一样的吗?
Coco:传统工艺中,一片面料无法呈现不同织纹,只能把不同的面料拼接后缝纫在一起,但因为有缝纫线,舒适度就会降低,而且对缝纫师傅的要求比较高。无缝针织和无尺码的技术还不一样,无尺码是用点胶技术做拼接,但因为没有缝纫线,所以舒适度也比较高。
《窄播》:所以内衣款式的变化,如更舒适贴身、能做更多设计,生产工艺的发展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不管是无缝针织还是点胶技术,都体现了这一点。
Coco:是的,只有工艺进步才会有更多可能性,产品才能满足更多设计的需求。所以工艺是我们品牌的产品力的体现。除了好看的视觉,我们也有非常硬核的产品力。
《窄播》:总结来看,中国的内衣品牌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历程:90年代的创业者,或是掌握了内衣相关工艺,或是因为看到商机,开始做品牌,当时那些内衣产品都是钢圈的,比如曼尼芬、爱慕、都市丽人等。
到了2010年左右,有一批品牌抓住淘宝的红利成长起来,像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内外,还有类似CREMESU、好奇蜜斯这种风格化的内衣品牌。
到2020年左右,大家会讨论内衣出现了从悦他到悦己的转变,但整体感觉那个时候的悦己还停留在舒适层面,无钢圈、无尺码在那个时候是最火的。
到现在会感觉,内衣悦己的外延是不断在延展的,内衣品牌也呈现出越来越多元的状态,舒适的、好看的、有个性的,都可以有不同的品牌选择。
Coco:是的,舒适只是一个层面,让自己更好看是另一个层面。消费者有不一样的诉求,或者说消费者的诉求越来越高。她们不仅要舒适,还要好看,好看之上还要跟其他人不一样。
每个女生对舒适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认为钢圈也很好,有些人在无钢圈无尺码中也要选更舒适的。
我们品牌就是在努力找到舒适和颜值之间一个平衡点。用户除了身体舒适之外,需要更多的情绪价值,这也是我们想要去提供的。当她们穿着THE BLENDER内衣的时候,会产生「我就是时髦精本精」的快乐感。
以上文章来源于窄播 ,作者窄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