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时代的巨浪中,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正以迅猛之势重塑我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图景。面对这场颠覆性变革,主动拥抱AI成为必然选择。其技术的不断成熟,也为时尚领域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创新可能。
2024年寒冬成立的「怪小怪」团队,诞生于郑州科技学院艺术学院的一间普通教室。这支平均年龄22岁的年轻团队,从创立之初就带着鲜明的时代基因——用数字技术解构传统,以智能算法重组文化基因。
“怪小怪”团队运用AI技术实现非遗纹样的动态拆解、传统服饰的现代演绎,构建起"非遗+科技"的年轻化传播矩阵。开发的“点翠+服饰”、“豫剧+服饰”、“节气+服饰”系列作品,运用3D数字化扫描技术和AI算法,创造出兼具传统与未来气质的视觉语言。

让纹样“活”起来
非遗传承面临的根本困境,是如何跨越时空与代际鸿沟。“怪小怪”通过AI设计非遗纹样动态拆解,将静态图案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影像。以团队的代表性作品剪纸系列为例,AI拓展了传统剪纸以“中国红”为核心的美学边界,其动态光影制作结合光线追踪技术,让数字剪纸作品可随环境光变化而呈现不同视觉效果,同时实现剪纸与水墨画、油画等艺术风格的风格迁移,创造跨文化美学维度的进化,并成为持续演化的数字生命力。
团队保持高频次的作品输出,现已累计产出数字服装设计作品超6.3万件,其中1254件非遗剪纸服饰,收获众多网友点赞传播。
让文化“火”起来
团队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建立的传播矩阵,已积累1.5W+粉丝与11W+点赞,总浏览量突破500万次。今年四月,团队也带着作品走入线下,让传统纹样与非遗服饰走向国际品牌舞台,走进现代化公共艺术空间。

2025年4月与新华社合作,设计非遗服饰“梅、兰、竹、菊”皮影系列,展于WBS—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图源:新华社品牌公社)

2025年5月,戏曲、书法、五谷等系列传统服饰亮相徐州观音机场,让传统纹样在现代空间焕发光彩
让边界“融”起来
在“怪小怪”团队构建的虚拟服饰秀场中,非遗元素摆脱物理束缚,展开天马行空的时尚演绎。与此同时,团队也积极展开跨界实验,让作品呈现突破服饰与工艺品的界限。
“泥泥狗+建筑”系列中,团队将淮阳泥泥狗的图腾纹样转化为参数化建筑表皮,进一步了探索非遗元素的现代应用;2025年4月,“怪小怪”团队与人民网河南频道共创《清明·致敬先烈》AI视频,将红旗渠精神与非遗记忆结合,以数字技术实现红色文化与传统美学的跨界表达。

“怪小怪”创新创业团队项目负责人吴子怡说,在看到许多非遗技艺面临传承困境,因缺乏创新和市场对接,逐渐失去年轻受众。而AI作为时代所趋的工具,能快速整合非遗纹样、色彩等元素,为设计提供无限可能,更希望借助这一技术,为传统非遗找到新的传播载体。
当豫剧刀马旦的盔甲纹样在AI解析下流转重生,当剪纸艺术织入现代服饰的纹理,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成为激活文化基因的魔法。郑州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工作室内,年轻的手指敲击键盘,传统纹样在屏幕上舞动重组,生成前所未见的视觉叙事。
团队指导老师郭雁(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郑州科技学院艺术学院讲师)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化艺术设计与AI技术的创新应用,让更多的学生立足自己专业学习和运用AI技术。团队也将持续深耕非遗服饰定制领域,让科技成为传统美学破圈的新织机。”

“怪小怪”艺术工作室提供服饰设计服务,可定制非遗服装设计图、主题海报、产品视觉图;承接走秀视频制作,结合非遗文化与时尚潮流,打造吸睛的品牌发布内容,为品牌输出故事性强、传播力高的宣传视频。
团队成员
吴子怡——项目负责人
王元元、吉美霞——项目设计总监
焦毅——项目设计师
王含哲——市场运营总监
李姗姗——文案策划师
张明轩——数据分析师
段新凯——创意策划师
王梓澄——创意研究员
王培源——网页设计

来源:河南省服装设计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