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大家仿佛都清心寡欲了起来。
最近在群里分享点吃的用的,偶尔还有人捧场。如果是首饰衣服,先商业互吹一番“好看”,紧接着就是“去年买的衣服都穿过了吗”“工作都没了还买什么包”“别看了拼夕夕差一刀帮我砍一下”等的灵魂拷问……
搁半年之前,这么勤俭持家的场面都是不可能出现的。哪怕刚刚裸辞,女人们也敢刷信用卡买下新款裙子,美其名曰“换种姿态迎接新生活”。
2020年疫情后的的普通人,开始老老实实面对惨淡的生活,将消费欲望降到最低。穿衣AI——让大家找到了一种不花钱就可以得到的快乐。
AI搭配师:逮不着耗子,当不了好猫
用AI给消费者搭配服饰鞋帽、口红妆容等等,从2017年AI浪潮兴起开始,就被安排进了技术大厂的开发周期表。
某猫上线了FashionAI,通过电商平台上的潮人搭配方案,基于属性、颜色、风格、细节等维度,可以为一款单品匹配到最适合的穿搭方式。官方说辞是,1秒钟能为消费者提供与其相符的100套穿搭建议。
某狗也奋勇争先,成立时尚科技研究院用户只要将衣服放到Mirror+智能搭配产品前,系统就会通过推荐算法找到合适的服装搭配。
一些女性群体为主的电商平台,也都相继成立过“搭配研究所”、搭配体验平台等等,利用平台的大数据优势训练时尚分析模型。
一时之间,感觉整个电商服装行业都AI了起来。
时尚产业根基更为成熟的欧美,自然更不会放过这个掘金的机会。
电商巨头亚马逊,就在CVPR 2020会议上推出了好几款AI穿衣模型。比如Outfit-VITON,就可以将多件衣服搭配在一起,让消费者看到上身效果。
如果用户看上了款式却没有相中颜色,也可以直接查询“相同款式的粉色连衣裙”,系统就会帮助其找出相应的商品。
谷歌与德国电商Zalando合作,基于TensorFlow打造一款时装设计产品Project Muze,用户告诉AI自己的性别、心情、兴趣爱好和喜欢的艺术类型等信息,再在模特身上随便涂鸦几笔,Project Muse 就可以马上设计一款时装造型。
如果对方是一位热爱古典音乐、心情有点儿迷茫,并在模特身上画了三角形的女士,它就设计出了一条斗篷式的绿色连衣裙,外面还会覆盖一层有忧郁气质的棕色薄纱。
学术界的时尚嗅觉也出人意料,不少高校研究人员用论文证明,自己并不是“nerds”(书呆子)。
2019年,UT 奥斯汀、康奈尔大学、乔治亚理工和 Facebook AI 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一款名为Fashon ++ 的模型,基于深度生成网络,让AI学习到时尚和不时尚两种图像,深度网络就会生成出最适合的着装方式。“一键改衣”,让单品的时尚度瞬间up!
比如,模型会建议去掉袖子、将下摆塞进去等操作,让整个look看起来更有型。用来帮助人们进行服装设计与搭配指导,自然也不在话下。
疫情期间大量服装企业的业绩都出现了大幅度萎缩。奢侈品牌也没能逃过,路易威登LV的母公司LVMH集团第一季度营收减少15%,拥有古驰Gucci、圣罗兰YSL等品牌的开云集团营收减少15.4%,也纷纷放下身段试水电商、直播等新方式。
对于想要争夺增量的品牌来说,让生产、设计、销售都能紧密贴合狭窄化的市场诉求,与此同时,不额外增加企业的成本,就成为必须面对的难题。
因此AI的出场,也就变得至关重要。
此前的一波“AI搭配”潮流,主流品牌的旗舰门店都进行过“数字化改造”,比如安装了AI试衣镜、智慧摄像头等。
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算法升级,为门店打造精准的营销策略,比如进店顾客的用户画像,哪些衣服试穿率高,哪些单品购买率高等等,这些原本资深销售员才能够“意会”的机密交给AI来完成,帮助缓慢恢复的线下门店负重前行。
接下来,就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拥有用户时长优势、更接地气的社交媒体平台,就成为各大市场品牌的争夺阵地。
但事实证明,大火的短视频+直播带货,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曝光和带货。
核心原因是,时尚图片、视频等富媒体的呈现形式,想要将内容转化为命中率和流量,需要精准的用户推送和匹配。这就对平台方的内容智能分析、智能识别时尚元素、精准匹配受众,进而提升命中率,关联到电商同款或相似 SKU,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当然,上述这些AI附加值,不仅需要服装企业本身就对数字化经营有一定的了解和铺垫,搭建起了AI所能发挥的技术土壤,才能够快速转型,借助技术工具实现去库存、提效率、增销量的目的;还需要对各个渠道的AI能力、商业逻辑有必要的了解,才能避免经营层面的“AI通货膨胀”。
正如某服装品牌总裁在公开信中所说,“疫情不可避免地重创了服装行业,但疫情也是一个放大镜,检验我们过往的沉淀是否扎实。”不抗拒新技术,也不唯技术论,明辨AI的能力也注定在这个特殊的全球经济节点上,成为各行各业的必备技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