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台 —— 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助您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新用户注册 立即登录
换一个
获取短信验证码
×
×

黄奇帆深夜长文:未来30年,中国经济的胜负手不是芯片,而是这个被你忽视的产业!

发布时间:2025-07-12  阅读数:12734

黄奇帆深夜长文:未来30年,中国经济的胜负手不是芯片,而是这个被你忽视的产业!

当几乎所有人都在热议芯片、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车时,我们可能忽略了真正决定中国经济未来30年质量的“主战场”。

最近,前重庆市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先生发表了一场深刻的演讲 :中国经济的下半场,胜负手不是我们看得见的“硬制造”,而是我们看不见的“软服务”——生产性服务业 。这不仅是我们的巨大短板,更是未来数十年最大的机遇所在 。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中国经济的未来。

图片

一、 什么是“生产性服务业”?藏在制造业背后的“隐形冠军”

很多人一听“服务业”,就想到餐馆、旅游、理发店。但那只是“生活性服务业”。黄奇帆先生谈论的,是另一个更庞大、更核心的领域。

什么是生产性服务业?

简单来说,它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为“生产”这个过程提供全方位服务 。它就像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制造业是水面上的那一角,而支撑这一切的、水面下那巨大无比的部分,就是生产性服务业 。

联合国将其分为十大类 ,主要包括:

1研发设计:比如,苹果公司在美国搞研发,设计出iPhone 7。

2底层技术开发:像谷歌开发安卓系统,高通、英伟达开发芯片架构,为整个行业提供基础工具 。

3物流仓储:如何高效地把上千个零件送到工厂,再把成品送到全球消费者手中 。

4金融服务:为整个产业链提供贷款、投资、保险等血液支持 。

5检验检测:确保每个零件、每件产品都符合标准 。

6品牌营销:比如商标、专利、广告,让产品拥有“灵魂”和“身份” 。

7专业服务: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战略咨询公司等“外脑”支持 。

大家熟悉的苹果公司和华为就是顶级玩家。他们自己几乎没有生产线,员工也不是流水线工人 。苹果的20万员工,华为的25万员工,绝大部分都在从事上述这些“服务”活动,他们是产业链的“链头”和“大脑” 。而具体的组装制造,则交给了富士康、比亚迪精密、赛力斯等代工伙伴 。

这就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威力:它不生产产品,但它定义产品、创造价值。

图片

二、 五大“超能力”:为何说它是决定未来的“胜负手”?

黄奇帆先生指出,生产性服务业自带“五大光环”,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

1. GDP的“超级增长极”

越是发达的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就越高。我们来看一组震撼的数据:

美国:1950年,生产性服务业只占其GDP的10%。而到了去年,这个数字飙升到了50%! 在其高达29万亿美元的GDP中,有14.5万亿美元是由这个“服务业”创造的,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板块 。

欧洲:目前这个比重也达到了40% 。

中国:我们从1980年的10%,增长到了现在的28%、29%左右,虽然进步很快,但差距依然巨大 。

2. 独角兽的“孵化器”

全球最值钱的公司,几乎都诞生于此。

以美国股市为例,总市值约70万亿美元,其中独角兽企业占了30%,约20万亿美元 。而其中,最耀眼的“七巨头”——微软、苹果、谷歌、英伟达、亚马逊等,市值合计高达15万亿美元 。它们看似是制造业巨头,但本质上都是生产性服务业公司 。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研发、设计、软件和品牌(核心是人才),而不是工厂和机器 。比如:最近meta挖角苹果工程师,有媒体爆料年薪给到了14亿人民币!

图片

只有提高研发人员待遇,提高工程师、科学家待遇,中国才能吸引到更优秀的人才,中国的科技才会更有希望。

图片

3. 提升产品“高附加值”的源泉

为什么你的产品“叫好不叫座”?为什么利润那么薄?关键就在这里。

黄奇帆先生算了一笔账:一部售价6000元的手机,所有硬件零部件的制造成本,加起来最多3000块 。那么,另外3000块去哪了?

答案是:无形的软件、专利、设计、品牌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 。这部分“看不见”的价值,才真正决定了产品的利润空间。

4. 服务贸易的“主攻手”

一个国家强大与否,不仅看货物贸易,更要看服务贸易。目前,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量的比重已达到25%,欧美发达国家更是高达30%-40% 。而中国,这个数字仅为12%,连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都不到 

为什么低?正是因为我们的生产性服务业不够强,导致我们大量“进口”服务 。比如,苹果在中国生产上亿台手机,每年会因为其注入的研发、设计、品牌等服务,从中国拿走数百亿美元的利润 。这本质上就是一种服务贸易逆差。

5.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

这是个专业术语,但意思很简单:就是让你的投入(人力、资本)产生更高的回报,核心是靠科技创新和知识密集 。生产性服务业,恰恰是知识和人才最密集的领域,是驱动创新的发动机。

三、 中国的“光荣与隐忧”: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谈到中国的现状,黄奇帆先生用数据描绘了一幅“光荣与隐忧”并存的画卷。光荣在于,我们的“中国制造”已经足够强大:

1规模世界第一:中国制造业规模已占全球的30%以上,而我们的“老对手”美国,占比是16% 。这已经不是2010年我们刚超过美国时20%对19.6%的微弱优势,而是形成了绝对的领先格局 。

2五大领域称王:我们在高铁轨道交通、汽车制造、新能源装备、电力装备和造船这五个领域,已经做到了世界“王国”的地位,全球领跑 。

但隐忧更加刺眼,我们的短板异常明显:

1比重低:我们的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仅28%左右,远低于欧美40%-50%的水平 。

2利润薄:这是最痛的一点。我们的制造业产值利润率仅7%,低于全球平均的10%和欧美的12%-15% (反内卷的核心在此。欧美的水泥混凝土公司都赶上中国所谓科技公司的利润率了)。更扎心的是,去年中国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仅为5% 。我们卖掉3000多万辆汽车,赚到的利润,还不如日本丰田一家公司高! 

3服务贸易逆差大:占比仅12%,严重拖后腿 。

4独角兽“含金量”不足:在中国股市,独角兽市值占比仅10%左右,而欧美是30% 。

5创新驱动力待加强: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只有20%-30%,而欧美是50% 。

这些数据背后,都指向了同一个核心问题:我们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了!

正如乔布斯所说:“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

黄奇帆先生的演讲,为我们揭示了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的清晰路径。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工厂与工厂的竞争,而是产业链与产业链的竞争,是“大脑”与“大脑”的竞争。他为中国规划了明确的目标:到2040年,将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升到35% ;到2050年,进一步提升到40% 。

这“看不见”的战场,才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未来30年最大的风口。看懂趋势,才能抓住未来。这场关乎国运和个人机遇的产业升级之战,号角已经吹响。


来源:盛运德诚投资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