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NGDONG | 房东俱乐会
撰文:麦子君 美编:小樱 校对:塔夫
规划大师刘易斯·芒福德说:“真正影响城市规划的,是深刻的政治和经济的变革。”
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召开全国财经会议。在讨论纺织工业的发展问题时,他说:“不是180万锭,也不是250万锭,而是300万锭。”
同年,在全国人大第三届会议上,周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指出:“将郑州建设成为北方轻工业基地。”
从1953年到1958年,在郑州西郊1万亩荒地上,国家投资1.76亿元,以一年一个厂的速度,一口气建起了五个大型国营纺织厂。国棉一厂、三厂、四厂、五厂、六厂,像五个姐妹一样,在棉纺路北侧一字排开。
郑州,作为“一五”期间六大棉纺基地之一,对国家轻工业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五大国棉厂的辉煌,就是郑州发展荣光的见证。
2020年,为了留存城市记忆,记录郑州纺织业的发展,展示郑州纺织工人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郑州市中原区将在国棉三厂原址上,打造郑州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改造项目。
1

昨天:一条棉纺路,半部郑州史
在郑州,很少有一条路像棉纺路这样,承载了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也很少有一条路像棉纺路一样,记录了几代人的回忆与幸福。
当年,600万平方米西部纺织工业区比原有市区还大,郑州成了全国闻名遐迩的纺织城。

- 1955年的郑州 -
郑州成为中国轻纺工业中部核心城市

- 1978年的郑州 -
市政府迁入中原区,市政框架基本完成

- 1982年的郑州 -
10万纺织大军前来支援建设,郑州国棉厂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起来,创下了每家企业“每年为国家贡献一个纺织厂”的惊人业绩。
南来北往的建设者,融合出了这座城市的性格。
国棉厂的建设者不只是郑州人,还有不远千里前来援建的上海人、无锡人、常州人等,个个都是技术骨干,大家即是同事又是邻里,南北交融之中,给忙碌又平淡的生活带来不少乐趣和色彩。

这里和这里的人们,曾经是这座城市时尚的风向标!
纺织厂的职工们拥有现成的布料和资源,他们借助工作之外的时间,为自己量身定制各种时尚潮流服饰,引领着郑州的时尚风向标。

那时年轻人上穿“的卡”上衣,下穿“毛的”裤子,被称为“上的下的”。脚上再穿上7元6角5分钱买来的皮鞋,号称“765皮鞋”。再骑一辆“永久”、“凤凰”牌自行车,那种感觉比现在开奔驰宝马还要好。

“西郊当年风光无限,消费水平最高,女孩子穿衣打扮最洋气。棉纺厂流行啥,郑州就流行啥!”

当年,从郑州火车西站有专用线直接铺设到厂里;郑州最早开通的1路公交车,就是从二七广场到国棉四厂方向,后来延伸到了六厂;郑州人找对象也一度推崇“女找纺织厂,男找铁路上”,谁能娶到纺织女工,倍儿有面子……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之后,形势急转直下,计划经济下的棉纺厂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1998年,国棉二厂首先宣告破产。
1999年的某天早上,国棉五厂职工走到单位门口,却发现厂门紧闭,门口贴通知表示即日起生产暂停,要求工人回家等候通知。
之后,郑州的各棉纺厂先后被拍卖、收购和改组,昔日风光无限的工厂区,成了令人伤感的“下岗一条街”。
这条棉纺路,见证了五大国棉厂的荣辱兴衰,也见证了多少家庭的爱恨离别,更见证了整个城市的工业化历程。
一条棉纺路,镌刻着一个时代的长度,凝结的是一枚时代的勋章。
2

今天:“拿着钱有啥用啊,家都没有了!”
现在,走进国棉三厂厂区,老办公楼破旧萧条,昔日厂区车间里那机声隆隆、工人在纺织机前日夜忙碌的景象,早已离这个城市远去。办公楼后面的那些大车间,已被拆除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耸的商品住宅楼。

只有大门两旁“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的标语,还清晰可见。
在棉纺路南侧的国棉三厂家属区,目前还留存着30余栋苏式居民楼。这些苏式风格的居民楼,楼体方正,没有阳台,斗篷式大屋顶,华美中又不失庄严肃穆。

但这些居民楼于1953年陆续开建,至今已有近70年历史。60多年过去了,这些居民楼都面临房屋陈旧,小区环境脏乱差的现状。

走进郑州国棉三厂社区:三五成群的老人悠闲地晒着太阳、街道两旁的店铺老板不紧不慢地张罗着生意、几个老棋友又支起了棋摊,扎开了必要大战三百回合的阵势……与社区外急匆匆的行人、车辆,高耸的建筑物形成强烈反差,这里的时光好像慢了半拍。



与往日不同,国棉三厂社区的主街道上方及两侧挂满了红色的条幅,到处都张贴着《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政府房屋征收决定》的公告、房屋价值评估公示表及《关于征求意见过程中个别居民反映问题的答复》等文件。



每栋属于待征收房屋的楼洞口,都张贴着《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政府房屋征收决定》的公告和房屋调查摸底分户汇总表以及评估公示表。

除了一些在太阳下坐在一起发呆的老婆婆和几个下棋的老爷子,人们聚在一起几乎都在谈论房屋征收的事情。

在这里住惯了的老居民虽然希望住上设施更完善的高楼大厦,却又不忍舍弃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
我从几个大婶身边走过的时候,正好听见其中一个大嗓门的阿姨说:“拿着钱有啥用啊,家都没有了!”旁边的大婶说:“那你还能不走吗?”大嗓门大婶说:“走是肯定走,只是心里不好受啊!这房子又小又破,卖也没人要,我们肯定是要走的,就是心里不好受!”

先别酸。这其实就是代表了一部分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棉一代、棉二代的心声。
年轻的一代大多已搬离了这片破旧的社区,而留在这里的原著居民,邻里之间已经超出了一般的邻居关系,他们几十年住在一起,年轻时在同一个工厂、车间工作,退休后彼此照应。
搬离此处,对于很多老人来说,都是一种情感上的割舍,无论是对房子还是对人情。
在三厂中心花园旁边的一个公示栏旁,一对父子在认真细致地研究文件中的每一项条款,并根据房屋征收政策计算自己家里的两三套房子能得到多少钱的赔偿和安置费。

在绿花东街35号楼的楼洞口,另一对父子也在认真的核实房屋调查摸底分户汇总表。从这些认真研究文件的父子的对话中可以得知,他们都是早已搬离了三厂社区,抽空前来了解房屋征收情况的棉三代。

而从每栋楼前张贴的房屋调查摸底分户汇总表中,可以看出基本上每家都有2、3套房子,但这种“套”和我们现在大家意识中的几室几厅不同,每套房子其实就是一个房间,面积为二十六七平,三套下来总面积也不过七十多平。
居住在这里的老人说:“房子最紧缺时,一层住十几户,几乎一个房间住一户,哪有几室几厅的说法。”
如今,国棉三厂终于迎来了又一次历史性的变革。

3

明天:城市复兴、文化复兴、生活复兴
总书记谈世界遗产:“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国棉三厂生活区——成片存在且保存完整的建国初期“仿苏式”风格红顶建筑群。

上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友好,建筑风格也都效仿苏联建筑风格。当时的郑州,无论是工矿厂区,还是学校、医院、行政区,大多采用了苏联建筑风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量老建筑退出历史舞台。而国棉三厂的苏式建筑群,是目前国内保留较为完整的老建筑群,是郑州棉纺织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成就了郑州独有的文化气质。

在2011年郑州市规划局编写的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中,三厂大门和办公楼位列其中。
为了留存城市记忆,记录郑州纺织业的发展,展示郑州纺织工人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郑州市中原区将在国棉三厂原址上,打造郑州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改造项目。
今年8月,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综合改造项目房屋征收工作正式启动。
保留国棉三厂苏式建筑群——是建筑的留存,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红色坡屋顶和厚砖墙,三四层的小洋楼,整体呈“周边式”布局。讲究中轴对称,主楼高耸峭立,回廊宽缓。这片由苏联专家设计的具有鲜明风格的苏式建筑群,是当时郑州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许多老郑州人不可替代的记忆底色。

历经60多年风雨洗礼,承载着几代郑州人的记忆。
国棉三厂生活区之于郑州,就像老洋房之于上海、胡同之于北京、骑楼之于广州。

《郑州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改造项目》总投资预计137607.9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旧建筑改造、旧建筑拆除、改建商业工程、改建展馆工程、市外景观改造等。计划2021年12完工。
由于苏式居民楼已列入《郑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为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保护历史建筑,拟对区域内居民进行动迁后保留苏式建筑,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

改造后,整个项目或将以博物馆+商业街区+步行街的形式展现出来。南侧以步行游客为主,北侧以周边居民和自驾消费者为主。
郑州市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是依托原国棉三厂办公楼、车间等文物建筑进行建设,主要通过场景复原和情景再现的方式,使游客在了解、体验工业时代独特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体会郑州产业工人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纺织博物馆效果图
博物馆建筑面积约为13000平方米,实际展陈面积9000多平方米。为做好陈展工作,正在面向社会征集藏品。博物馆的基建工作计划2021年可以完成,2022年面向公众开放。
国棉三厂作为国内仅存少有的成片区的苏式建筑群,承担着老城区居民对城市生活环境改善的需求,担负着西郊老城区再次振兴的任务,同时代表着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城市传统文化面向未来的展示窗口。
希望三棉能够以此为契机,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有历史价值和郑州符号的复合功能社区。当然,回到俗套上,周边社区和居民楼房价,想必也会在此基础上上涨一个层次。