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春来早,人勤地生宝。乙巳蛇年开工以来,广东省、各地市及服装产业集群锚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通过“新春第一会”释放新的行动信号,奋力把广东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有奔头、更有劲头,为2025年纺织服装产业提供了更多新思路、新机遇!
广东省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国家强。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走正确的路,牢牢抓住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重要内容、强大支撑。把握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战略之举、关键之为。开创广东发展新局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优势所在、使命所在。
▪ 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肩负着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更要在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上先行先试、作出示范、勇挑大梁,以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托起一个具有雄厚实力、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无穷魅力的新广东。
▪ 先进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筋骨,筋骨强健方能行稳致远。要一手抓传统产业、优势产业的巩固和优化,紧盯衣食住行生活必需、原料器件生产必备,实现成行成市、成链成群、成名成品发展,把产业根基扎得更深更厚更实;一手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壮大,紧盯科技前沿、产业“风口”、市场潮流,打造更多热点、燃点、爆点,努力成为新规则的重要创设者、新赛道的重要主导者。
▪ 要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群,壮大顶天立地的领军企业,培育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让各具神态的“企业之树”汇聚成生机盎然的“产业之林”。
▪ 要充分激活政策效应,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贸易、投资等政策精准对接、协同发力。
▪ 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要广聚天下英才,携手港澳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基座、人才底座。
▪ 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深入实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提升行动”,巩固提升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培育更多千亿元级、百亿元级龙头企业,打造更多万亿元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 要坚持培优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各类企业在广东这片沃土上茁壮生长,加快形成“链主”企业引领、单项冠军企业攻坚、专精特新企业筑基、大中小企业融通协作的发展格局。
各地产业集群
广州市
▪ 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广州的战略之举、关键之为。把握大势,瞄准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这2个主攻方向,重塑产业结构和布局,在更新迭代中推动产业体系全面优化升级。勇挑大梁,聚力发展具有广州特色优势的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6个未来产业和8个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 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一体推进质量提升、品牌塑造、企业培育、集群建设,推动传统产业向成名成品升级、新兴产业向星火燎原放大。
▪ 全面开展“市场牵引场景开放行动”,充分释放广州市场规模优势,加快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推广“市场+资源+应用场景”招商模式,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大力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让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在广州首试首用、迭代升级。
▪ 精心打造“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坚持全市统一布局、各区错位发展,加快推动南沙、东部中心、北部增长极等重点平台建设,支持各级各类开发区、高新区、综保区提级赋能,以“百千万工程”、城中村改造纵深推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形成产业集群成链、园区提质增效的升腾景象。
▪ 广州的服装箱包、美妆日化等产业基础好、规模大,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底盘基座。我们将深入开展“四化”提升专项行动、“人工智能+”赋能行动,大力培育发展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绿色制造标杆、工业设计中心,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大力引导企业适应消费升级的需求变化,持续实施“扩能增量、提质增品、降本增利、提效增值”行动,一体推进质量提升、品牌塑造、企业转型、集群培育,打造拿得出手的大单品、叫得响的大品牌,成长出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大企业,有特色、有优势的大集群。
▪ 大力发展专业化、高端化生产性服务业,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服务型制造,培育技术咨询、创意设计等科技服务业。
海珠区
▪ 丰富都市工业群落。抓好纺织服装产业人才开发项目,拓展中大门“五变”机制,打造服装纺织产业全国赋能中心。
番禺区
▪ 大抓项目招引,壮大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对照“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继续实施番禺“万亩千亿”攻坚,锻强五个千亿元产业矩阵。
▪ 在战新产业中主攻: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时尚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软件与互联网等产业。打造第二个过1000亿元产业——时尚产业,推动灯光音响、珠宝首饰等时尚产业数字化升级。
▪大抓新型技改和产业园区建设,千方百计壮大经济规模。推动天安、潮田、巨大、钻汇等产业园区提质扩能,依托海大集团新国际总部等,建强狮子洋增长极。以希音公司等电商带动中小微企业链式迭代。
增城区
▪ 聚焦智能化、绿色化,推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智能家居等传统特色产业改造提升,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新塘镇
▪ 构建新塘镇“1+2+2”现代化产业体系(1个传统优势产业:牛仔纺织服装;2个高新科创产业:智能制造、具身智能;2个现代服务业:集电商、软信、设计一体化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和一中心两街区的生活性服务业集群)。
▪ 对标区选定的“时尚消费品”产业,全力以赴推动牛仔纺织服装这一传统优势产业蝶变为高附加值的时尚消费产业。
▪ 立足牛仔产业优势,谋划打造集电商、软信、设计一体化的生产性服务高地。
▪以商引商推动集群发展。全力服务好牛仔服装产业园、E.C.PARK、东大门等产业平台,借助平台和链主企业“虹吸效应”,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集群入驻。
深圳市
▪ 工业要巩固龙头地位继续保持好的发展势头,按照积极推进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加快提升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和锻造更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的总要求,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产业、重点产品、重点集群、重点企业,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快速应用为引领,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成形成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具有深圳特点和深圳优势、对中长期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大支撑的现代化产业新体系。
▪ 有效应对冲击,稳住位次、份额和规模,研究外贸增长新思路新打法,完善企业海外服务体系,培育外贸新动能,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坚持“心诚+行程”招商引资,重视吸引外资。
汕头市
▪ 要高度重视推动“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提质增效,夯实“工商并举”发展优势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部署上来,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思路,夯实“工商并举”发展优势,在高质量发展中更好抓住机遇,在转型升级中持续蝶变。
▪ 要充分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厚植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更多绿色工厂、小巨人企业、上市公司,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 要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充分依托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产业引链补链强链延链中的引领性作用,发挥高校院所、行业协会、金融保险等产业生产服务载体的重要抓手力量,打造好粤东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好汕头市绿色新材料产业园、构建“龙头企业+配套”新一代电子信息集群生态、推动纺织服装“四大工程”延伸拓展、谋划实施玩具创意产业五大重点工程、发展大健康“药食同源”产业,以主导产业支撑、大项目效应,引导技术、人才、资本、用地等要素向产业化、规模化企业集聚,带动形成产业协同发展新局面。
佛山市
▪ 佛山有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10万家工业企业,按照“从易到难、由点及面、长期迭代、多方协同”的思路,统筹推动龙头企业“示范转”、产业链条“协同转”、产业集群“抱团转”,因地制宜探索更多数字化转型路径,以1万带动10万,让广大中小企业更好投身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来。
▪坚持“三箭齐发”提升产业形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挥佛山新动能产业基金功能作用,一体推进招商引资和增资扩产,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智造强市”。
东莞市
▪ 要紧紧扭住扩大内需这个关键,围绕“项目+资金+资源”扩大有效投资,围绕“政策+活动+场景”激活消费潜能,提振投资消费“双引擎”。
▪ 要抓住制造业这个“牛鼻子”,持续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挖掘新兴产业动能,激发科技创新第一动力,高标准建设产业综合载体,盯牢稳住经济增长基本盘。
虎门镇
▪ 参与产业协同发展,大力推动服装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推动电子信息、电线电缆等优势产业升级提质,着力打造世界级服装产业集群先行区、国家级电线电缆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大湾区电商高地和专业型物流枢纽。
大朗镇
▪ 加速推动毛织产业新升级。实施毛织产业振兴计划“六大行动”,推进巷头“工改工”动工建设,全力打造千亿级毛纺织产业集群核心区;规范毛织市场主体经营行为, 筑牢营商环境基石;谋划布局更多飞地展馆、 园区, 推动“朗货西进”“朗货入葡”,提升“大朗优选”品牌影响力;高水平办好第二十二届“织交会”,为承办2026年国际毛纺大会练兵造势。
中山市
▪ 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两手抓,锻造先进制造钢筋铁骨。深入实施链主企业培育工程、科技型“小巨人”培育工程、强优品牌战略工程,“一企一策”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服务中小企业练就“独门绝技”,培育更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打造“星月同辉”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格局。
▪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实现强身健体、提高综合竞争力。
清远市
▪ 要狠抓产业发展“三大引擎”,持续抓好“十大产业转移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五大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农文康旅产业发展,以产业振兴带动经济发展。
潮州市
▪发挥产业基础扎实优势,统筹推进优势产业突围和产业格局突破,一手抓传统产业、优势产业的巩固和优化,聚焦八大支柱产业开展链式改造,把产业根基扎得更深更厚。
揭阳市
▪ 突出赋能提质,以集聚升级重塑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特别在“电商十产业集群”上下功夫,加快打造一批服装、五金、食品等特色园、专业镇。
来源:广东时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