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上午,郑州市文物局举行仰韶时代丝绸发现新闻发布会宣布:继上世纪80年代郑州荥阳青台遗址发现5000多年前中国最早丝绸之后,郑州荥阳汪沟遗址再次发现同时期丝织物,为“丝之源,锦之祖”的中华织锦技艺传承溯源再增添新的力证。
(汪沟遗址发现的5000多年前的四经绞罗织物残留)
上个世纪80年代,郑州荥阳青台遗址已出土了中国发现最早的丝织品。时隔30余年,郑州荥阳汪沟遗址数个瓮棺葬中再次发现同时期的丝织品。中国丝绸博物馆科研团队对荥阳汪沟遗址瓮棺内提取的炭化织物的纤维材质和组织结构进行鉴定,根据碳化痕迹孔隙和残留纤维的电镜观察,发现炭化织物的残存为绞经织物,纱线较细,为四经绞罗织物碳化后的痕迹;根据其自主研发的酶联免疫技术的检测结果,可以确认四经绞罗织物是丝织品的残存,距今5500年左右,与20世纪80年代青台遗址出土的丝织品属于同类丝织物。
(上世纪80年代青台遗址曾发现的中国最早丝织物)
中国是最早育蚕缫丝的国家,是世界上公认的丝织品发源地。2012年,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瓦莱丽·汉森(Valerie Hansen)在其新著《丝绸之路新史》中更是明确认为“中国人确实是世界上第一个制造出丝绸的民族”。近些年,在这世界公认的殊荣背后,丝织品究竟源自中国何时何地仍是众说纷纭。郑州荥阳汪沟遗址瓮棺葬中的丝织物出土,不仅将起源实证时间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确证了中国先民在5000多年前已经开始育蚕制丝,也再次力证郑州乃“丝之源、锦之祖”的起源地。

(汪沟遗址发现丝织物的瓮棺葬)
据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介绍,瓮棺葬是当时一种比较普遍的幼儿墓葬形式,用丝织物包裹死去的儿童,体现了一种原始的崇拜,瓮棺葬中的丝织物跟当时的祭祀和崇拜有一定关系,是人们希望这些夭折的孩子可以像蚕一样,剥茧成蝶,重获新生。此次考古发现对确证丝织起源、丝织文化、礼仪文明的起源地在华夏文明腹地河南郑州,向世界传播中原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汪沟遗址出土的碳化丝织品)
与此同时,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骨雕蚕,该蚕呈现家蚕造型,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并且是吐丝状的蚕型,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专家认为,郑州市汪沟、青台遗址发现的丝织品和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的骨雕蚕,这些重要发现证明了中国古代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便已经开始育蚕制丝。
(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
据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介绍,出土残片是一块“绫罗绸缎”中的罗织物,经过了染色处理,在织法上采用了较为复杂的绞经结构。为防止掉色,古人对这块染色罗进行脱胶,生丝脱胶后称熟丝,这块罗织物距今5300至5500年,早于此前良渚文化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距今4200至4400年的丝织残片,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熟丝丝织制品。
(钱山漾遗址出土丝绢残片)
考古发现还表明,中国可能在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丝蛋白,仰韶文化遗址内出土和尖底瓶及部分罐的外表饰有线纹,个别器物底部发现有布痕,说明原始丝织技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甚至更早阶段已经比较发达,当时中国的丝织技艺已趋于成熟,而非初始。青台、双槐树、汪沟等遗址地处黄河流域的郑州仰韶文化聚落群,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核心地区之一,证实中国丝织品的起源时间很可能在距今5500年以前,与古籍文献中记载的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的传说时间、地点相互印证。

2017年11月,中华织锦技艺传承人宋瑞萍在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上做为河南代表向全国纺织非遗专家阐明了中华织锦技艺的发展状况,并提出起源于河南的中华织锦为“丝之源、锦之祖”的研究观点。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钱小平等人的高度认同,参会领导祝燕春等人对宋瑞萍及旗帜团队多年倾力发掘、抢救、保护、传承的坚守与付出给予了高度评价及鼓励。此次发现,再次力证中华织锦起源于华夏文明腹地河南郑州。
(2017年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中国自古就被尊称为华夏、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距今约七千年左右,华夏西陵氏之女嫘祖乃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元妃,辅弼联盟、教民养蚕、治丝供衣、首倡婚嫁,以身垂范、母仪天下。轩辕黄帝次妃嫫母貌丑而贤德,后来发明了纺轮织机工具,织丝成绸。嫘祖、嫫母助轩辕黄帝“垂示衣裳而天下大治”,一道开创中华男耕女织的文明时代,后祀为“先蚕”、“先织”,尊为中华人文共祖。
(中华织锦技艺溯源研究品)
丝束成糸,织彩成锦。轩辕黄帝“在位百年”,“作盘车以济不通”,“北和禹氏之玉,南贵江汉之珠”,使“大夫散其芭粟,与其财物以市虎豹之皮”,与北方草原贸易往来。其后尧、舜设“司空”专司路政,夏代设“车正”“牧正”掌车辆舆服牧马之事,存留下“舜贩于顿丘”之说。商人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南下燕山,临易水流域,并溯黄河,至渤海胶东,举族经商,其后代商汤代夏而立商朝。自轩辕黄帝时代到夏商,丝的出现,开启了中华织锦从中原传扬四方、润泽天下的第一个繁荣时期。
(古代丝绸之路地图)
东周时期,中原的丝织品宛若文明使者,随着兴盛的草原丝路翻越了阿勒泰山脉,跨过了西伯利亚,在库尔干、巴雷泽克留下足迹,最终到达了里海与黑海之间,用其精美绝伦的身姿及文化,惊艳了当时的欧亚大陆。当时古希腊人给了中国人一个独特的称谓——“Seres”,意为“丝国人”。直到拜占庭时期,波斯僧人将中国的蚕种藏于手杖中带到西方,西方人才得以明白他们一直猜想的“羊毛树”长何模样。甚至东汉时期,西方人仍称东汉京师洛阳为“Sere”。先秦时期,另一条从中原到巴蜀,穿越西南地区绵延逶迤的群山和深邃陡峭的峡谷,经滇远达东南亚、中亚、西亚等域外各地的南方丝路将华夏文明与其他文明连通在了一起。汉代,中华织锦再度繁盛,张骞通西域,起于洛阳的汉代丝绸之路,将中原与世界连通,加快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速度,与后来的高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空中丝绸之路共同成为今日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中华织锦技艺科普活动)
嫘祖丝泽天下,嫫母织彩成锦,郑州发现5000年前丝织物,再次力证“丝之源,锦之祖”起源地为华夏文明腹地的河南郑州。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中华织锦是通连世界的文明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