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纺织服装业是周口市优势产业,也是全省着力打造的28个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之一。据统计,全市纺织服装业产业规模位居全省第一,目前年产值700亿元左右,约占全省总量的1/4。作为周口的传统产业和基础民生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在满足消费、稳定出口、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周口市委、市政府全面部署,积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纺织服装产业链,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升级转型,走科技、时尚、绿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盛泰纺织的生产车间,昔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环节,如今被大圆机替代。

盛泰纺织印花车间。
商水县委、县政府借助平台建设和大招商活动,培育了盛泰、阿尔本、红绿蓝、润融、佳利达等一批龙头企业,打通了纺纱、织布、印染、制衣、服装辅料加工等关键环节,规划了高新区制衣园区、织布园区、印染园区,推动印染纺织服装产业朝着规模化、智能化、集群化的方向发展。5月23日,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链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召开,周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口市纺织服装产业链推进专班负责人王少青重点汇报了商水印染产业园建设进度,此项工作是省、市纺织服装产业链“补短板”的重要举措和抓手,目前正在积极快速落实中。
鸿业家纺
太康瞄准家纺市场精准发力,以商招商、强强联合结出累累硕果:南通纺织科技产业园鸿业家纺100万套家纺项目、河南品特维康科技有限公司10万锭高端差异化纱线建设项目、瑞驰纺织科技1000台智能织机项目……纺织服装产业渐成气候。
嘉辉纺织高档面料印染建设项目
金泽兰服饰
项城从纺织服装“手工制作、家庭作坊、农民办厂、引进合资”到享誉全国的“劳保之乡”,再到“中国医护服装产业名城”,走过了40多个春秋,实现了年加工能力达9800万件,拥有六大国家级名优品牌,成为全国最大的医护服研发、生产、销售基地。项城市委、市政府把医护服生产作为特色优势产业进行重点培育,通过上项目补短板、重创新锻长板,全力打造医护服全国第一品牌,涌现出金泽兰、东方丝路等一批龙头企业,呈现出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链上发力,衣被天下。周口力争到2025年实现传统优势产业持续提质增效,棉纺、化纤、服装等重点领域省内地位更加巩固,产业用纺织品等新兴产业实现新突破,在全省纺织服装产业链中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努力把周口打造成输出数字化转型成果的先进制造地、促进共同富裕和高品质就业的引领示范地、汇集纺织服装产业高端要素的资源集聚地。
河南通泰纺织现代化的生产车间。记者 方化祎 摄
——开创产业壮大新局面。产业链控制力强的优势企业要加快落户,地域复合功能要更加完备,高端要素集聚运筹能力要持续加强。到2025年,培育销售收入超10亿元领军企业1家,超5亿元知名龙头企业5家。
——实现创新引领新突破。突破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涌现一批高质量产业化创新成果。布局莱赛尔纤维产业,依托河南润融纺织产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建设科研平台,开展菜赛尔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完成菜赛尔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开发、测试、推广。
——铸就数字化转型新动能。企业数字化向更高水平发展,集群资源在线化和产业链协同化能力显著提升,数字化转型成果加快涌现。到2025年,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到50%。
——创造品牌建设新价值。高端名品、优质名企、一流名家等品牌支撑要素要加快聚集,要明显提高品牌贡献率。到2025年,培育具有全省时尚话语权的省内品牌1个。
——作出改善民生新贡献。持续创造和发展前景好的就业岗位,产业创新带动间接就业吸纳能力不断提升。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助力县域纺织服装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0万元/人。
周口以提高产品功能性、差异化发展为发力点,积极融入省纺织服装产业链条,打造“棉纺织产业高地”;以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为重点,立足医护服加工基础和优势,打造以职业装为突出特色的“中国服装产业高地”;以服务上下游需求为核心,扩大织造规模,适度发展印染产业。下一步,周口将继续深化传统棉纺优势再造、推动棉纺织面料生产、提高服装产业制造水平、补齐织造印染短板、抢占产业用纺织品前沿赛道,提升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能力,注重把周口文化精神注入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强化品牌建设与宣传推广,提高我市纺织服装品牌知名度,扩大周口时尚文化影响力。
来源:周口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