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前 言/基本数据
2020年3月30日,随着《行业有话说 | 设计师们,参加调研,拥抱新机会》文章在朋友圈和各服装群的发布,杭州市服装设计师协会,关于2020年设计师发展调研项目,正式开始。
本次调研采取了书面问卷方式,围绕设计师产品周转的三大主题(直播新零售+贴牌订货+设计服务/卖版),用问卷工具进行在线访谈。
//回顾下问卷情况(请点击此处)
调研工作安排步步推进。
导入前期:团队小测、内部测试、模拟数据等方式进行内容风控和用户填写顺畅压力测试;
执行期:以一对一跟进的方式,确保内容的准确有效性真实度和代表性;
数据后期:运用商业智能(BI)工具,Power Bi进行可视化分析。
-
19个层面的数据可视化分析
-
共有8省21个地区72位独立创业的设计师有效答卷(图1)
-
浙江、江西、江苏、安徽、北京、上海、四川、重庆8省市设计师,完成深度调研(图2),浙江-杭州市-余杭区是设计师分布最多的区域,占29.17%
//图1:设计师地区分布占比
//图2:设计师省市分布占比
01
为何要做调研:调研的来龙去脉
为什么要做《2020年设计师发展调研问卷》的项目,这么一个颇有深度和产业关注度的调研。这意味着,一定的复杂度,以致个别参与答卷的设计师,需要反复提交几次,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完成了调研。
//访谈时间:自3月23日内测到4月10日
//平均答卷时间:1014.83秒,最长15082秒
//Sankey图显示正常,较慢,较快答卷时间,处于正态分布
WHY? 原因有三
首要原因:找到卓越的核心设计师,找到能持续完成交易闭环的优质供应者。
在过去的时代,服装设计师作为供给侧一方,深受“渠道为王”影响,也受“买家诱惑”。那些订货者,三教九流,皆是座上贵宾,哪怕往来有白条。那些流通平台,挟持着过往流量和交易量,也纷纷向设计师伸出橄榄枝,毕竟,好事得凑一块。
而作为产品供应者,设计师他们的业务能力和范畴是怎么样的?他们需要怎么样的买家和客户与他们进行高效地合作,这问题摆在了愿意思考的人们面前。
思维转变,在风起云涌的际遇时,尤其被疫情按下暂停键后。人们懵懵懂懂,仿佛已经明白:过去,甲方为上,谁拥有买家谁牛掰。现在,谁能高效低费地促成/完成买卖双方的交易,持续的交易,谁就拥有了强链接和强关系,谁就可持续和生态环保发展。虽说客户是上帝,客户满意度第一,但优秀的产品和供应者,才是撬动上帝的武器。毕竟,上帝也需要付租金,人工,上帝也有KPI,上帝终须面对现金流量表和利润损益表的压力。
这个时代是属于上帝的,也是属于设计师的,但最终还是属于设计师的。要不,人们咋还天天还念念不忘,长年累月,孜孜不倦、口口声声,显得有点词贫地念叨着“爆款”、“口红产品”、“Must to Have”等--虽然爆款的定义,也早就与时俱进了。
其次原因:效率红利。
过去经济发展的客观主要原因:人口红利。接下来,人们洞悉了发展规律的苗头—机会极大可能在主观,在主观上的效率红利和效率优势。
过去半年,我们以面对面,一对一的方式,访谈了15位设计师。于我们而言,生动了解了设计师的需求和状态;于设计师而言,输出了深度访谈文,访谈短视频等内容,也默默地尝试了独立IP的尝试。
这样做,深度有了,但效率显然有点慢,更受外部环境影响(譬如疫情)。人们从个体个案访谈的结论中,获得启发,人们更需要具有群体意义的价值取向和需求热点图。
2020年4月22日开始的CHIC线上展买家报名工具,选择了问卷星。英雄所见略同,英雄们相信:这,能帮助人们大大地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但航空业,酒店业,展馆业、KTV业的投资者们肯定不高兴,你们都在线上,用视频会议工具完成了洽谈,我们咋办?
//问卷星公司老板,看到上面这段话,请主动打赏一点
第三原因:总得做点默默服务和付出的工作,不管有没有可变现的利益,这是作为行业协会单位,必须持有的立场。协会希望有一天,不管是设计师,或者各种交易平台(线下或线上),还是各类买家,大C小B,协会总能快速给予准确的数据和资源对象。帮他们降低各项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正得好。
这时,想起了杭州市贴牌分会会长沈括,在抹过眼泪后,对徐导说过的一番话:我想要做的事(全宇宙贴牌联盟),最终买卖双方都满意的平台。看得出:在S2B2C的产业环节中,无论是设计师的个性凛冽,还是平台流量方/买家的天纵肆意,终归不是本质。本质千古不变:你好我好大家好。这背后,需要理想,也需要付出。
02
调研后主要结论:设计师,一天到晚游泳的鱼
结论一:今夕是何年?设计师们的岁月给了谁。人们太需要才华横溢的年轻天才,鬼才,暗物质们。产业需要滚滚的后起之秀。在此,瞻望下杭州市政府主办的“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
在具有样本代表性的72位独立创业设计师群体中,BI可视化数据,告诉人们几个数据:平均34.26岁的年龄,中位数集中在34、37、39岁。站在世界顶级设计师年龄角度,我们产业的设计师还年轻,十分地年轻,正值黄金当年,年富力强;从个体职业生涯角度,人们太需要才华横溢的年轻天才,鬼才,暗物质们。产业需要滚滚的后起之秀。在此,瞻望下杭州市政府主办的“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
从数据中,同时发现,限于客观环境,男性设计师的职业生命周期,至少多于女性5年以上。我们发现了4位45岁及以上的男性设计师还活跃于躬耕设计的舞台。这个年龄段样本中,没有女性设计师。
人们要思考:产业该如何呵护女性设计师,让其熠熠发光。同时,女性设计师在相对短的职业生涯中,如何更高效地获得成就,实现价值。
//平均年龄:34.26岁
//中位数:34、37、39岁
//Sankey图显示:45岁是男、女性设计师职业生命分水岭
结论二:梦想和希冀:主营业务模式、产品与自营业务能力之间的现实纠葛
//62位设计师在做女装,做男装有20位,童装有13位;
//48位设计师自有板房,28位设计师自有工厂;
//12位设计师有中间渠道商,23位设计师在做直播,35位设计师有线上店,37位设计师有线下店。
数据:主营产品类别--62位设计师正在做女装,做男装有20位,童装有13位;
看来也有不少设计师已经从女装产品类别,拓展到男装和童装。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情,能力越大贡献越大。从波特竞争矩阵的角度,我们看到了男装和童装设计这块的机会。从做得人的多少,并不能完全探测未来的可能性,但市场的热点和需求流向,人们终归无法漠视,而过去成功点,作为设计师的成熟复制路线,更有借鉴意义,它,意味着更低的进入成本和更高的占有效率。
数据:自营供应能力--48位设计师自有板房,28位设计师自有工厂;
自有工厂,当然是实力的体现。但似乎无关设计竞争力,全球产业链的微笑曲线(研发端和零售端,获得最大价值回报),在未来内需驱动的国民经济环境下,也依旧可以体现出现实意义。对于设计师,Less is better,专注于更有价值的设计端和消费端,对于工厂,找到那些高增长高占有率的处于明星产品象限的设计师合作,各司所长,亦是一种路径。
数据:自营渠道能力--12位设计师拥有中间渠道商,23位设计师在做直播,35位设计师有线上店,37位设计师有线下店。
销售渠道,是产品供应商,永远绕不开地湾。既然有湾,那也有直航线。各有各的风景,也需要各自手段和投入。当中国头字号服装展CHIC也在用线上方式时,如果条件允许,不妨试试那些直航线路。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放不下的利益纠葛。设计师,不像商业地产那样,有利益本位主义和路径依赖在制掣。线上线下能通,当然最好。
数据:主营业务模式:44位设计师以设计和生产作为主营业务;35位设计师主营设计服务和设计师品牌;32位主营贴牌。具体设计师主营业务模式请见下图:
//上图是问卷Q15问题,关于设计师主营业务模式多选题
//设计师姓“王”人数最多,占7名
从数据中看到:35位设计师已注册了属于自己的设计师品牌(Label)。因处于成长阶段,需要设计服务,生产,贴牌等业务,来让自己先生存下来。自己生的孩子自己养,还是让别人养,或者改做他姓,重要也不重要,从一颗小树到一片森林,时间和岁月,会记录下这一切演变。
拥有高粘性高复购高认知的消费者群体,才是设计师品牌这个孩子,真正养大的标志。当LV都在做口罩的年代,岁月不急,人生不急。
到底要不要做男装,童装?到底要不要自建工厂?到底要不要找到足够多的中间商?到底要不要做贴牌、直播或者设计服务?被这些现实纠葛困扰,真得想多了。这和上清华还是北大一样,得走到那一步,到了可以选择的那一步,才是真正的问题。设计师,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到底为何?活下来,哪一种主营和自营,能让设计师不眠不休的追求,爱不停休,多少喜乐在心头,这才是标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