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的赋能作用涵盖了基础升级、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的全方位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信息技术人才三者之间的紧密合作。我国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创新体系通过构建以地方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为主导的协同创新体系,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各种创新合作模式又进一步推动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通过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为工业乃至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工业互联网初步构建了以网络为基础、标识为身份、平台为中枢、数据为要素、安全为保障的体系架构,既表现为一种智能化转型的基础设施,又呈现出一种新的业态和发展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推动了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地方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三大主体,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首先,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5G、先进工业网络、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演进升级,工业装备与控制系统加快“上云”步伐,IT和OT的升级在工业场景中“时空交会”,工业互联网是加速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支撑,助力我国抢抓新一轮工业技术革命机遇。
其次,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工业互联网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工业互联网生态构建,通过数据要素的综合利用,实现技术、人力、资本、创新等资源的高效配置,有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最后,是推动企业竞争力提升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在数字经济时代,工业互联网助力企业提升市场响应速度、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企业从单纯销售产品向销售“产品+服务”的商业模式转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获取新的业务增长点,保持产品在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推动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并继续朝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我国现行的产学研创新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逐渐发展并壮大的。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意愿日益增强,共同推动了产学研的创新发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我国通过设立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提供税收和融资优惠政策、优化产业布局等手段,构建了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产学研创新体系,该体系强调地方高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旨在促进技术研发、高素质人才培养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这个体系中,政府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提供研究经费和政策支持,为地方高校和企业创造了积极的科研环境,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地方高校则负责人才培养和技术产出,通过内部的产学研机构与产业企业进行沟通联系,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创造的主体,通过产品开发和生产创造经济价值,同时与地方高校合作,共同推动产学研的深入发展。这种协作不仅强调主体间的协同,还注重在组织、制度、人才、平台、环境等方面的协调与整合,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合作模式。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实现强强联手,形成一个集研发、推广、应用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以更有效地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这种模式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为企业提供最前沿的科技支持,通过技术转让,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落地,加快社会实践的步伐,科技创新最终的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和行业资源,可以协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取得商业成功。同时,通过合作开发或共同建立实体的方式,可以实现知识产权的高效利用,有助于研发资源的合理配置,双方可以共同建立研发平台,整合各自的优势,共同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在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中,科技创新合作模式也有助于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以保持竞争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实力能够为企业提供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科技创新合作模式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机制,在未来的科技创新活动中,这种合作模式有望发挥更大的作用。
人才培养模式。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打造,通过设立定制班、实习基地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多元化的途径,实现知识与经验的双向交流和共享。这种深入合作模式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市场需求,从而培养出更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企业引入的实际问题和案例,也能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更加贴近实际,提高研究的应用性和业界影响力。总的来说,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也在根本上推动了学术界与业界的融合和进步。
战略联盟模式。这种模式是企业与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之间建立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注重聚焦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问题,共同致力于实现技术突破、公共技术平台的构建,并实现知识产权的共享。同时,联盟双方也会通过协作培养人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这种战略联盟模式不仅深度融合了教学与实践,还提供了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利用各方优势资源实现创新突破。其高度的结合度和互动性,可以有效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也为企业发展和学科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资源共享模式。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了一个互利的桥梁。在这种模式下,包括科技文献、实验室设备等重要的科技资源可以实现共享,旨在补充企业在科技领域的资源不足。企业得以利用这些科技资源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产品和服务的研发进程。同时,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而言,它们的资源得以更好地被利用和发挥,赋能更多产业技术创新,促进科研与实际生产之间更紧密地结合。这种资源共享模式打破了原有资源分配的局限性,通过优化整体资源配置推动各方共赢发展,又为更大规模的创新合作模式带来了可能性。
公共服务平台模式。高校和科研机构利用学科、专业的优势,建立面向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共性技术服务,实现了研究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政府顶层设计构建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合作的整体框架,明确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方向,引导产学研各方资源向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倾斜。为进一步推动工业互联网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建议制定长期的国家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和路线图,包括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行业应用等各个方面。如河北工信厅通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导向目录(2022 年)》支持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同时出台一系列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政策,如税收优惠、资金扶持、项目审批等,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投入更多资源进行研究和应用。
近年来,各省份在政府指导下加速开展工业互联网专项培训,发展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9月,安徽省已累计培训2.7万名工业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每年培训超过1万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2023年4月,山东省威海市共120余人参加工业互联网专题培训班。各省份在开展工业互联网培训方面,可以借鉴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更为精准的发展策略,可深化与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国家队”的战略合作,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产业创新发展集群、高层次人才集聚区等,围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产业应用全方位进行提升,确保人才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推动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的真正成势。
随着工业4.0和“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亟需搭建连接产业、学术与研究的综合平台,作为资源的聚集地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引擎,将分散的产业资源、学术成果、金融服务,以及各类专业服务整合于一处,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配,最大化提高效率。安徽省通过打造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专家人才、服务商和资本市场资源,实现了平台化设计、网络化协同等六大功能,截至2022年4月底,羚羊平台已发布科技成果30,271条。山东通过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4个国家级“双跨”平台和29个专业型平台,两化融合指数位列全国第二,产业数字化指数居全国首位。河北省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主导平台构建,同时支持特色和专业市场化的平台发展,2023年成功打造了35个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案例,有效推动了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满足消费者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各地区可基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互联互通的思维,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业基础和产业特色,构建适应本地需求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信息、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整合,促进核心技术与应用场景的紧密结合。通过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汇聚各方力量,促进产业对接和资源汇聚,海尔卡奥斯平台的COSMOPlat和青岛酷特智能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正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实践。同时,建立健全的产业协同机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带来的智能分工优势,进一步促进了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开放创新的平台,利用工业互联网实训中心智能产线融合智能制造全要素,以ERP、PLM、MES为核心,构建业务、技术、生产管理平台,辅以SPC质量管理,智能岛离散制造模式实现高度柔性化,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精密机械部件制造需求。将自身的技术、资源和市场优势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享,汇聚产业链各方的智慧和资源,促进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产学研合作,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标准。
工业互联网在打通产学研各环节时,亟需资本助力,以资金驱动创新,加速产业升级,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优化金融服务,激发服务创新活力。在河北省,每年重点支持总投资超过2000万元的创新项目,并提供项目推介和金融服务等全面支持。同样,安徽省设立了总额为10亿元的工业互联网专项资金和200亿元的基金,并已投入4.85亿元,以此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来支持企业融资。作为典型案例,奇瑞公司利用工业互联网与多家金融机构紧密合作,建立了瑞轩供应链科技平台,截至目前,该平台已累计为10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并实现了超过40亿元的融资。
资本和金融创新是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和企业“上云”趋势的关键驱动力。2023年,工业互联网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全年新增了53家上市企业,这些企业的首发累计融资规模达到了581.34亿元。截至目前,工业互联网上市企业总数达到262家,403家工业互联网企业完成了443次融资,累计融资额超过475亿元。各地可通过投资引导、风险资本参与和上市融资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金融机构推出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政策性金融支持,以及优化资本市场服务,进一步促进了工业互联网企业的健康发展。这种双重驱动不仅加快了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正在全球范围内催生出一场产业变革。工业互联网的赋能作用不仅体现在技术的创新与研发上,更是一个涵盖了基础升级、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的全方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信息技术人才三者之间的紧密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产学研创新体系通过构建以地方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为主导的协同创新体系,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同时,各种创新合作模式,如战略联盟、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等,进一步推动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在工业互联网领域,通过顶层设计、平台建设和金融创新等策略,将有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
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