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台 —— 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助您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新用户注册 立即登录
换一个
获取短信验证码
×
×

专访 | “非遗新造” 知名设计师联袂非遗主题大秀

发布时间:2020-09-12  阅读数:10451

在倡导文化自信的今日,“非遗”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独特魅力的直观展现,也被越来越多人所喜爱。2020秋季广东时装周,FDC作为特邀媒体为大家带来了本次“非遗新造”主题大秀各位知名设计师的个人专访。





在倡导文化自信的今日,“非遗”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独特魅力的直观展现,也被越来越多人所喜爱。2020秋季广东时装周,FDC作为特邀媒体为大家带来了本次“非遗新造”主题大秀各位知名设计师的个人专访。


01

非遗文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李清华
广东省华艺美术馆馆长、国画画家、非遗推广大使

FDC: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您目前在非遗文化板块的主要发展方向吗?

李清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老祖宗留传下来的宝贝,先辈劳动人民创造的智慧和他们生产生活里总结出来的日常、必须生产生活用品、记忆、标准的纹样格式以及生活方式或者精神表达这些东西,慢慢形成了我们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年发展得如火如荼,不管在各个门类、各个文化,还有各个产品上面,都有异常丰富的展现。

我认为非物质文化板块的发展方向要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深度,二是广度。

深度是要发掘传统非遗文化里的精神,通过你的产品展示,让使用者对祖先的文化有所感悟、有所敬佩,体现出先辈劳动人民伟大智慧对现代人的文化影响,让你能感受到祖先留下来的文化温度,或者说叫“人文关怀”。

在广度方面,现在很多非遗已经做得非常好。我认为广东的非遗文化在跟现当代产品结合的时候,可以尽量让它更巧妙一点。在各种艺术创作、生产、传播、销售、文化体验的各个阶段,让它能体现出非遗的文化传承,体现出古人的文化智慧。把广度和深度做大以后,就可以让活在当下的人们,更深切地感受到我们老祖宗的伟大,也可以体现出我们当下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FDC:谈一谈您对此次“非遗新造”主题的理解吧

李清华:我是个美术工作者,专注于画中国画,中国画里也会讲究传承和创新。


基于画家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敏感性,而且我平时也接触过很多非遗项目,看到过很多非遗产品,所以我认为,这次“非遗新造”主题非常好,它既讲到了传承,又讲到了创新。我认为在当下,“创新”是非遗能走多远、怎么深入到人更深层面生活上,甚至是到达人精神层面上的最佳提法。只有新造,才能让我们的产品和创作,体现出祖先的智慧,体现出非遗的温度。



这次跟服装设计师协会做了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在与服装协会申报服装类非遗工作过程中,我对非遗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看到服装协会组织了大批设计师,设计出这么多非遗作品,并且能够把非遗元素和非遗精神再造到极致,把非遗元素恰如其分应用在服装上,让人体会到非遗的魅力和文化传承,这就体现了新造的精髓。


02
交融创新 走向市场化
邓兆萍
中国最佳女装设计师、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

FDC: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此次"非遗新造"主题大秀带来的设计作品吗?


邓兆萍:"非遗新造"让我有种“旧城市新活力”很亮丽的感觉。在广州我们最知名的就是有400多年历史的粤剧,我们还有其他很多优秀的非遗传承,比如广州的三雕一彩一绣。
这次时装周我带来了「知否岭南」其中一个作品,叫“岭南红”。


整个系列以红色为主,中间融入很多我们岭南元素,比如水果荔枝、红棉,还有其他类似桃花感觉的元素,采用具有独特美的领南红来衬托我们的广绣。


众所周知,广绣是四大名绣之一,我们粤现在做的是粤绣,粤绣其实包括两种,一种是潮绣,潮绣是立体绣;另一种是广绣,广绣是一种非常雅和精美的绣法,它有很多种针法,它独特的针法确实优于其他三种名绣,蜀绣、苏绣、湘绣。

本次时装周,我带来的作品里面的荔枝,它的流水路跟以往传统的荔枝绣法相比有个突破。我从13年开始,一直将广府文化和岭南文化元素应用在我的作品里,所以基本上作品都会用到广绣、广彩之类的元素。



很多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来特别不容易,我作为一名设计师,作为一名走在时尚前沿的重要时尚达人,希望可以用我们独特的眼光,去把优秀的传统技艺联合起来,使之能够走向市场,甚至走向国际市场,这也是我们设计师的责任,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次"非遗新造"的主题。

FDC:作为新一代的中国设计师,您认为应该以怎样的设计呈现出新文化特色的手工艺作品呢?

邓兆萍:其实表现传统工艺有很多种手法。广州有它自身的优越条件,在中国闭关锁国的时候,明清时期也都是封闭状态,但是广州十三行是一口通商的,外来文化进来跟我们本土文化在这里交融并崛起,所以这里一直都是非常灵动、创新、敢为天下先的一方水土。

你们听过用英文唱越剧吗?这就是一种很新派的创新。以前我们出口的绣品,是会交融进去很多欧洲文化,我觉得这种中西文化交融的东西是非常受欢迎的。包括我们现在的广彩、玉雕,其实我们占有很大的分量,所以我觉得用新时代的眼光,来将传统技艺制成当代风的东西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觉得传承文化应该分两步走,一步是指传统老工艺师、非遗传承人,还是按照他们的传统方式去传承;另一步就应该要创新,创新可以有各种手法,可以跟时尚、科技,各种各样领域跨界交融创新,这个方向是可以走向市场的。我衷心希望在各界设计师、各方热心人士,包括政府的支持下,可以将我们的传统技艺在当代更加发扬光大。


03
香云纱的科技感与现代感
金憓
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FDC: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此次”非遗新造“主题大秀带来的设计作品吗?

 

金憓:我这次的设计主题是“遇见“,是将香云纱与现代纳米的金属镀覆工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香云纱更富有科技感和未来感。



因为香云纱它是非常传统的,也是我们广东唯一、中国唯一、世界唯一的纯天然植物染、和泥而染整层的真丝面料。它也是我们岭南地区独有的、世界独有的中国面料,一直以来都被称为软黄金。


虽然它有很多的优点,但是因为它的颜色比较暗沉,而且工艺复杂,价格也比较昂贵,所以很多年轻人就不喜欢,觉得穿上很老气。所以针对这一个现象,我们就运用了纳米的金属镀覆工艺,使香云纱平板的黑色,有了不规则的金属光泽,使它更具前卫感和科技感,也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喜爱香云纱。

 


FDC:当今非遗传承文化运用在服装上还包括了哪些手工艺呢,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吗?

 

金憓:因为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做香云纱创新方面的探讨。我记得16年的时候,我在时装周发布的主题是“阳光、大地、河流”;因为传统的香云纱技术工艺是“三蒸九煮十八晒”,那么就必须要有阳光,在大地上晾晒。另外最后一道工序,还要过岭南地区独有的河泥。



香云纱制作整个过程,我把它作为一个设计的主题,让香云纱来融入当今生活,融入时尚。把时尚、商务的元素,还有很多文化的元素融入到了香云纱的设计里,使它更加年轻化、时尚化。

 


第二年我们团队也成功申请到了国家艺术基金,在全国八大城市进行了巡展,同时还去参加了伦敦的时装周。去年我们也先后在澳门和香港进行了一些推广。


所以也希望把中国岭南地区独有的这个传统非遗工艺,推广到世界各地;至少让国内的消费者能够了解到我们广东有这么独具中国特色的面料以及好的作品


所以我们在这些年也做了很多尝试,17年我们就在香云纱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首先在晒纱厂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了其实在香云纱的制作工序中,不是说需要做完最后一道工序,香云纱才是非常完美的。我们发现没有过泥,在最后一道工序前的红云纱,其实颜色是非常饱满、亮泽的。



但是当时作为传统的工艺都认为必须要完成过泥工艺,才是一个完整的香云纱。而我们当时看到这个红云纱特别漂亮,所以跟非遗的师傅一起探讨:其实中间段的工艺就非常好,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一段工艺完美的提炼出来呢?


所以我们就和师傅们一起研制红云纱,红云纱的颜色更加饱满、亮泽,饱和度也非常高,不像黑色这么暗沉;不仅有皮质的胶状感,质感也非常的好。



我们当时就在时装周发布了,但是发布后其实也有很多同行认为红云纱是不太正宗的,因为没有过泥。但是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最终其实也被很多的设计师认可、运用到了设计当中。

 

而且听晒纱场的师傅说,其实某些设计师用的比我们还要多。通过我们的尝试创新,使香云纱有了另外一个全新的面貌。


另外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发现,晒纱工人自己身上穿的衣服很有特色,就像牛仔一样,它是反过来的,像牛仔制品的膝盖、臀部部位是故意磨白;但香云纱制的衣服,是膝盖这些部位颜色特别深,因为经常浸泡到香云纱的薯莨染制,所以颜色很深的同时又非常的亮泽。



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就有点像牛仔布料反面的感觉,所以我们就改变了香云纱炼制的方法。一般制作过程首先是做布,做完布了再做衣服。而我们则是采用像牛仔布料的洗水过程,首先把衣服做成,做成衣服之后,让香云纱的工人穿上衣服,再来晒香云纱。


工人师傅穿上过了一个月之后,晒出来的衣服就特别美,像牛仔布料那种斑斑驳驳、深深浅浅的效果,所以我们就又创造了这一系列的作品,有点像是牛仔香云纱的感觉,也特别受年轻人的喜欢。

 

像这次的展出就是与科技结合,用一些科技纳米镀覆工艺与香云纱结合起来,使它产生一种特殊的、且不规则的、没有重复的光泽感。


04
提炼非遗元素  使之现代化、市场化
成晓琴
广东十佳服装设计师

FDC:此次”非遗新造“主题大秀在设计上运用到了哪些工艺呢,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吗?

成晓琴:我是代表瑶族文化来参与此次非遗大秀,我着重提取了瑶绣元素,像我身上穿的这件也是瑶绣,衣上是马头纹图腾。


其实瑶族文化很广,它包含过山瑶,排瑶,排瑶主要是分布在广东的连南、广西、湖南一带,还有贵州、云南。过山瑶即是把分布在很多国家的瑶族统称为过山瑶,在美国、加拿大,很多其他国家都有瑶族,每一个瑶族都有四大支系,有自己的小部落。

这次我主要研究广东的瑶族,这期我们的主题叫“瑶魂”。

我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去给这次主题命名,后来我想瑶族的魂,就是他们对一切自然环境的一种尊敬和热爱。

他们的图腾和服饰全都是提取于日常生活中的动植物和自然环境元素,比如从马身上提取的马头纹,还有稻田、小鸟、太阳、生命树等,这种崇尚自然、崇尚自由平等的自然生态环境,并且他们也很热爱生活,也很淳朴,这让我觉得这就是他们的魂,所以我就将这次主题命名为“瑶魂”。


这期我们提取了黄、黑色为主调,提取黄色是因为我在中国瑶族博物馆采风时,看到每一个窑、每一个村的传统服饰都不一样,但有一个共通点,都是以红色为主色调,其中看到有一套黄色服饰,博物馆负责人说黄色是宋代还是某个时期三公主的服装,在当时黄色就是很尊贵、有一定社会地位才能穿的颜色。

而现在当地人穿的服装刺绣都是以红色为主,我想到可以把黄色变得更加日常化,而且他们的主色调是黑色,黄黑搭配也是很好看的,所以我就锁定这组色系,然后对他们的图腾进行改造,联系了五六个传承人跟我共同开发,即我去设计、组合这些图腾,他们帮我做刺绣。

因为我们品牌是做新中式为主,所以还是会围绕新中式服装,提取瑶族文化和瑶绣来做研发。



FDC:可以谈一谈您对此次“非遗新造”主题的理解吗?

成晓琴:“非遗新造”我觉得主要锁定在“新造”,“非遗”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工艺、传统文化,被纳入了非遗称号。

其中“新造”也是我们品牌一直在做的事情,品牌主打“新中式”,其中也有个“新”,你会从我们品牌的服装上看到一些中式元素,比如像是交领汉服或是立领旗袍,我们将它做的比较现代,可出街,让你觉得有点中国传统元素又很新颖,从中也会看到特殊工艺,它可能来源于某个非遗品类元素。

所以“非遗新造”,我觉得是把这种非遗文化或者是某一个优秀的民艺、技艺提炼出来将其传承,即如何市场化。如果单靠传统传承人们去做,他们可能只会一直做传统的东西,无法跟现代市场结合。我们就是在做这样一个推广媒介,提取可以运用在服饰上面的非遗元素,进行研究开发,进行新的组合创造即“新造”,让它更加现代化、市场化。




05
生活需要追随内心
林栖
“生活在左“品牌创始人、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
非遗文化推广大使

FDC:首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生活在左”这个品牌

林栖:大家好,我是“生活在左”创始人林栖。我的品牌“生活在左”其实很多人刚开始听到的时候就会很好奇为什么叫做“生活在左”,我都会跟他们说左边是我们心脏的位置,所以首先就是生活一定要追随内心。



品牌是14年成立的,成立之初就是以“不可复制”为理念,作为核心的一个设计思考,而我们一直也都是以传统手工来做现代服装。



从14年到现在,品牌外部成立了7个研发基地,内部也成立了大概十几个制作工坊,我们一直坚持让设计师由外部的传统学习与内部设计转换的应用,包括多渠道的销售方面相结合。


因为目前主要是以线上销售为主,所以购买渠道也非常便利。我们用现代年轻人的这种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让这种传统的工艺和文化能够让更多人的体验、使用到,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坚持的使命。


FDC:您认为当今非遗文化的传承还有哪些推广方式呢


林栖:非遗文化的传承说起来其实是非常广的一个话题,当然像今天广东时装周,集合各位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对于时尚的理解来一起发布、展现,我觉得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推广方式。



但我认为更好的推广方式其实就是要授之于民,让更多的人穿着使用。


俗话说“近人近物近生活”,就是让更多人能够使用,让大家能够消费得起,并且能够买得到这种包含了传统文化的产品,让每个人都能变成传播者,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才是最好的一种推广方式。

 

所以,“生活在左”一直致力于如何能够让更大范围的推广落地,让更多的人去体验这种有着手工温度、文化背景的产品,也更加能够将个人的穿着风格表现出来。



文章来源:FDC面料图书馆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