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方盛虹发布2023年三季报,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公司营收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首次迈入了千亿级别p,达到1036.42亿元,同比大幅上升121.89%。该营收规模一举超越了公司去年全年的638.2亿元,也刷新了苏州A股上市公司的营收纪录。
东方盛虹坐落于苏州吴江区,自2018年重组上市以来,东方盛虹已发展成为一家全球领先、全产业链垂直整合并已深入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业务的能源化工企业。数据显示,近5年其营收规模持续增长,分别为:248.9亿元(2019年度)、337.0亿元(2020年度)、526.9亿元(2021年度)、638.2亿元(2022)、1036.42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对于今年业绩大放异彩,业内人士分析称,公司在连云港石化基地建设的1600万吨/年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全面投产是主要推动力。据了解,盛虹炼化项目于2018年12月开工建设,经过4年的建设周期,盛虹炼化项目于2022年12月完成建设,打通炼化一体化全流程,迅速实现产能负荷爬坡并稳定生产运行。2023年上半年盛虹炼化全面投产后,半年即实现营业收入470.58亿元,营业利润23.69亿元。
在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盛虹以3479.79亿元的营收,排名第15位。紧随它的是分别是16位的美的和17位的小米。而在这份榜单的前20位中,还有另外三家跟盛虹非常相似的企业,分别是排名第3的恒力,排名第10的荣盛以及排名18的恒逸。这些普通消费者一定倍感陌生的名字,却是中国石油炼化的生力军,并且有着出奇相似的发展路径:上世纪90年代起步于纺织,又在时代的浪潮下接连起跳,如今都成了中国民营石化领域的“四大天王”,更全部入围世界500强。这份耀眼的背后还有着一些巧合,恒力和盛虹来自苏州盛泽镇,而荣盛和恒逸皆起步于杭州萧山区。千古奇文《寒窑赋》中写道:“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而这四大天王的崛起,恰恰印证了这句话。为解决PX原料严重受制于国外的问题,2014年国务院明确提出“国家规划确定的石化基地炼化一体化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国家发改委制定《石化产业布局方案》,向民营企业开放炼化领域,并划定了包括大连长兴岛在内的七个石化产业基地,要求石化项目原则上在七大基地内建设。恒力成为第一个拿到建设石油大炼化项目资质的民营企业,在长兴岛开工建设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从开工到全部建成,恒力只用了19个月时间,是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中最快建成、最早达产的大炼化项目。紧随其后的是李水荣,2015年荣盛石化联合成立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在舟山投产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而邱建林却另辟蹊径,跑到了文莱大摩拉岛搞炼化。2019年11月,耗资34.5亿美元的文莱PMB石化一期项目正式投产,不仅是中国和文莱最大的合作项目,更成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桥头堡。有意思的是,先后投产的三个炼化项目面积一个比一个大,大连长兴岛面积252公顷,浙石化两期面积655公顷,大摩拉岛面积940公顷。作为四家中的最后一个,盛虹在连云港的1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直到去年年底才正式投产。
从一滴油到一根丝,四大天王都完成了从纺织行业到炼油行业的大迁移。
来源:化纤邦、苏州日报、一号位故事、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