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恩资本正在评估出售加拿大鹅股份的可能性,这一动向引发市场关注。作为加拿大鹅的控股股东,贝恩资本持有60.5%的多重投票权股份,占总股本的31.8%,但控制公司55.5%的投票权。自2013年以2.5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鹅控股权以来,贝恩资本已持有该品牌超过12年。目前交易尚处早期阶段,贝恩资本正与财务顾问探讨出售部分或全部股份的方案,潜在买家包括其他私募基金。
投资周期临近尾声,回报兑现成主要驱动力
贝恩资本的出售考虑符合私募基金的投资周期规律。通常私募基金持有周期为5-10年,而贝恩控股加拿大鹅已超12年,远超行业均值。通过推动品牌全球化及2017年上市,贝恩资本的投资回报率显著提升,估值从收购时期到峰值增长约7倍。
当前时点的退出评估与投资回报兑现需求密切相关。尽管加拿大鹅股价在2025年反弹23%,市值回升至13.6亿美元,但相比2021年峰值的78亿美元仍缩水超80%。对于持有周期已久的私募基金而言,此时被视为合适的套现窗口。
私募基金的退出策略往往与整体投资组合的流动性需求相关。贝恩资本需要为投资者提供退出渠道,将资金用于新的投资机会。加拿大鹅作为成熟投资项目,其退出符合资本运作的内在逻辑。
业绩增速放缓暴露增长瓶颈
加拿大鹅近年来的业绩表现成为贝恩资本出售考量的重要因素。2022-2025财年,公司营收增速从21.5%大幅滑落至1.1%,增长动能明显减弱。核心市场中国区在2025财年收入按固定汇率计算下滑1.7%,显示出重要市场的疲软态势。
品牌面临的行业挑战日益加剧。气候变暖导致暖冬现象频发,削弱了羽绒服的刚性需求。2023年北美销售季因气温偏高而缩短六周,直接影响了季节性销售表现。这种气候因素对以冬季外套为主业的加拿大鹅构成长期挑战。
从竞争格局来看,加拿大鹅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传统奢侈品巨头如Moncler、Prada等都在强化自身的户外和功能性服装产品线;另一方面,专业户外品牌如Arc'teryx(始祖鸟)、The North Face(北面)等也在向高端时尚领域渗透。加拿大鹅的独特市场定位正被两面夹击,维持差异化优势的难度加大。
值得关注的是,加拿大鹅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几乎占到其全球门店总数的一半。这种不平衡的布局,既反映了品牌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与期待,也暗示着门店经营效率可能存在问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奢侈品市场,波司登依托本土供应链优势在中国市场崛起,lululemon等品牌则以性价比策略分流客群。多重竞争压力下,加拿大鹅的市场地位面临挑战。

近年来,加拿大鹅也在尝试通过产品创新和营销调整来适应中国市场。从推出适合亚洲人体型的剪裁版型,到与中国设计师合作推出联名系列,品牌正在努力寻找与中国消费者的连接点。然而,这些举措尚未在财务表现上得到明显体现,这也许是贝恩资本考虑退出的原因之一。
控制权变更将影响公司治理结构
贝恩资本的退出可能引发加拿大鹅控制权结构的重大变化。目前,创始人Dani Reiss持有39.5%的多重投票权股份及部分流通股,占总投票权36.5%。若贝恩资本完全退出,Dani Reiss可能成为最大股东,这将改变现有的公司治理平衡。
上月,加拿大鹅宣布任命谢霖(Celine Xie)为中国区总裁,全面负责中国内地市场的直营业务。她将常驻上海,并向加拿大鹅亚太区总裁Jonathan Sinclair汇报工作。这是自2022年以来,加拿大鹅第三次调整中国区总裁人选。谢霖此前在ZARA母公司、Inditex爱特思集团有超过15年的领导经验,曾担任爱特思集团大中华区中南区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和ZARA大中华区高管,全面统筹涵盖零售、电商及营销领域。加拿大鹅表示,此项任命彰显了品牌自201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持续强化本土领导团队的决心。
对于潜在的新投资者而言,加拿大鹅仍然具有吸引力。其全球74家门店的零售网络、稳定的盈利能力以及在高端市场建立的品牌资产,都是宝贵的商业资源。关键在于如何激活这些资源,找到新的增长路径。无论是加强数字化转型,还是拓展新的产品线和市场,都需要长期战略眼光和资本支持。
来源:听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